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农业科学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学会;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科学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学会;山东农业大学

王金宝

月刊

1001-4942

sdnykx@saas.ac.cn,sdnykx@sina.com

0531-83179268

250100

济南市工业北路202号

山东农业科学/Journal 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山东农业科学》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学会、山东农业大学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创刊于1963年10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办刊方针。办刊宗旨是报道农业科技成果,传播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科技交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除设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栽培生理、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新品种与新技术、畜牧兽医等固定栏目外,还不定期设农业科技发展论坛、农业信息技术、国外农业科技、实验方法、贮藏加工等栏目,及时报道农业科研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方法及新技术。主要读者对象是农业科研人员、农业院校师生、农业管理干部、农技推广人员、农村科技示范户等。 本刊刊号:ISSN 1001-4942 CN37-1148/S,大16开本,月刊,144页,每期定价10元,全年定价12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24-2,各地邮局及本刊编辑部均可订阅。 地 址:济南市工业北路202号 邮 编:250100 电 话:0531-83179268 E-mail:sdnykx@saas.ac.cn,sdnykx@sina.co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增效剂对设施黄瓜生长及土壤氮磷迁移的影响

    耿亚菲李合莲井永苹李彦...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设施菜田中由于超量施用化肥导致的氮磷利用率低、迁移淋溶损失大等问题,除优化施肥外,增施氮磷增效剂也是一项有效措施。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法,以农民习惯施肥为对照,设置优化施肥、优化施肥基础上分别添加聚天冬氨酸、黄腐酸、植酸酶、柠檬酸(用量分别为 150、150、30、30 kg/hm2)处理,研究不同增效剂对设施黄瓜产量、品质和土壤氮、磷元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增效剂均不同程度提高了黄瓜产量和品质,其中优化施肥+聚天冬氨酸处理增产效果最佳,比农民习惯施肥增产 14。52%;此外,增效剂有效降低氮、磷向深层土壤的迁移累积,其中黄腐酸和聚天冬氨酸处理效果最好;等氮量投入条件下,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黄腐酸处理盛果期深层(80~1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减少 13。08%,优化施肥+聚天冬氨酸处理深层土壤有效磷累积量减少 76。32%。综合以上结果,从提高黄瓜产量、品质和减少土壤氮、磷淋溶损失角度考虑,优化施肥条件下,增效剂黄腐酸和聚天冬氨酸应用效果较好。

    增效剂设施黄瓜品质产量氮磷迁移

    查干湖湿地不同类型植被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

    姜珊曲赢郭星池吴彭冰...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处松嫩平原盐碱土区内的查干湖湿地,因其独特的土壤环境而形成特殊的生态系统。为探明该区域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植被(碱蓬、水稗、芦苇+香蒲(以下简称芦蒲)、芦苇和芦苇+苔藓(以下简称芦苔))覆盖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查干湖湿地 0~20 cm土层土壤SOC、TN、TP 含量均显著大于 20~40 cm土层,不同类型植被覆盖下土壤SOC、TP含量及表层TN含量大多差异显著,芦苇覆盖下的土壤SOC含量最高,碱蓬覆盖下的土壤TN含量及水稗覆盖下的土壤TP含量最高。0~20 cm土层,5 种类型植被覆盖下土壤的C/N、C/P、N/P值范围分别为 183。34~2 066。08、57。99~482。73、0。13~0。85;20~40 cm土层,C/N、C/P、N/P值范围分别为 83。34~2 265。20、17。77~437。22、0。13~0。25。芦苇覆盖下不同土层土壤的C/N、C/P值及碱蓬覆盖下的N/P值表现为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N与土壤S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C/P 与土壤SOC含量和C/N呈极显著正相关;N/P与土壤T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查干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盐碱湿地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植被覆盖

    玉米苗枯病病原鉴定及其对戊唑醇的敏感性

    江航祁凯马立国张博...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玉米苗枯病病原菌的种类、致病性及其对戊唑醇的敏感性,本研究以 2021 年采自山东省淄博市的玉米苗枯病植株为对象,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致病性及对戊唑醇敏感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从玉米苗枯病病株根部共分离到 16 株菌,经形态观察、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出 7 株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4 株F。incarnatum-equiseti复合种、2 株假禾谷镰刀菌(F。pseudograminearum)、2 株腐皮镰刀菌(F。solani)和 1 株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致病性测定发现,尖孢镰刀菌、F。incarnatum-equiseti复合种和假禾谷镰刀菌均能引起玉米幼苗根部发病。对戊唑醇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16 株菌株的EC50 值最低为0。03 μg/mL,最高为 3。18 μg/mL,有 2 株菌的EC50值高于 0。30 μg/mL。综上,山东省淄博市玉米苗枯病的优势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和F。incarnatum-equiseti复合种。同时,本研究检测到对戊唑醇敏感性降低的菌株,建议使用与戊唑醇复配的杀菌剂用于防治玉米苗枯病以延长戊唑醇的使用时间。

