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社会科学
山东社会科学

周文升

月刊

1003-4145

sdrmpress@126.com

0531-82866365;82981706

250002

山东省济南市舜耕路46号

山东社会科学/Journal Shandong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既重视基本理论研究,更注重应用理论研究;既重视各学科的系统研究,更注重与当前改革和建设直接相关的课题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剪贴与编年:作为史诗的《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张武军
    10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3年是鲁迅杂文创作的巅峰时期,也是各方对其评价产生分歧和争议的节点.彼时,鲁迅有意模糊地使用"短评""杂感""杂文"等概念,同时也在自觉地总结杂文写作的方法论和文体层面的认识.鲁迅在1933年编集、写作的热情和动力,都与"剪贴"有关,不论是剪贴成集,还是剪贴入文,都凸显了他作为历史学家"保留"和"存照"历史的意图.鲁迅杂文的史学属性深刻影响了其诗学意蕴,而杂文的编年叙事功能制约了其形式选择,"杂文"的概念也由此得以最终确立.因此,我们需要在1930年代的历史背景中去发掘鲁迅杂文的"文学性",并以"史诗"属性来全面理解和界定鲁迅的杂文创作.

    鲁迅《伪自由书》《准风月谈》杂文自觉剪贴编年

    历史的回响:新中国鲁迅纪念的程序化与仪式化

    史建国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6年鲁迅逝世后,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曾就如何纪念鲁迅提出一些具体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纪念构想得到了实质性的响应和实施,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一系列纪念鲁迅的活动相继开展,包括修建永久性纪念场馆、编辑出版纪念专辑、组织发表纪念文章、举办纪念大会、谒墓、瞻仰故居纪念馆等.这些活动在1950-1970年代成为纪念鲁迅的主要形式,并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纪念程序与仪式.纪念鲁迅不仅成为国家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整个国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一环,对社会公众产生了巨大影响.

    鲁迅纪念程序化仪式化国家纪念

    北宋前期的取士政策与文臣群体转型

    闻轩轩
    12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政治形势和统治思想的转变,北宋前期取士政策先后经过多次调整.宋太祖采取重吏道和用吏治之臣的统治策略,形成文吏主政的政治局面.宋太宗则大兴科举,重用文学之士,使得朝中臣僚逐渐从文吏转变为文士;其对举子和官吏习法明法的提倡,促使科举出身的文士兼具吏能.然而在诗赋取士下,宋廷面临着"文士虽多,通经者甚少"的问题,臣僚反对诗赋取士的呼声不断高涨.针对这一情况,宋真宗先是规定"策问宜用经义,参之时务",又推行"兼考策论"的取士政策,于是到宋仁宗天圣、明道年间,进士阶层不仅兼善文学、吏能,还具备一定的经学素养.文臣群体的身份转型,为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北宋前期文臣群体取士政策士大夫

    航权的多重属性与国民政府收回航权实践(1928-1942)

    薛克胜
    13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民政府收回航权的困难曲折与航权的多重属性关系密切.20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与知识界认知的航权属性已由最初专指"利权"转变为"国权"为先;与之相应,这一概念由之前强调航运商业竞争转变为强调绝对主权.1928-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试图利用中日、中英修约的机会,取消两国在华航行特权.尽管此次收回航权的谈判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国民政府在准备过程中发现,因外轮在国内水运格局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中方收回航权必须解决外轮撤出后运力不足的难题.二战期间,中国利用与英、美两国签订新约之机成功收回航权.但在此次交涉过程中,中方强调两国在华航权是必须废除的条约特权,而英美则认为这是各国自由选择的经贸政策.这种不同的航权认知既为二战后双方再度产生纠纷埋下了隐患,也折射了航权多重属性在国际社会交往中的复杂影响.

