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欧一平

周刊

1002-266X

0531-88957404

250014

济南市燕东新路6号

山东医药/Journal Shandong Medical Journa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山东卫生报刊社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省、我国医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主要报道临床疾病的防治经验及研究进展,以及医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隔药饼灸对环磷酰胺诱导免疫抑制兔共刺激分子CTLA-4、4-1BB、CD28的影响

    支博远毛凯荣田岳凤翟春涛...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隔药饼灸对环磷酰胺诱导免疫抑制兔共刺激分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4-1BB、CD28的影响。方法 选择大耳白兔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条灸组和隔药饼灸组,每组8只。模型组、艾条灸组和隔药饼灸组予环磷酰胺诱导免疫抑制模型。模型制备成功次日,艾条灸组和隔药饼灸组分别予艾条灸和隔药饼灸,隔日1次,共10次。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予艾灸。艾条灸组和隔药饼灸组末次干预次日,空白组和模型组同时间,采集腹腔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TLA-4、4-1BB、CD28;腹腔静脉取血后,摘取脾脏和肝脏,免疫组化法检测脾脏和肝脏组织CTLA-4、4-1BB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血清CTLA-4、CD28水平均高于空白组,血清4-1BB水平低于空白组(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艾条灸组和隔药饼灸组血清CTLA-4、CD28水平均降低,血清4-1BB水平均升高(P均<0。05);与艾条灸组比较,隔药饼灸组血清CTLA-4、CD28水平均降低,血清4-1BB水平升高(P均<0。05)。模型组脾脏和肝脏组织CTLA-4阳性表达均高于空白组,4-1BB阳性表达均低于空白组(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艾条灸组脾脏和肝脏组织CTLA-4阳性表达均降低(P均<0。05),肝脏组织4-1BB阳性表达升高(P<0。05),而脾脏组织4-1BB阳性表达升高不明显(P>0。05);隔药饼灸组脾脏和肝脏组织CTLA-4阳性表达均降低(P均<0。05),4-1BB阳性表达均升高(P均<0。05)。艾条灸组与隔药饼灸组脾脏和肝脏组织CTLA-4、4-1BB阳性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隔药饼灸能够通过调节共刺激分子CTLA-4、4-1BB、CD28而改善环磷酰胺诱导免疫抑制兔的免疫功能,其效果优于艾条灸。

    隔药饼灸免疫抑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4-1BBCD28大耳白兔

    食管癌组织miR-758-3p、NUSAP1表达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许龙解民鹏臧其威李吉尧...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癌组织微小核糖核酸-758-3p(miR-758-3p)、核仁纺锤体相关蛋白1(NUSAP1)表达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食管癌患者97例,取手术切除的食管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758-3p、NUSAP1 mRNA表达。通过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miR-758-3p与NUSAP1的结合位点,分析食管癌组织miR-758-3p表达与NUSAP1 mRNA表达的关系以及二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食管癌组织miR-758-3p相对表达量降低,NUSAP1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t分别为23。037、25。253,P均<0。05)。经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NUSAP1基因3′非翻译区583~589位点处存在miR-758-3p的结合位点。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食管癌组织miR-758-3p表达与NUSAP1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732,P<0。01)。食管癌组织miR-758-3p、NUSAP1 mRNA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而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吸烟史、饮酒史、肿瘤最大径无关(P均>0。05)。以食管癌组织miR-758-3p、NUSAP1 mRNA相对表达量的均数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miR-758-3p高表达者(≥0。64,47例)与miR-758-3p低表达者(<0。64,50例)、NUSAP1 mRNA高表达者(≥3。19,43例)与NUSAP1 mRNA低表达者(<3。19,54例)。生存分析发现,miR-758-3p高表达者3年累积生存率高于其低表达者,NUSAP1 mRNA高表达者3年累积生存率低于其低表达者(Log-rank χ2分别为5。682、6。918,P均<0。05)。结论 食管癌组织miR-758-3p低表达、NUSAP1 mRNA高表达,二者表达变化与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食管癌微小核糖核酸-758-3p核仁纺锤体相关蛋白1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比肝切除并微波消融与TACE治疗多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

