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中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中医杂志
山东中医药学会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杂志

山东中医药学会 山东中医药大学

皋永利

月刊

0257-358X

zazhi@sdutcm.edu.cn

0531-89628058,89628059

250355

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杂志/Journal Shando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医药学术期刊。反映山东中医药研究的最新成果,设有学术探讨、临床经验、针灸推拿、中西结合、中药园地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及医学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三维成像技术探讨次髎、中髎深刺进针点的确定方法

    李伟正白田雨
    389-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多角度综合探讨次髎、中髎深刺进针点的定位方法。方法:针刺次髎、中髎后进行CT三维重建,确保针刺入孔后,通过①同身寸或同身距离比值计算;②先确定腧穴定位再进行一定距离的位置偏移;③借助体表标志物为参考,结合相关数据进行定位;④由线到点辅助确定腧穴位置等4种方法测量并计算进针点相关的距离、角度、比值等数据,从不同的角度补充说明次髎、中髎深刺进入骶后孔的方法。结果:①根据横纵坐标骨度分寸及同身距离比值数据,次髎、中髎进针点旁开后正中线对应的同身寸分别为(1。05±0。18)寸、(0。98±0。17)寸;次髎、中髎与L5棘突下水平线的距离,与L5棘突下水平线至骶骨角距离的同身比值分别为0。29±0。03、0。50±0。08。②先确定次髎、中髎腧穴定位,其进针点再按照腧穴体表投影点纵向偏移一定距离,该偏移距离分别为(10。66±4。01)mm、(10。93±4。67)mm。③以髂后上棘为体表标志物,结合偏移角度、横向距离比值确定进针点,髂后上棘到次髎、中髎针体的连线偏离髂后上棘水平线的角度分别为(36。9± 5。52)°、(53。4±4。67)°;次髎、中髎针体到后正中线的距离与髂后上棘到后正中线距离的比值分别为0。50± 0。25、0。42±0。18。④先确定同侧八髎穴连线,再由线到点,确定次髎、中髎位置,左、右侧八髎穴连线与后矢状面的夹角分别为(7。28±4。16)°、(7。62±3。45)°。结论:通过不同的方法多角度确定次髎、中髎进针点的位置,可降低不确定性及操作失误率,降低因个体发育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更容易提高针刺入孔率,值得临床推广。

    次髎中髎深刺进针点CT三维重建

    头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孤独症儿童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

    刘子晖杨阳张明镜杨亚欣...
    395-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头针联合穴位贴敷对孤独症(ASD)儿童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睡眠障碍的ASD儿童,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头针组(40例,脱落2例)、贴敷组(40例,脱落2例)、联合组(40例,脱落1例),各组均应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沙盘游戏、行为干预。头针组患儿加用头针,贴敷组患儿加用穴位贴敷,联合组患儿加用头针联合穴位贴敷。以4周作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在治疗前及3个疗程后分别采用儿童睡眠习惯调查问卷(CSHQ)、家庭睡眠习惯调查(FISH)、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睡眠障碍因子及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估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31%,优于头针组71。05%、贴敷组68。42%(P<0。05);头针组患儿总有效率与贴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儿CSHQ评分(就寝习惯、入睡潜伏期、睡眠焦虑、睡眠持续时间、夜醒)、FISH评分、HAMD评分、ATEC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CSHQ评分、FISH评分、HAMD睡眠因子总分及ATEC总分水平均优于头针组、贴敷组(P<0。05);头针组患儿治疗后各项评分与贴敷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穴位贴敷对改善ASD儿童睡眠障碍疗效确切。

    孤独症谱系障碍睡眠障碍头针穴位贴敷康复训练

    丁书文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的临证应用

    仇玉平江镇李晓李伟...
    402-404,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丁书文教授推崇李东垣的脾胃内伤学说,强调脾胃在人体脏腑功能中的重要性,主张心系疾病从脾胃论治。丁书文教授基于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心系疾病"热毒"学说,指出心系热毒是脾胃功能失调、湿痰瘀热胶结导致。治疗既治心系疾病之标,亦调脾胃后天之本。

    丁书文李东垣学术思想脾胃论治心系疾病临床经验

    高树中针药并用治疗肩周炎经验

    孟宁宁杜欣冉石雪萌舒杨...
    405-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高树中教授针药并用治疗肩周炎经验,并介绍典型医案。高师基于中医经典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以肝肾亏虚、阳气虚衰、筋失濡煦为本,以风寒湿邪、瘀血痰浊、痹阻筋脉为标,以通补为基本治疗原则,主张针药并用、内外合治。针灸方面以"有经则辨经,多经求阳明"为指导选取远端穴位,并运用特色刺法,结合局部阿是穴以疏通经络、通调气血;中药方面应用经验方以补益肝肾、温阳散寒;同时结合耳穴压豆、药渣熨患处辅助治疗。