    航权主权多重属性国民政府修约

    历史考据学的检讨与重生

    王震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内地史学界重新掀起实证考据的潮流,宏大叙事模式遭到厌弃,整理和考订史料、清理和解释史实被视为史学研究第一要务.割裂实证与理论、学术与现实,提倡"为历史而历史"的琐碎"纯学问"的风气,其实是史学乃至古典人文学术试图纠正此前"以论代史"不良风气而矫枉过正的表现,但同时也为学界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客观上完成了"回归原典"的沉潜与积累,为孕育新学积聚了资源和力量.进入21世纪后,以郭店楚简、清华简为代表的一批出土文献研究的深入,使得建立在新材料基础上的思想理论研究成为热点,也推动了实证考据逐步放弃繁琐化、碎片化的纯学术追求,转而寻求与思想理论相对接.这一转向是学术发展的必然,也是一种"正途"的回归,标志着史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终究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历史考据检讨重生

    马克思对社会治理的理论贡献

    李松玉马苏敏
    152-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对诸多理论作出过重要贡献.探讨马克思对社会治理的理论贡献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的社会治理范式表现在把社会治理纳入宏观的历史发展、整体社会结构、客观范畴进行考察.马克思对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作了界定:确定了社会治理的理论地位,提出了社会治理的主体思想,揭示了社会治理的内容和形式,阐发了社会治理的动力和研究方法.马克思关于社会治理的基本观点对于当前的社会治理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一是重视社会治理,强化治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关于民生的诉求和回应;二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政府主导下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方式;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促进科学性的机制创新.

    马克思社会治理理论贡献当代启示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市场价值提升——基于生命周期的动态实证检验

    董莉
    159-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创新与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9-2020年数据为样本,结合信息透明度的"双刃剑"特征,从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视角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市场价值提升的关联关系,并以股票流动性为中介变量,实证检验其作用机理与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企业市场价值的提升,而随着企业由成长期经成熟期进入衰退期,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市场价值的促进作用呈递减变化趋势与规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通过提升资本市场中股票流动性提高企业市场价值.据此,为企业进一步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建议.

    企业数字化转型生命周期股票流动性企业市场价值

    政府大气污染区域协同治理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

    张天伦鲁惠中
    16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大气污染具有易扩散性,区域间的协同治理尤为重要.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作为大气污染区域协同治理政策的代表,以企业绿色转型为切入点,基于2013-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大气污染区域协同治理政策的实施加快了企业绿色转型进程.机制分析表明,政策出台时政府可以借助补贴这一"柔性"手段提升企业绿色转型意愿,同时通过暴露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缺陷、增加企业的代理成本这类"刚性"手段倒逼企业绿色转型.异质性检验表明,政府大气污染区域协同治理政策在非直辖市和非省会城市企业、重污染行业以及非国有持股企业中的实施效果更明显.

    大气污染区域协同治理企业绿色转型双重差分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司法人工智能

    王彬董焱焱
    176-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律人工智能的开发对语言具有高度依赖性.法律专家系统以符号主义为研究范式,运用机器语言进行知识表达,但难以解决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法律体系的开放性等难题.在联结主义的研究范式下,大语言模型得以在人工智能中应用,因其具有较强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所以更适合对法律论证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但是,大语言模型存在技术和伦理上的局限性,其功能定位应为辅助司法决策的论证助手.在以对话为界面的人机交互集成平台中,大语言模型可协助法官完成论证挖掘、论证预测、论证组织等任务.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可为法律命题的理性证立提供支撑.

    大语言模型符号主义联结主义法律论证

    网络平台在网络内容治理中的角色与功能

    孟达华刘培峰
    185-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网络平台的角色定位经历了漫长变迁,从早期的信息中介组织演变为如今集先进网络技术的掌握者、商业组织形态的探索者、复杂治理格局的参与者于一体的重要角色.与之相伴的是网络平台在网络内容治理中的角色演变,从被动的治理对象转变为主动的内容管理者,法律对于网络平台的治理主体定位持续强化.网络内容治理的协同治理格局要求各治理主体之间形成自主且平等的关系,因此需要对网络平台的法律地位进一步调整.法律应当赋予网络平台对网络内容治理目标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权.在内容治理责任的设定上,应当尊重网络平台采取的具体网络内容管理方式.司法审查应着重保障其他治理主体的自主性,使之不因网络平台的优势地位而受损.

    网络内容治理网络平台协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