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吴肇铭

月刊

1673-3142

nzcl-a@163.com nzcl-c@163.com

0531-88623885;88623875

250100

济南市桑园路19号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Journal Agricultural Equipment & Vehicle Engineering
查看更多>>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月刊由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山东农业机械学会主办,由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山东省汽车工程学会、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工程机械总公司、山东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共同协办并支持的科技期刊。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国内统一刊号:CN37-1433/TH,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3142,大16开本,四封及插页精美彩色印刷,每月10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目前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农机学会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鲜食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装备现状及展望

    邸志峰李娜姜伟张华...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鲜食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机械化收获率较低,鲜食玉米收获机械需求紧迫.结合我国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阐述了国内外鲜食玉米机械化收获装备及技术研究现状,通过分析得出我国鲜食玉米机械化收获装备主要存在果穗破损率高、籽粒破碎率高、含杂率高等问题.为促进我国鲜食玉米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快速发展,提出了我国鲜食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研究应重点突破柔性摘穗、多风机负压除杂、柔性输送收集、秸秆高效清洁收获等关键技术,并建议结合鲜食玉米不同种植区域研制多种规格的收获机型.

    鲜食玉米收获技术收获装备

    履带自走式生姜收获机底盘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

    王宁宋裕民高琦王文超...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生姜收获机长时间田间作业,而轮式拖拉机和机械传动式履带拖拉机普遍存在作业时稳定性差、功率小、作业时间短的问题,设计一种履带自走式生姜收获机的底盘液压系统,该机械以液压驱动作为动力源,通过履带底盘的液压回路实现整机的直行、爬坡和转向,以达到生姜收获机有效行驶和作业的目的.首先对液压系统元件进行计算选型,然后通过AEMSim软件完成仿真模型的搭建,组成完整液压系统,最后,对该系统分别进行直线行驶、纵坡上坡和原地转向 3 种工况的仿真验证.液压元件的仿真结果表明选型符合计算要求,液压系统设计合理,可以保证生姜收获机直行行走平稳、稳定爬升 16°及以下坡度的硬土路面,能够按照实际转向要求完成转向过程.

    生姜收获机履带底盘液压系统AMEsim仿真

    智能农机自动驾驶关键技术及应用分析

    冯汝广胡建平王梦娇牛晓硕...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导航定位、环境感知、自动控制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农机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迅速并逐渐应用到农业生产.介绍了智能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整体架构及工作原理,归纳了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所涉及的高精度定位、环境感知、路径规划与跟踪控制、转向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特点及研究现状,总结了自动驾驶农机的应用场景,包括自动驾驶拖拉机、收获机、插秧机、施肥机等.分析发现,自动驾驶农机在关键技术、标准制定、推广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在多传感器融合、路径跟踪算法、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智能农机自动驾驶导航定位环境感知路径规划

    基于语义分割的水稻叶瘟病分割与分级方法

    王旭邓阳君杨玉娟曹淙胤...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叶瘟病分割和分级方法在效率、准确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语义分割的水稻叶瘟病分割与分级方法.首先,对CO39 品种水稻叶片进行图像采集,使用Labelme标注软件对图像叶片和病斑进行标注,建立叶片数据集;然后采用不同的卷积神经网络作为U-Net、DeepLabV3+的主干特征提取网络,构建3种水稻叶片分割模型,分别为VGG16-UNet、ResNet50-UNet、MobileNetV2-DeepLabV3+,对水稻叶片、病斑进行分割,根据叶瘟病分级标准与等级计算公式,确定水稻叶片的叶瘟病等级,在此过程中,对比 3 种模型的分割性能.结果表明,VGG16-UNet模型为最优模型,在平均像素精度、平均交并比和F1 分数上分别达到了 86.87%、80.68%和 88.48%,能够有效满足水稻叶瘟病分割和分级的实际需求.该方法为开发叶瘟病智能分级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为其他作物病害的分级研究提供参考.