    贾哲张海涛李培鑫刘坤...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比肝切除并微波消融与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多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多发性肝癌患者225例,其中102例接受TACE治疗(TACE组)、123例接受肝切除并微波消融治疗(肝切除组),按两组基线资料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评价两组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糖链抗原199(CA199)]。术后随访3年,比较两组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生存时间以及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和术后3年复发率。结果 经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共90对患者匹配成功。倾向性评分匹配后,TACE组和肝切除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1。11%(82/90)、88。89%(80/90),两组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术后1个月ALT、AST、TBIL均低于术前,ALB高于术前,以肝切除组术后1个月变化较为显著(P均<0。05);两组术后1个月血清AFP、VEGF、CA199水平均低于术前,以肝切除组术后1个月变化较为显著(P均<0。05)。术后随访3年,TACE组与肝切除组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2。30±0。64)、(22。90±0。51)个月,肝切除组生存时间长于TACE组(P<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肝切除组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均高于TACE组(χ2分别为4。490、4。358、3。894,P均<0。05),而术后3年复发率低于TACE组(χ2=3。985,P<0。05)。结论 肝切除并微波消融与TACE治疗多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相当,但在改善肝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以及提高远期预后方面,肝切除并微波消融的效果较好。

    多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微波消融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倾向性评分匹配临床效果

    肝硬化患者血清lncRNA SNHG7表达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郭海亮李德新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7(SNHG7)表达变化,并探讨其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肝硬化患者80例(观察组),其中Child-Pugh分级:A级30例、B级28例、C级22例,同期体检健康的志愿者80例(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空腹外周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lncRNA SNHG7表达。比较两组血清lncRNA SNHG7表达,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血清lncRNA SNHG7表达;分析肝硬化患者血清lncRNA SNHG7表达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肝硬化患者经规范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定期随访6个月,预后不良23例、预后良好57例。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肝硬化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ncRNA SNHG7表达对肝硬化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lncRNA SNHG7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病情程度加重,肝硬化患者血清lncRNA SNHG7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肝硬化患者血清lncRNA SNHG7表达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关系(rs=0。526,P<0。01)。肝硬化患者预后不良者胆红素、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时间、Child-Pugh评分及lncRNA SNHG7表达均高于其预后良好者,白蛋白低于其预后良好者(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hild-Pugh评分及lncRNA SNHG7表达是肝硬化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分别为3。234、3。028,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lncRNA SNHG7表达预测肝硬化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95(95%CI:0。821~0。969),其最佳截断值为2。20,此时其预测肝硬化患者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78。3%、特异度为82。5%、Youden指数为0。608。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清lncRNA SNHG7高表达,其高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增加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lncRNA SNHG7可作为预测肝硬化患者预后不良的血清生物标志物。