    玉米苗枯病植物病原真菌镰刀菌致病性戊唑醇

    6株核桃腐烂病菌的分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比较

    靳启明闫成才王庆朋王喆...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核桃腐烂病菌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基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 6 株菌落形态有差异的核桃腐烂病菌进行多基因联合鉴定,并进一步探究其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系统进化树显示,44-9-2B与Cytospora melnikii聚为一支,且自举支持率为 100%;菌株 44-1-2C、51-1-3C与C。chrsosperma聚为一支;菌株 49-2-1A、49-9-4D、53-1-3F与Valsa sordida聚为一支。致病性检测表明,44-9-2B致病性最强,也最先产生分生孢子角,其次为菌株 44-1-2C和 51-1-3C,最后是菌株 53-1-3F。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6 株致病菌最适生长温度均为 28℃,最适pH值为 6,光照对 6 株致病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各致病菌的最适氮、碳源不同。该研究结果可为核桃树腐烂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核桃腐烂病分子鉴定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降解黄曲霉毒素B1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刘蓓董雯雯肖雅清袁小远...
    10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从不同来源的样本中分离出对黄曲霉毒素B1(AFB1)具有降解作用的芽孢杆菌,为降解AFB1的芽孢杆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集鸡的肠道、肛拭子和土壤样本,富集后利用MYP固体培养基和初筛培养基筛选出疑似芽孢杆菌的菌落,通过分析细菌对AFB1的降解率复筛,选出对AFB1 具有降解作用的菌株,通过 16S rRNA测序鉴定细菌种属,然后对筛选出的芽孢杆菌的溶血性、抗生素敏感性、生长曲线、耐酸和耐胆盐性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共筛选出 20 株对AFB1具有降解作用的芽孢杆菌。结合细菌测序和溶血试验结果,选择 3 株降解率高的地衣芽孢杆菌(S51、S48、S8-2)进行试验,结果表明,3 株芽孢杆菌对多种抗生素较敏感,其中S51 的生长速度最快,菌液浓度最大,对酸和胆盐的耐受性均强于另外两株菌。本研究筛选出 1 株对AFB1有较好降解作用的地衣芽孢杆菌,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有望作为微生态制剂应用到AFB1降解过程中。

    黄曲霉毒素B1降解芽孢杆菌

    基于酶解技术的红枣风味酸奶制备及功效评价

    张剑于昊琳徐婉婷贾凤娟...
    113-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开发红枣风味酸奶,增加红枣产品的附加值,本研究以红枣为原料制备红枣汁,采用复合酶(果胶酶与纤维素酶质量比为 1∶1)处理红枣汁并优化其酶解工艺,在此基础上制备红枣风味酸奶,以感官评价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设计确定红枣风味酸奶的最佳制备条件,并对产品的风味及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酶添加量为 0。40%、酶解温度为 55℃、酶解 4。5 h的条件下,酶解效果最佳。在红枣汁添加量为 20%、木糖醇添加量为 9%、发酵菌接种量为 0。30%、发酵温度为 43℃条件下,红枣风味酸奶感官评价最佳。与空白酸奶相比,经过酶解处理的红枣酸奶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发生了明显变化,抗氧化活性也显著提升。该研究可为红枣深加工及新型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红枣风味酸奶酶解制备工艺风味物质抗氧化活性

    揭膜过程中腐竹营养品质和嘌呤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郭宇王文昊邱斌田启景...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腐竹是我国传统非发酵豆制品的典型产品之一。目前腐竹生产多以经验控制为主,缺少量化的工艺参数和营养品质评判标准。本试验以揭膜过程中所得腐竹及对应的豆浆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营养物质、灰分、嘌呤含量、质构特性和色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揭膜次数的增加,腐竹中水分含量以及腐竹和豆浆中的灰分、总糖和嘌呤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总蛋白、总脂肪含量以及硬度、咀嚼度、内聚性和胶着性均显著下降(P<0。05)。由此建议:①可将F3(第 7 次揭膜)作为腐竹品质优劣的分界点;②第 10 次及之前揭膜次数对应的豆浆余浆具有一定食用价值,并可将D2(第 4 次余浆)之前和D2~D4(第 10 次余浆)的豆浆品质划分为优和良。本试验结果可直观量化不同揭膜过程中腐竹和豆浆中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提出了两者的品质划分标准,可为实际生产提供相关数据支撑,并指导相关产品合理分级。

