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施工技术(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施工技术(中英文)
施工技术(中英文)

张可文

半月刊

2097-0897

sgjs@cadg.cn

010-57368788;68300059;68330203

100120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36号A座

施工技术(中英文)/Journ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设有基坑支护、地基处理及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建筑物评估改造加固技术,模板、脚手架技术,混凝土研究与应用,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防水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工程质量与检测技术,施工现代化管理技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再生混凝土抗冻融耐久性能改善措施研究现状分析

    罗佳乐马兵李坤鹏张峰宇...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再生混凝土的实际工程应用受到各方面的考验,特别是三北地区的大部分建筑物受到冻融和硫酸盐侵蚀破坏,严重影响了再生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缩短了再生混凝土的使用寿命.结合国内外抗冻耐久性研究现状,分别介绍再生混凝土在冻融和硫酸盐冻融循环条件下的力学性能破坏机理和影响因素,总结再生混凝土抗冻融耐久性的改善方法,最后对再生混凝土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致力于再生混凝土在冻融地区的实际工程应用.

    再生混凝土破坏机理冻融耐久性

    基于BIM的施工管理困境与对策研究综述

    邓兢兢张恒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工程和施工行业(architecture,engineering,construction,AEC)在现代管理概念和新技术的实施方面较落后,若想要保持与制造业等行业相同的数字化水平,需重塑管理流程.在当代施工管理的背景下,高效的项目交付依赖于大量的数据.然而,由于实施方面的诸多阻力,关键施工管理数据仍难以获取.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的出现引起了施工管理的变革,BIM对施工管理数据获取而言是独特且有效的工具.基于内容分析法,对从Scopus Engineering Village和Google Scholar等英文数据库中筛选的63篇文章进行综述,总结传统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困境及基于BIM的施工管理对策.研究表明,施工管理人员需建立基于BIM的自动预测模型,并加强项目参与者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基于此,提出基于BIM的施工管理预测性决策路线,为管理者提供开发基于BIM的施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路径.

    施工管理数字化建筑信息模型预测困境对策

    "双碳"背景下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发展研究

    李欣郝粼波杨柳王莉...
    19-2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无废城市"发展战略,阐述建筑垃圾处理产业的相关政策和国内外产业技术,对我国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发展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建筑垃圾产生阶段及处理阶段的发展建议,指出绿色建材的技术创新对绿色生态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建筑垃圾资源化绿色生态持续发展

    基于再生材料利用的低碳超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和碳减排研究

    潘钻峰樊烽王云飞潘红才...
    24-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废弃混凝土的资源化回收技术,制备再生骨料和再生细粉,并利用其取代石英砂和水泥,制备低碳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通过力学试验和碳减排研究,结果表明:再生骨料(掺量30%内)替代石英砂,UHPC抗压强度降低有限;再生细粉(掺量25%内)替代水泥,UHPC抗压强度降低有限,掺量超过25%会降低UHPC基体的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混合使用再生骨料和再生细粉(各掺5%内),UHPC抗压强度基本保持不变.在保持UHPC力学性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再生细粉(掺量25%内)替代水泥或再生骨料(掺量30%内)替代石英砂,在生产阶段,每单位可降低UHPC成本5%以上,考虑再生材料政府补助和碳减排指标经济,成本最多可降低10%;再生细粉(掺量25%内)替代水泥,在生产阶段,每单位可降低碳排放15%.因此利用再生材料制造低碳UHPC,可有效降低UHPC生产成本、减少碳排放.

    再生材料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碳减排试验资源化

    超高强混凝土混合配筋管桩受弯承载性能研究

    常欢欢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超高强混凝土(C105)混合配筋管桩的抗弯承载性能,对设计制作的6根混凝土管桩进行抗弯性能试验,分析非预应力钢筋配置对超高强混凝土管桩受弯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RC管桩和PHC管桩试件均呈现受弯破坏,前者破坏时表现出更明显的延性破坏状态;非预应力钢筋的配置,改善了管桩桩身裂缝分布情况,其裂缝数量随非预应力钢筋配筋率的提高而增多,平均裂缝间距则逐渐减小.相同荷载下的最大裂缝宽度亦随非预应力钢筋配筋率的提高而减小.与试验结果相比,现行图集抗弯承载力计算值偏小,对于延性较好的PRC管桩而言,安全储备过高;且相关计算参数多为经验参数,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因此,考虑C105级混凝土及受拉区预应力钢筋合力取值对管桩抗弯承载力的影响,基于相关计算假定,对图集抗弯承载力公式进行修正.计算结果表明修正后计算公式较现行图集的计算结果提高了 5%-10%.

