首页期刊导航|山东煤炭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煤炭科技
山东煤炭科技

公茂泉

双月刊

1005-2801

sdmtkj@163.com

0531-85697135;85697134

250031

山东省济南市胜利庄路19号

山东煤炭科技/Journal Shandong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发展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法规,交流煤炭工业深化改革的经验,报道煤炭及其相关行业安全生产和、科研设计、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动向,传播国内外最新技术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保当煤矿风积沙松散层三维地震地质特征研究

    杨彪麻银斗侯晓冰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保当一号矿井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构造复杂多变,传统勘探技术难以满足该矿井全方位勘查的需要,严重制约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以该矿井首采区地质条件为研究背景,综合应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以及现场勘探等方法,判定矿井风积沙松散层首采区为地震勘探地质一般区,得出了影响该区域内三维地震勘探的影响因素为地形因素、激发因素以及接收因素,制定了适用于风积沙松散层三维地震勘探方案,查明了勘探区内风积沙松散层厚度在50~115 m之间变化,南部最厚达到115 m;勘探区内各煤层厚度整体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厚的变化趋势,煤层总体呈向北西倾斜的单斜形态;勘探区内 2-2、5-2 煤层共有 9 条断层且均为正断层,其中落差大于5 m的断层2条.

    风积沙松散层三维地震勘探松散层厚度煤层厚度断层

    底板承压水上底抽巷布置层位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段东东
    11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古汉山矿高应力、底板承压水条件下底抽巷存在围岩控制困难且易发生突水事故的问题,通过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的综合方法,研究底抽巷底板突水发生机制及其围岩破坏特征,提出底抽巷围岩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底抽巷围岩存在的非对称塑性区使其底板隔水层厚度变小后突水风险增加;底抽巷合理的布置层位为与煤层底板垂距12 m、距回采巷道水平内错8 m;采用提高支护强度并配合注浆的手段对底抽巷协同治理;试验期间,底抽巷顶底板变形252 mm、两帮变形219 mm,提高了瓦斯抽采率,确保工作面安全开采,为相似地质条件下底抽巷的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底板承压水底抽巷底板突水围岩控制

    岩溶陷落柱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及防治水对策

    孙学启於珂梁亚梅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维地震显示鲁西南某煤矿存在 4 个疑似陷落柱的异常区,通过地面钻探验证了 1#、2#异常区为岩溶陷落柱,基本查明岩溶陷落柱的空间形态及发育高度,岩溶陷落柱富水性差,陷落柱内破碎混杂的岩块已重新固结成岩.岩溶陷落柱总体为不透水岩层,不排除采动后构造活化,奥灰水沿陷落柱导入井下.为确保安全开采,采掘过程中应留设陷落柱保护煤柱,采用不同方法计算了 3上采煤工作面与陷落柱间的安全保护煤柱,提出了陷落柱影响区采掘活动的防治水措施,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煤矿岩溶陷落柱三维地震奥灰

    矿井积水与破碎煤岩体水-岩相互作用研究

    张润超
    127-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矿井积水与采空区破碎煤岩体的长期相互作用将会导致水质发生变化,并有可能成为污染地下含水层的直接因素.为探究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水质变化规律,试验分析了不同温度,不同风化程度条件下的离子变化规律与内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以及煤岩体风化程度的增加,Na+与K+的释放总量与速度均会表现为正相关的演化规律;Ca2+浓度变化受到溶蚀与沉淀的综合作用结果,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体总碱度变化过程可分为初期溶蚀阶段,中期吸附阶段,后期稳定阶段;水体总硬度变化过程可分为初期溶蚀阶段,中期吸附阶段,后期溶蚀阶段;破碎煤岩体净化水体的过程中存在溶蚀、沉淀与吸附的竞争过程,并且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对水质具有重要影响.

    矿井水害防治矿井水污染防治水-岩相互作用水化学特性矿井积水

    厚硬覆岩工作面初次放顶矿山压力实测研究

    王应启韩涛李光宝
    132-13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济宁三号煤矿 123下01(南)综放工作面地质条件、直接顶的初垮、基本顶的初垮、微震监测等内容,揭示了影响该工作面出现强矿压显现的主要因素为推进速度、上覆厚硬顶板、开采深度、断层等.该工作面初次放顶期间矿压显现特征: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21.75 m;基本顶初次来压平均步距51 m;动载系数 1.41;初次放顶期间矿压显现程度剧烈,基本顶分层分段来压明显,持续时间 7 个小班;该工作面本次基本顶初次来压整体呈现"中间小两头大"的运动特征.研究所得结论为厚硬覆岩工作面初次放顶强矿压显现准确解释提供了依据.