    肝硬化长链非编码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7病情严重程度预后

    肝细胞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前后血清HIF-1α、VEGF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宋淑莉王淑娇李红梅薛芝敏...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肝细胞癌(HCC)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HCC患者142例,均接受TACE治疗。TACE治疗后随访3年,死亡40例(死亡组)、存活102例(存活组)。分别于TACE治疗前和治疗后3天,采集HCC患者空腹肘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IF-1α、VEGF,计算治疗前后血清HIF-1α、VEGF水平变化(ΔHIF-1α、ΔVEGF)。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肿瘤数量、肿瘤最大径、TNM分期、ECOG评分、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是否合并血管侵犯、转移、静脉癌栓、门静脉高压和腹水以及ΔHIF-1α、ΔVEGF,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CC患者TACE治疗后3年死亡的危险因素。以血清ΔHIF-1α、ΔVEGF水平的中位数为临界值,将HCC患者分为血清ΔHIF-1α高水平者与低水平者、血清ΔVEGF高水平者与低水平者,比较不同ΔHIF-1α、ΔVEGF水平者TACE治疗后3年累积存活率。结果 死亡组血清ΔHIF-1α、ΔVEGF水平均低于存活组(Z分别为4。210、12。632,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TNM分期、ECOG评分、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管侵犯、转移、门静脉高压、腹水与HCC患者TACE治疗后3年死亡有关(P均<0。05),而性别、年龄、BMI、肿瘤数量、静脉癌栓与HCC患者TACE治疗后3年死亡无关(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TNM分期Ⅲ期、ECOG评分2分、血管侵犯、转移、ΔHIF-1α、ΔVEGF是HCC患者TACE治疗后3年死亡的危险因素(P均<0。05)。血清ΔHIF-1α高水平者82例、低水平者60例,血清ΔVEGF高水平者74例、低水平者68例,血清ΔHIF-1α高水平者与低水平者TACE治疗后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73。2%、53。3%,血清ΔVEGF高水平者与低水平者TACE治疗后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73。0%、55。9%,血清ΔVEGF高水平者与低水平者、血清ΔHIF-1α高水平者与低水平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分别为5。312、6。287,P均<0。05)。结论 HCC患者TACE治疗后死亡者血清HIF-1α、VEGF水平均高于存活者,并且血清ΔHIF-1α、ΔVEGF高水平与HCC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房水sICAM-1、sVEGFR-1、ANGPTL4水平与黄斑水肿程度及雷珠单抗治疗效果的关系

    李雪梅古扎丽努尔·吐拉克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房水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VEGFR-1)、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水平与黄斑水肿程度及雷珠单抗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选择RVO患者184例(观察组),其中无黄斑水肿52例、轻度黄斑水肿68例、中度黄斑水肿42例、重度黄斑水肿22例,同期另选单纯黄斑裂孔或白内障患者60例(对照组)。RVO患者入院后予雷珠单抗3 + PRN方案治疗。观察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于入院时,抽取房水,检测房水sICAM-1、sVEGFR-1、ANGPTL4。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RVO患者房水sICAM-1、sVEGFR-1、ANGPTL4水平与黄斑水肿程度的关系。RVO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后评估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结果 观察组房水sICAM-1、sVEGFR-1、ANGPTL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随着黄斑水肿程度增加,RVO患者房水sICAM-1、sVEGFR-1、ANGPTL4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RVO患者房水sICAM-1、sVEGFR-1、ANGPTL4水平与黄斑水肿程度均呈正相关(rs分别为0。828、0。816、0。806,P均<0。01)。RVO黄斑水肿患者治疗后房水sICAM-1、sVEGFR-1、ANGPTL4水平及CMT均低于治疗前,BCVA高于治疗前(P均<0。05)。结论 RVO患者房水sICAM-1、sVEGFR-1、ANGPTL4水平升高,并且其水平与黄斑水肿程度及雷珠单抗的治疗效果有关。

    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雷珠单抗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临床和遗传学特征分析