    水稻叶瘟病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病害程度分级

    叶轮间隙对水介质缓速器制动力矩影响分析

    黄俊刚袁泽旺周少艺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定、转子叶轮间隙宽度对水介质缓速器制动力矩的影响,基于自主研发的水介质缓速器样机结构模型,采用CFD仿真计算方法,在转子叶轮转速 2 000 r/min工况下,以 0.5 mm作为分段值,分别对 0.5~5.0 mm的 10 个叶轮间隙宽度进行计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制动力矩计算结果绝对值在间隙为1.5 mm时最大;进一步,制动力矩计算结果绝对值在间隙为 1~2 mm将达到最大值.定、转子叶轮之间的间隙并非越小越好,间隙值较佳选用区间为[1,2]mm.该研究为进行水介质缓速器样机结构优化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叶轮间隙水介质缓速器制动力矩影响分析

    基于行程动力学参数的PEMS与CVS的排放特性研究

    高明徐桂金姚大宇
    29-3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Ⅰ型试验中不同污染物排放特性,使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与全流稀释系统(CVS),分析污染物排放因子与车辆的行程动力学参数、车速、加速度之间的相关性变化.结果表明,相对正加速度(RPA)与v·apos[95](速度与大于 0.1 m/s2 正加速度的乘积的第 95 百分位)呈反比关系,CO、NOX、CO2、PN排放因子均在低速段最高,CVS与PEMS采集数据趋势基本相同.汽车在加速阶段污染物排放显著增加,减速阶段污染物排放较少,对排放影响也较小,在v≤30 km/h,a≥0.8 m/s2 的情况下排放因子达到峰值.由于设备连接及进气方式的不同,使得CVS与PEMS的数值存在差异,但 2 套设备可同时用于试验以提高测试精度,因此本研究对Ⅰ型试验排放特性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全流稀释系统行程动力学参数排放因子污染物排放

    考虑车辆横摆及侧倾稳定性的智能车辆纵垂向集成控制技术研究

    范硕王洪亮孙平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现有针对车辆某一控制需求设计的单维度控制系统无法满足高速行驶安全需求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车辆横摆及侧倾稳定性的智能车辆集成控制策略.分析车辆横摆稳定性边界和侧倾稳定性阈值,以横摆角速度、侧倾角速度和横向载荷转移率等参数作为车辆行驶稳定性评价指标,引入横向补偿横摆力矩和垂向控制权重分配参数,对智能车辆的纵向制动力矩及垂向主动悬架力进行分配,并通过仿真验证集成策略效果.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纵垂向集成控制策略能够实现整车横摆及侧倾稳定性的提升,并提高智能车辆在轨迹跟踪过程中的跟踪精度,有效改善车辆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

    智能车辆横摆稳定性侧倾稳定性横摆力矩主动悬架力集成控制

    行驶特征参数与VSP的关联性分析研究

    郭新章勇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动车比功率(VSP)油耗估算模型精度与行驶工况相关,为了进一步提高模型精度,需要探讨短行程片段的特征参数与VSP的相关性,优化工况构建时短行程片段筛选参数的选择.基于车辆实际道路行驶数据,通过SPSS软件对VSP和行驶工况特征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VSP的主要的特征参数是加、减速段平均加速度,次要特征参数是平均行驶速度.在应用短行程法构建行驶工况时,以上述 2 个特征参数作为短行程片段筛选的依据,进而构建的行驶工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VSP油耗估算模型的精度.

    行驶工况特征参数VSP相关性

    基于车速预测的PHEV能量管理策略

    魏丽青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兼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的节油能力和实时性,设计了一种基于车速预测的能量管理策略.建立LSTM神经网络车速预测模型,实现对车速的准确预测;在模型预测控制框架下,采用动态规划算法对电机转矩分配进行优化,建立基于车速预测的能量管理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同时较之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油耗降低了 14.85%.

    能量管理车速预测动态规划模型预测控制

    基于B-spline的路径规划与轨迹跟踪研究

    庞同嘉王金波田宇洋
    50-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局部路径规划换道路径下的特性和提高智能驾驶车辆在多种变曲率条件下的路径跟踪精度和稳定性,采用贝塞尔曲线、B-spline等路径规划换道条件下的方法,分别在圆形轨迹、8 字形轨迹、S形轨迹、正弦曲线形轨迹路径下,基于MATLAB对4类路径跟踪算法进行分析,得出最合理的B-spline路径规划和跟踪算法.结果表明,B-spline算法在换道点和并道点曲率为 0,满足换道条件的要求;MPC算法在正弦轨迹下比其他算法平均误差小约 48.6%,在圆形轨迹下比其他算法平均误差小约 84%,说明该算法在多种轨迹下都具有很好的跟踪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智能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今后智能车辆路径规划和轨迹跟踪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智能驾驶轨迹跟踪B-spline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