    综采覆岩矿压实测

    软弱层间岩层空区积水疏放孔防塌技术研究

    靳伟民
    136-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在工作面疏放上覆采空区积水的过程中,受到煤层间软弱覆岩的影响,钻孔极易塌孔、缩径,堵塞疏水通道,导致采空区积水疏放效率低乃至无法疏放问题,以磁窑沟煤矿 13103 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基于筛管强度理论,研制了一种疏放水钻孔防塌孔护管,对护管在软弱层间岩层采空区积水疏放工程中的应用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煤层间软弱砂岩的完整性差和采空区顶板岩层的失稳破碎,是导致钻孔产生塌孔、缩径的根本原因;护管采用钢制管体、螺纹连接,管壁设有疏水孔和倒索,通过筛孔护管强度校核及筛孔参数优选,确定疏水孔直径 16 mm、密度 28 孔/m及相位角 30°;通过在软岩孔段中安装钢制筛管可以有效解决塌孔问题,应用护管后的钻孔出水量衰减明显减缓,单孔最大疏放水速率提升58.3%.

    软弱层间岩层空区积水疏放防塌孔护管强度校核筛孔参数优选

    工作面底板水害治理及防治技术研究

    贾先德
    142-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山西宁武榆树坡煤业为工程背景,针对隔水层厚度小、突水威胁大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工业性试验和现场实测的方法,分析了工作面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及充水强度,提出了底板定向钻探及注浆改性的矿井水灾害防治措施,减小了底板水对工作面回采的威胁.结果表明:地表水对工作面不产生直接威胁,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及奥灰岩溶裂隙含水层将会是工作面涌水的主要来源;通过钻探探查、注浆改性综合治理,增加了隔水层阻水性能、消除了底板薄弱区.现场物探结果显示,底板地层主要裂隙被泥浆注满凝固,电阻率值有明显的增高,注浆改性对含水裂隙的封堵作用较为明显,可有效防止采掘过程中奥灰水通过导水通道突出造成矿井水害事故.

    矿井水害充水因素防治措施注浆改性

    厚坚硬顶板来压规律与放顶研究

    王开伟张华磊
    147-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厚坚硬顶板来压步距较大和顶板难以垮落等问题,以袁店一矿1033中工作面为工程研究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厚坚硬顶板岩层演化规律,该工作面顶板初次来压步距为 50 m左右.为解决顶板悬顶带来的危害,提出水力压裂放顶方法,通过数值模拟放顶前、后的上覆岩层位移与应力的变化,验证该方法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水力压裂后支架阻力由 32.50 MPa减少到24.32 MPa,降低约25.17%;顺槽顶板最大位移沉降量从140 mm减少到95 mm,减少约32.14%.

    坚硬顶板水力压裂

    东周窑井田山4号煤顶板稳定性评价

    张强程岳宏
    152-15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经历了复杂的构造作用和沉积作用,导致不同主采煤层或同一主采煤层不同部位顶板稳定性差异较大.为了避免矿井生产过程中顶板冒落、垮塌等安全事故发生,以东周窑井田山4 号主采煤层为研究对象,从顶板自然成因的角度入手,分析影响煤层顶板稳定性的沉积条件、构造特征和岩石力学性质等因素,确定顶板岩性组合、优势岩性、含砂率、直接顶厚度、顶板结构、断裂发育程度、平面变形程度、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共9个评价指标,建立递阶层次评价模型,并应用模糊数学综合判别法对顶板稳定性进行综合评判,得出山 4 煤顶板非常稳定区、稳定区和中等稳定区分布范围.评价结果为煤矿顶板管理、顶板隐患治理及高效开采提供理论依据.

    煤层顶板稳定性综合评价影响因素模糊数学判别法

    采动地表影响规律技术研究与应用

    闫晓萌
    157-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店坪煤矿 9-208 工作面局部将在工业广场及附近村庄煤柱边缘下方进行穿掘的状况,为保障保护煤柱不受采掘破坏影响,利用该矿在9-200地表和3-3032巷分别建立移动观测站获得的移动角值,对9-208工作面采动影响范围进行预计,应用概率积分法超前预计了9-208 工作面回采后地表影响程度,对9-208 安全回采进行了评价,为最大限度安全高效地将宝贵的煤炭资源开采出来,最大限度减弱地表受下方采动影响,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技术依据,化解矿井日益减少的煤炭资源困境.

    重复开采沉陷规律移动观测变形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