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敬和

季刊

1008-8091

xbskb@sdau.edu.cn

0538-8242242

271018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山东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山东农业大学主办的反映高校科研、教学成果,探索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术性理论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周秦政治与诸子视野下农、商关系的演变

    李宗敏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农、商关系经历了由联合走向分化的演变过程.战国中期,在各诸侯国中逐渐形成了以农为先,农、商并重与重农抑商两种经济政策.伴随着秦统一之势日渐明显,秦的经济政策与新王朝的经济政策便密切相关.因而秦王政与吕不韦之间政治斗争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王朝所要推行的经济政策.秦及后世所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自西周所形成并延续的以天子(皇帝)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文化也是古代政权虽历经多次分裂,最终却能够归于一统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农、商关系的梳理,也可以发现先秦诸子之间的认同,往往以思想在政治实践中产生的良好效果为前提,各个学派之间思想的会通,与当时的诸子思想被应用于政治当中也有着一定的关联.

    政治联合利益分化重农抑商农商并重

    中国古代的芋头与救饥

    陈渊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蔬果不仅是饮食之调剂,更是重要的救饥食物.其中,芋头因为在种植、产量、保藏、烹饪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曾长期稳定的充当古人的救饥食物,尤以四川地区为最.不同于国家赈济的荒政史,以芋头救饥是个体的生活经验,却也是古人最真实的日常.

    芋头救饥四川日常

    《艺麻辑要》作者辨——兼考其与黄厚裕《栽苎麻法略》的关系

    熊帝兵顾铭秀
    18-2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各书目著录《艺麻辑要》的作者不同,有的题为董元亮,有的题为汪曾保(等).经仔细分析该书的序言,可以判定其真正责任者应为董元亮.书中首篇辑录了汪曾保的《栽苎麻略法》,但该篇与滁州人黄厚裕的《栽苎麻法略》的内容与结构高度相似,重复率接近80%.黄书先出十余年,汪氏极有可能抄录、改写了黄书.黄书密切结合滁州地区实际而写,其内容可与光绪《滁州志》相互印证.尽管汪氏在改写时删去了标志性地域信息,但是并不彻底,如汪氏说徐州、凤阳、泗州等为浙江近地,显然不符合实际;而且黄书中的滁州方言依然保留在汪书之中.

    董元亮《艺麻辑要》汪曾保栽苎麻法黄厚裕

    多元共治: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庚续传承的路径选择

    张志胜张小飞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多元共治,既是治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碎片化"赓续传承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题中的应有之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虽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赓续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但仍面临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到位、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缺乏、企业的公益性参与不足、乡村社区的传承保护意识淡薄、社会组织的参与能力受限等现实梗阻.促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赓续传承与创新发展,需要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传承人、企业、乡村社区、社会组织等相关主体各司其贵,且"多元共治".其中,地方政府要切实担当起主导者角色,传承人需突出自身的主体地位,相关企业应适度开发,乡村社区必须发挥"在场"优势,社会组织在赋能之后也得积极参与.

    多元共治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赓续传承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经济补偿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视角

    王利敏孙静许崇娟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耕地利用行为简化为保护与提升或不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地方政府针对其行为选择经济补偿或不补偿.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分析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经济补偿过程中双方的策略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补偿有助于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只有在中央政府的约束下,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才可能朝着社会期望的稳定均衡态演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成本及因此所获收益和耕地质量下降所增加的成本对整个博弈过程产生重大影响,而租地成本对其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策略的选择基本无影响.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经济补偿演化博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方政府

    宅基地管理中软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浙江省S村为例

    吴升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宅基地权益整治涉及到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利益,传统管理办法力所不逮,存在诸多乱象.同时,软法进入公共治理视野受到关注.基于软法和宅基地管理的相关文献,设置确权登记率和纠纷解决等因变量,信息接 触途径、纠纷解决方式等自变量,结合浙江省S村的调查数据和访谈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存在确权登记率虚高、暗藏管理隐患;宅基地纠纷频发且类型复杂多样;宅基地管理工作满意度高但民主意识缺乏等问题.在必要性方面,应用软法可提高确权登记率和有助于宅基地纠纷的防范与解决.在可能性方面,在制度、组织和群众均有应用基础.基于此,建议完善乡规民约、设立宅基地协管员,多方助力软法在宅基地管理中的应用.

    宅基地软法基层治理

    数字经济发展何以助力农业绿色生产——基于农地流转视角的实证分析

    李钟煌张东玲张国庆
    4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成为促进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缓解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解题手段.文章基于30个省市2013-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二者潜在的作用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有限混合回归模型,以分析不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下,农地流转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化影响模式.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在总体层面上,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促进农地流转的方式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3)在不同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下,农地流转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农地流转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起促进作用;而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地流转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抑制作用.因此,建议在推进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农村地区形成线上农地交易平台,提高农户参与农地流转收入的同时促进农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使用.

    数字经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农地流转农业绿色生产

    黄河下游数字经济对农业韧性的影响研究

    苏小淞周玉玺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农业韧性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给农业韧性带来显著影响.为进一步明晰数字经济对农业韧性的影响程度和传导路径,运用熵值法测度黄河下游农业韧性指数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采用双重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1年黄河下游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韧性增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农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农业韧性的传导路径;农业韧性的抵抗恢复能力和低城镇化地区农业韧性程度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更加显著.

    数字经济农业韧性传导路径

    要素市场化配置新途径:共享农庄的视角

    张尔升崔春于曹长芳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我国深化改革的关键,而如何实现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尚未揭示,本文在论述共享农庄要素市场化配置意义的基础上,研究了共享农庄要素市场化配置过程,总结了典型的共享农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实践经验,并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驱动力,探索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搭建平台,以及共享农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功能与效应,研究发现,共享农庄是城乡要素市场化融合配置以及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政府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共享农庄要素市场化配置乡村振兴

    三产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成坤廖诗睿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三产融合的内涵及特征,从产业发展、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性、技术渗透和农民增收等五个维度科学构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选取2000-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我国各省份三产融合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动态面板模型探究三产融合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样本期间我国三产融合发展水平呈递增趋势,但增长速度缓慢;从区域上看,四大区域的三产融合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且西部地区增长显著,东北三省也处于较高发展水平;通过系统GMM发现,三产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惯性特征,前一期的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会对后一期的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产生推动作用,技术支撑和政府支持也会对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则会对三产融合发展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产融合发展商权TOPSIS动态面板模型系统G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