    超高强混凝土预制混凝土管桩混合配筋受弯性能试验

    连续梁桥悬臂施工挂篮设计及预加载试验研究

    钟丹杨洁琴陈龙田智勇...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沪渝蓉高铁文家台特大桥连续梁工程为依托,开展菱形挂篮结构设计与应用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其结构受力和变形情况,通过预加载试验进行数值计算与预加载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验证挂篮结构的强度、刚度及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MIDAS/CIVIL软件进行挂篮结构安全性能验算,挂篮结构最大应力发生于桥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值为160.53MPa,符合强度要求;综合考虑主桁架、吊杆、前横梁、托梁等各构件位移,挂篮结构最大变形发生于底托系统纵梁跨中位置,值为19.91mm,刚度满足使用要求;预加载试验中各监测点变形沉降较均匀,与挂篮结构数值计算结果相符,验证了挂篮结构的施工安全性与质量要求,同时达到了消除挂篮非弹性变形的目的.

    桥梁工程菱形挂篮结构设计安全验算预加载试验

    环境锈蚀对双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李保锋赵智呈杨德彪雷宾...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双相钢在未锈蚀和锈蚀条件下的力学性能,通过盐雾试验制备了不同锈蚀率的钢筋试件.利用单调拉伸试验和低周疲劳试验,分析不同锈蚀率下钢筋的抗拉强度、变形能力、耗散能量和破坏循环次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未锈蚀条件下,普通钢和双相钢具有相似的屈服强度和极限抗拉强度,但双相钢的最大荷载伸长率和极限伸长率明显高于普通钢;与未锈蚀钢筋相比,锈蚀对钢筋的单调力学性能影响较大;锈蚀率对钢筋的循环性能没有明显影响;双相钢的延展性、耐腐蚀能力和循环性能均优于普通钢.对于处于海洋气候、盐雾、高湿度等环境条件下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可用双相钢替代普通钢来改善构件的力学性能.

    双相钢锈蚀盐雾试验低周疲劳试验力学性能

    公路预制桥梁人工砂混凝土性能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胡文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公路预制桥梁(T形梁)浇筑混凝土和易性不足、脱模后光滑度不够等问题,开展新型预制桥梁人工砂混凝土试验研究,探讨人工砂取代率、减水剂掺量、矿物掺合料复合掺量对混凝土流动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砂取代河砂应用到混凝土中,综合性能未降低,人工砂取代率100%具有可行性;减水剂因其静电斥力与空间位阻效应对混凝土流动性能产生较大影响,确定最优减水剂掺量为0.39kg/m3;适量矿物掺合料粉煤灰、矿粉替代水泥,对混凝土流动性能、力学性能均有有利影响,最佳掺量质量比为m水泥:m粉煤灰∶m矿粉=455:60:35;最优配合比性能测试中人工砂混凝土综合性能更优,进一步表明人工砂替代河砂在大批量混凝土生产中的可行性.

    预制桥梁混凝土人工砂减水剂矿物掺合料流动性能力学性能

    硅灰与再生钢纤维增强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研究

    苗季朋王庆智鹿松王玉全...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硅灰与再生钢纤维增强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制备了 12组混凝土试样.其中用硅灰替代部分水泥,替代率分别为0,8%和16%(质量比),再生钢纤维按0,0.3%,0.6%和0.9%(体积比)的比例加入到混合料中.通过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弯强度和冲击强度测试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添加硅灰和再生钢纤维的混凝土相比,引入硅灰和再生钢纤维能减少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同时提升硬化混凝土的抗压、抗拉、抗弯和抗冲击性能;硅灰和再生钢纤维在自密实混凝土中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效应,对比硅灰和钢纤维对混凝土的提升效果,硅灰显著增强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再生钢纤维则在提升混凝土的抗拉和抗冲击强度方面更有效.

    混凝土硅灰再生钢纤维和易性力学性能

    智能混凝土喷淋养护系统及工程应用研究

    陈芝琦王世平谢洪栋彭国平...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加快新浇筑混凝土的硬化及强度的增长,需对混凝土进行洒水养护,使混凝土在适宜的湿度及温度条件下持续发生水化反应并实现混凝土强度的持续增长.目前我国传统的养护方法是依据经验,在任意时间段对混凝土构件进行人工洒水养护,然而这种养护方式由于养护不及时或水分蒸发过快易使混凝土构件出现开裂等现象,对混凝土强度及结构的安全性产生影响.为解决养护不及时及主观经验性的影响,基于PLC自动化控制及传感器等技术研制了用于混凝土结构养护的智能化养护系统.首先根据混凝土水化热释放规律确定养护系统喷淋间隔时间;其次,结合现场监测温湿度,合理调整自动喷淋间隔时间;最后,通过在施工现场进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提高混凝土构件的养护质量,并降低施工成本.

    混凝土智能化养护喷淋PLC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