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高洪歌

双月刊

1673-6397

iceapp@163.com

0531-82967032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燕子山西路40号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Journal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Power Plant
查看更多>>本刊自创办以来,始终遵循“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生产科研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内燃机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的办刊宗旨,及时准确地对内燃机及其相关行业的方针政策、科研成果、技术创新、生产管理等进行报道,是广大科技人员进行学术交流、企业管理人员掌握行业动态、生产经营部门了解市场和发布产品信息、使用及维护服务人员进行经验交流的园地,问世以来深受读者的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模型预测的卡车节油驾驶控制策略

    聂林同李军伟李兴坤姜世腾...
    1-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卡车的燃油经济性,通过模型预测控制与非线性规划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卡车节油驾驶燃油经济性预测巡航控制(predictive cruise control,PCC)系统,通过Matlab与Trucksim联合仿真对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基于真实高速公里数据建模的24 km仿真道路上,使用PCC的车辆比使用定速巡航系统(cruise control system,CCS)的车辆燃油消耗减少0.3 kg,与PCC相比,CCS更能提高卡车的燃油经济性.

    节油驾驶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卡车TrucksimMatlab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汽油机进气歧管设计

    刘猛祖炳锋徐玉梁白杨...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AVL-Boost、计算流体动力学等软件对一款3.5 L自然吸气汽油机进气歧管进行正向设计,确定进气歧管长度、管径、稳压腔容积等参数,设计5种方案,分析不同进气口直径、管路走向、截面结构及进气方向对进气歧管流量系数的影响,确定最优方案为大圆弧、变截面结构,歧管长度为540 mm,管径为50 mm,稳压腔容积为3 L,进气口直径为70 mm.试验结果表明,最优方案满足发动机的性能要求,可为进气歧管的正向开发提供参考.

    汽油机进气歧管流场分析

    某增压直喷汽油机进气道开发

    张宗澜陈泓林思聪刘明嘉...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某2.0 L增压直喷汽油机,设计了 2种进气道方案,通过试制进气道芯盒,采用气道三维粒子图像测速(three-dimensional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3D-PIV)试验与三维仿真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进气道性能及进气道对缸内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气道切入角是气道开发的关键参数,合适的切入角可以提高进气道滚流比,燃烧室进气门遮蔽面能大幅提高小升程下的滚流比;内外切入角为0°的进气道性能更优,平均流量系数和平均滚流比分别为0.264、3.2,满足进气道性能开发目标;且与燃烧室、活塞顶匹配更好,可以获得较高的缸内瞬态滚流、湍动能及更合理的湍动能分布.

    汽油机进气道3D-PIV滚流比缸内流动

    柴油机可调两级增压系统调节阀流量特性

    王利民裴海俊张文冷泠...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GT-Power仿真软件建立两级增压系统WP7柴油机仿真模型,研究不同流量特性调节阀在可调两级增压系统中的工作性能,获得两级增压系统调节特性;比较不同调节阀流量特性对增压压力调节的影响,分析不同流量特性的阀门开度对增压压力有效调节范围以及全开度范围单位调节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流量特性调节阀对可调两级增压系统调节特性不同,直线型、快开型和抛物线型流量特性调节阀对增压压力的有效调节开度相对较小,可以实现对增压压力的快速调节;等百分比流量特性在全开度范围内单位调节量基本相同,在小开度下能够降低流量敏感性、提高控制精度,大开度下提升流量敏感性、提高响应快速性,可以较好地满足两级可调增压系统大跨度、高精度增压压力调节需求.

    柴油机可调两级增压系统调节阀流量特性仿真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喷水汽油机性能预测

    王立宇滕勤庄远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的逼近能力和自学习能力,以汽油机工况参数、状态参数和喷水控制参数为输入,分别建立多输入/单输出的点火提前角、油耗和排放预测模型;以试验设计和发动机台架的实测数据为基础构建、训练模型,用均方差评价网络训练与拟合效果;用相关系数判断输出值与目标值之间的密切程度;用决定系数和相对误差检验模型精度.结果表明:在训练、验证、测试、整体检验阶段,3种预测模型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8,均方差均小于0.01,决定系数都逼近于1,相对误差均小于15%,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预测喷水汽油机不同工况的性能.