    高翔卜维婷唐吉友张霄...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CADASI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遗传学特征。结果 13例CADASIL患者中,男6例、女7例,发病年龄34~56岁,病程2~11年,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4例;先证者7例,在家系调查时经基因检测确诊6例。临床表现:缺血性卒中11例,痴呆3例,抑郁3例,偏头痛3例。颅脑MRI检查显示,脑白质高信号主要累及额叶、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半卵圆中心,其次为顶叶、颞叶、脑室周围白质;脑梗死主要累及基底节区,其次为脑桥、半卵圆中心、额叶;微出血灶主要累及基底节区和脑干,其次为额叶、顶叶、丘脑、半卵圆中心和小脑半球。颅脑MRA检查发现,颅内血管狭窄2例。全基因外显子组测序发现,NOTCH3基因第11外显子c。1630C>T(p。Arg544Cys)错义突变4例,NOTCH3基因第3外显子c。328C>T(p。Arg110Cys)错义突变7例,NOTCH3基因第 25 外显子 c。4588G>C(p。Asp1530His)错义突变 1 例,NOTCH3 基因第 28 外显子 c。5171_5172del(p。Thr1724fs)移码突变1例。其中,NOTCH3基因第25外显子c。4588G>C(p。Asp1530His)错义突变和第28外显子c。5171_5172del(p。Thr1724fs)移码突变为首次报道的致病性突变。7例先证者经抗血小板聚集、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至少随访1年,除1例先证者死亡外,其余病例暂未出现其他症状。结论 CADASIL临床表现以缺血性事件为主,颅脑MRI检查显示弥漫性脑白质病变;该病是由NOTCH3基因突变所致,NOTCH3基因第25外显子c。4588G>C(p。Asp1530His)错义突变和第28外显子c。5171_5172del(p。Thr1724fs)移码突变为首次报道的致病性突变。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临床特征遗传学特征

    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观察

    郭颖莉
    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颅内动脉瘤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接受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治疗3个月后,评价栓塞效果。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同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日常活动能力。统计两组治疗后3个月内复发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栓塞成功率分别为92。86%(39/42)、76。19%(32/42),观察组栓塞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S100β、NS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并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100β、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两组治疗后NIHSS、C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ADL评分高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CS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治疗后3个月内,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2。38%(1/42)、19。05%(8/4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43%(9/42)、23。81%(10/42)。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密网支架辅助能够提高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并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密网支架治疗效果

    以不完全性霍纳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瘤1例诊治分析

    郝晨宇陈学丛栾慧文张彬...
    7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以不完全性霍纳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瘤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以不完全性霍纳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病历资料,总结其诊治经历。结果 患者女,49岁,因"左侧头面部疼痛1个月,加重伴眼睑下垂7天"收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地出现头痛,主要表现为左侧额部、颜面部疼痛不适,可向右侧及下颌放射,昼轻夜重,伴头部昏沉。7天前上述症状加重,头痛剧烈,伴左侧耳后和颈部疼痛,以持续性针刺痛为主,并出现左眼上睑下垂。门诊以"头痛"收入院。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示,左侧颈内动脉C5~C6段团状血管影,双侧皮层少量腔隙性梗死灶。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示,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可见一瘤样凸起,大小约11。4 mm×9。0 mm×6。2 mm。根据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颅内动脉瘤。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后,结合病情和个人意愿,择期行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术后脑血管造影检查示:动脉瘤未再显影、远端血流通畅。治疗后,患者头痛症状明显缓解,左眼上睑下垂明显改善,现预后良好,无其他不适。结论 该例颅内动脉瘤以不完全性霍纳综合征为主要表现,起病隐匿,以同侧头面部疼痛为首发症状,可通过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择期行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治疗,现预后良好,无其他不适。

    颅内动脉瘤霍纳综合征诊断治疗

    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戴永刚程世亮王珏钱景荣...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AU)患者外周血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选择AU患者4例,采集外周静脉血4 mL,分离有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胞中所有mRNA进行测序,通过云平台分析获得与AU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和蛋白-蛋白互作网络(PPI)等转录组学特征。结果 样本有效浓度均达标,Q20、Q30符合测序质量要求,GC含量无明显偏倚,测序结果有效。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2 638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1 876个、表达下调基因762个;聚类分析显示,组内样本差异表达基因的高低表达分布集中,组间样本则距离较远,提示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性较好。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能够参与免疫应答、白细胞激活、细胞活化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破骨细胞分化、NF-κB、趋化因子等信号通路;PPI分析发现,POLR2A、RBPJ、SUPT5H等基因处于PPI的核心位置。结论 AU患者外周血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较多,其中CXCL8、FFAR2、HBB等表达上调,SLC4A10、CD27、PAQR等表达下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AU的发生、发展。

    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转录组学差异表达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