    腐竹揭膜营养成分嘌呤质构

    济麦系列品种(系)全麦粉水分吸附/解吸曲线的研究

    陈雪燕曹子怡刘秀坤肖延军...
    129-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采用动态水分吸附测定仪,在温度为 15~35℃、平衡相对湿度(ERH)为 10%~90%范围内测定 8 个济麦系列品种(系)全麦粉的水分吸附/解吸等温线,结果它们均显示为S型曲线,解吸与吸附曲线之间存在滞后现象,以品种济麦 20 的滞后环最大。对供试样品全麦粉等温线拟合的 8 个方程进行优劣排序后,确定了较佳方程MGAB、MOE、MCPE、CAE、Poly,并求出了各方程的系数;采用解吸等温线分析样品全麦粉可知,8 个品种(系)的全麦粉在 25℃下的相对安全水分范围为 13。24%~14。42%,平均值是 13。72%。济麦4227 全麦粉的单分子层含水率和固体颗粒表面积均高于其他样品。该研究结果可为济麦系列品种(系)全麦粉的安全贮存、后期加工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依据。

    济麦系列全麦粉动态水分吸附/解析平衡水分单分子层含水率固体颗粒表面积

    基于MobileNetV2和卷积注意力机制的轻量化玉米籽粒品种识别研究

    孙孟研孙彤辉郝凤琦穆春华...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速、准确地识别农作物品种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玉米种子的快速鉴别与保护,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MobileNetV2 和卷积注意力机制的玉米籽粒品种识别算法。首先购得市面上 9 个常规玉米品种的籽粒,使用佳能 80D型相机对其胚面和胚乳面进行图像采集,构建了包含 3 408 张图像的玉米籽粒识别数据集,按照 7∶2∶1划分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并对训练集图像进行数据增强处理;然后设计注意力模块ISPAM(Improved Spatial Attention Module),即在卷积注意力模块(CBAM)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通道注意力模块ICAM对CBAM的通道注意力机制进行改进,同时引入空间金字塔池化(SPP)模块替换CBAM空间注意力模块中的平均池化模块和最大池化模块,构建了玉米籽粒品种识别模型MobileNetV2_ISPAM。将MobileNetV2_ISPAM与添加其他注意力模块的模型对比,结果表明,MobileNetV2_ISPAM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为 99。11%,均明显高于MobileNetV2 以及添加SE(Squeeze-and-Excitation)、CBAM注意力机制的模型。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网络可视化表明,MobileNetV2_ISPAM更关注玉米籽粒图像中的显著特征,从而提高了模型的准确率。此外,该模型的参数量仅为 7。15 M,适合移动端的便携化部署。本研究在保证模型轻量高效的前提下,提升其抵抗过拟合能力和分类性能,为以后基于深度学习的移动端玉米籽粒图像识别模型研究提供了思路。

    MobileNetV2ISPAM注意力机制深度学习玉米籽粒品种识别

    基于改进Swin-Unet的小麦条锈病分割方法

    臧贺藏任帅王从胜王盛威...
    147-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条锈病是影响小麦产量及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条锈病图像的精准分割是实现计算机辅助精准防治的重要基础。针对小麦条锈病图像中病斑形态复杂、病斑与非病斑之间边界模糊、分割精度低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Swin-Unet的小麦条锈病图像分割方法,通过在Swin-Unet中引入SENet(Squeeze-and-Excitation Networks)和残差网络(ResNet)模块来增强模型对条锈病特征的表达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改进Swin-Unet对背景、孢子和叶片的查准率分别为 99。24%、82。32%和 94。36%,可以从复杂环境中有效分割出背景、孢子和叶片图像,具有较好的计算机视觉处理能力和分割评估效果。改进Swin-Unet总体分割准确率、平均交并比和均像素准确率分别为 96。88%、84。91%和 90。50%,较Swin-Unet分别提高了 2。84、4。64 个和5。38个百分点;与其他网络模型(U-Net、PSPNet、DeepLabV3+和Swin-Unet)相比,改进Swin-Unet具有最佳分割效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可以精准检测和分割小麦条锈病图像,这可为田间复杂环境下小麦条锈病的自动检测和早期预防提供技术支持。

    小麦条锈病语义分割Swin-Unet注意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