    肩周炎输穴针刺中药高树中

    史大卓分型辨治双心疾病经验

    白艳君李若琪陈浩坤段文慧...
    410-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大卓教授根据心血管疾病合并的不同精神障碍类型进行分型辨证论治,取得满意疗效。如双心疾病患者表现为焦虑状态者往往因情志因素导致体内气机失调,气血失和,治疗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调理气血为主;双心疾病患者表现为抑郁状态者,多为气虚、阳气不振的表现,治疗除调畅气机外,需补气、补肾。

    双心疾病焦虑抑郁辨证论治史大卓

    巢国俊应用"扶阳消阴,培本通络"法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经验

    史随随高君潘红丽盛倩...
    415-418,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巢国俊教授诊治视网膜色素变性临床验案。阳气为人之根本,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本质为脾肾阳虚,阳虚气化不足导致阴邪内生,阴盛则寒,内生阴邪加之外寒之邪,寒性凝滞,进而影响阳气的通达及气血的运行,气血不能到达、濡养视网膜周边,故有夜盲之象。临床诊治视网膜色素变性应当以阴阳为纲,补虚扶本,兼顾气血,遵循"病在阳者,扶阳抑阴",先温补脾肾之阳,固守先后天之本,扶阳消阴,散邪通络,阳气通达,阴实消散,气血畅通,则视物夜盲改善。

    视网膜色素变性阳虚阴盛目络不通温补脾肾扶阳消阴巢国俊

    门九章运用逍遥散治疗杂病经验

    于智玥刘美玲陈双超郭栋...
    419-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逍遥散作为临床验方,倍受历朝医家青睐。门九章教授立足气机,以逍遥散为底,调气机之纵以济阴阳,理气机之横以和肝脾,并于临证中灵活加减,使其显效于各类疑难杂病。试解读逍遥散方义,分析医理,附验案二则,旨在梳理门九章教授运用逍遥散治疗杂病之学术观点及实证经验,以指导临床处方用药。

    逍遥散名方广用纵横同调上热下寒功能不调

    参芪地黄汤合多靶点免疫抑制治疗IgA肾病合并膜性肾病个案报道

    兰明希周乐高冉冉韩聪...
    424-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1例IgA肾病重复肾活检为IgA肾病合并膜性肾病的病例。患者病史长达11年且多种免疫抑制治疗均疗效不佳,属于难治性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及肾功能异常,伴有血尿、高血压。李伟教授根据多年用药经验及相关文献研究结果,给予参芪地黄汤联合多靶点免疫抑制治疗,重点分析中医辨证论治同西医病理结合,以益气活血清泄为原则,探讨其治疗方案及疾病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为中西医结合诊治IgA肾病合并膜性肾病提供治疗方向和临床依据。

    IgA肾病膜性肾病参芪地黄汤多靶点免疫抑制益气活血清泄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党潇李波漩孟智宏
    429-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寻找本病的有效干预手段十分重要。近年来,针刺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治疗中取得很大进步,呈现出明显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从该病发生的病机、不同针刺方法及电生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对针刺治疗本病作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参考文献45篇。

    脑卒中认知障碍针刺电生理技术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研究进展

    李生龙赵永强贾云鹏梁永林...
    435-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DNB)是一种由高血糖引起的自主神经受损导致的异常排尿反应和膀胱功能障碍的统称,多见于糖尿病病史15年以上的患者。近年来,中医药被广泛应用于DNB的治疗,其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小,且能够避免外科手术创伤,减少并发症的危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DNB的发病机制、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西医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认为可能与糖代谢改变、神经传导通路障碍、逼尿肌细胞损伤、氧化应激损伤、尿路上皮的改变及尿道的形态和功能改变等有关。中医则认为DNB病位主要位于肾和膀胱,与肺、脾、肝、心、小肠、三焦关系密切。中医药治疗方面多采用著名医家的独到疗法,结合针灸、穴位贴敷、中药封包、循经走罐、滚珠式手足按摩、耳穴贴压、穴位注射、低频脉冲及推拿等外治方式,内外合治,临床疗效突出。参考文献41篇。

    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发病机制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