    喷水汽油机性能预测BP神经网络模型拟合

    燃气发电机组变负荷特性对分布式能源系统选型的影响

    孙景阳胡英华胡勇胡玉平...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合理选型匹配,对不同负荷下燃气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和热电比曲线进行拟合,以某小区冷热电负荷及电价为计算条件,年总成本费用为目标函数,设置计算对照组,研究燃气内燃机变工况特性对分布式能源系统寻优选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燃气发电机组变工况的热电比和发电效率对系统选型和年总成本影响显著,与采取额定参数作为计算输入条件相比,本文的计算模型和备选设备条件下,变热电比可以使年总成本减少4.02%,年可节约标准煤1 161.31 t;变发电效率可以使年总成本减少6.17%,年节约标准煤2 865.91 t;二者可以使年总成本减少5.62%,年节约标准煤2 671.17 t.

    燃气发电机组变工况特性发电效率热电比分布式能源

    柴油机缸套变形对配缸间隙特性的影响

    田新伟赵忠诚褚国良江雨晨...
    39-4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阶次缸套变形对柴油机工作状态下配缸间隙特性的影响,进行应力分析,通过耦合模型仿真得到活塞和缸套的变形;通过傅里叶变换,得到缸套各阶次变形形态,对变形幅值进行缩放,对比分析不同阶次的影响权重及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缸套变形各阶次幅值波动对摩擦功耗峰值和最大振动加速度幅值有较大影响,对最大油膜压力也有影响,对最小油膜厚度和最小工作配缸间隙的影响极小;缸套变形阶次越高,变形幅值波动度越低;同一特性下,2阶变形的波动度是6阶变形的9倍以上,对工作配缸间隙进行优化设计时应着重考虑缸套2阶变形.

    柴油机缸套变形傅里叶变换配缸间隙

    基于概率统计的发动机停机位置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盛利刘志治张文石磊...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大量停机试验,研究不同影响因素下发动机停机时刻曲轴位置的分布规律,并对数据进行概率统计分析,研究停机过程节气门开度、发动机转速等参数对停机位置分布的影响.试验数据分析表明:停机过程中节气门开度对停机位置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节气门开度从0开始逐渐增大,停机位置分布更加趋于集中在压缩冲程的中间区间即上止点前曲轴转角为60°~100°;当节气门开度达到或超过20%时,停机位置分布差异很小;停机前的怠速转速对停机位置分布影响不明显.

    发动机起停技术停机位置分布停机概率

    发动机关键部件金属材料随温度变化性能测试

    曹文霞范习民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拉伸试验测试发动机关键部件金属材料随温度变化的力学性能,采用闪光法测试金属材料的导热系数和比热性能,获得金属材料随温度变化的性能参数.分别使用AVL公司数据库中AC4CH的材料性能参数和测试获得的参数对某缸内直喷汽油机热-固耦合仿真分析,获得缸盖的温度分布,并与实测温度进行对比,研究测试数据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采用测试数据的缸盖仿真温度与缸盖实测温度更接近,可作为相关仿真分析的输入.

    屈服强度拉伸强度热传导热膨胀系数

    双电机串并联混动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虞卫飞杜成磊代永刚李杰...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某紧凑运动型多用途车辆开发双电机串并联混动系统,设计双电机混动控制策略,提出用于不同运行工况的纯电驱动、串联驱动、并联驱动3种稳态混动模式;通过发动机起动和停机、离合器关闭和打开4种过渡工况实现不同混动模式之间的切换.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双电机混动系统车辆仿真模型,分析双电机串并联混动系统的经济性和动力性.结果表明:双电机串并联混动模式全球统一轻型车辆测试循环油耗为6 L/(100 km),车速0~100 km/h的加速时间为9.1 s,双电机串并联混动节油显著,动力性良好.

    串并联混合动力控制策略混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