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陕西中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陕西中医
陕西省中医药学会
陕西中医

陕西省中医药学会

杨世兴

月刊

1000-7369

shanxizhongyixue@sohu.com

029-87257807

710003

西安市西华门2号

陕西中医/Journal Shaan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医药学专业刊物。刊登中医药学理论研究论文,介绍历代名家学说及历史文献。主要栏目有:临床报道、学术探讨、老中医经验、治验集锦、针灸经验、古方今用、医籍研读等。适合中医药工作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芪红散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VEGF、TXB2、sICAM-1及CT-1水平的影响

    张纯张然然刘明娜葛林...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芪红散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栓素B2(TXB2)、可溶性血管间黏附分子1(sVCAM-1)及心肌营养素-1(C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利伐沙班治疗,试验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芪红散治疗,疗程均2个月.统计治疗后两组疗效、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因子及VEGF、TXB2、sICAM-1及CT-1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胸痛或胸闷、疲乏无力、面色晦滞、心悸、疼痛如刺、夜间或午后发热、身倦懒言评分,炎症因子,VEGF、TXB2、sICAM-1及CT-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胸痛或胸闷、疲乏无力、面色晦滞、心悸、疼痛如刺、夜间或午后发热、身倦懒言评分,炎症因子水平,VEGF、TXB2、sICAM-1及CT-1水平均优于治疗前,试验组疗效、胸痛或胸闷、疲乏无力、面色晦滞、心悸、疼痛如刺、夜间或午后发热、身倦懒言评分,炎症因子水平,VEGF、TXB2、sICAM-1及CT-1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红散能够有效缓解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调节VEGF、TXB2、sICAM-1及CT-1水平,发挥抗炎作用,恢复受损的心肌组织,疗效明显.

    芪红散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VEGFTXB2sICAM-1CT-1

    温肺祛痰散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血清IL-2及sIL-2R的影响

    朱海燕陈淑琴周琴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温肺祛痰散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痰浊阻肺型稳定期COPD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缩唇腹式呼吸.对照组给予噻托溴铵治疗,观察组给予噻托溴铵+温肺祛痰散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咳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血清IL-2、sIL-2R水平变化,并记录两组疗效和COPD急性发作次数.结果:观察组治疗8周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内COPD急性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CD3+、CD4+、CD4+/CD8+、IL-2升高(P<0.05),中医症候积分、咳嗽评分、CD8+、sIL-2R降低(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CD3+、CD4+、CD4+/CD8+、IL-2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症候积分、咳嗽评分、CD8+、IL-2、sIL-2R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肺祛痰散可提高稳定期COPD患者免疫功能,调节血清IL-2及sIL-2R的表达,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温肺祛痰散缩唇腹式呼吸痰浊阻肺型稳定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生活质量

    升清降浊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老年帕金森病疗效及对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

    陈杨丽赵彦青王伟民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升清降浊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老年帕金森病(气虚痰瘀证)疗效及对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升清降浊组(n=45)和西药组(n=45),西药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升清降浊组采用升清降浊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帕金森病症状[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估]、非运动症状[采用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评估]、生活质量[采用帕金森病生活质量评分量表(PDQ)评估]和不良反应[采用精神症状评定-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估].结果:治疗后,升清降浊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较西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清降浊组患者的UPDRS、NMSS和PDQ量表评分较西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升清降浊组患者TESS量表评分中自主神经症状的不良反应评分较西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清降浊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以改善气虚痰瘀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中医证候和非运动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老年帕金森病升清降浊方中医证候评分气虚痰瘀证非运动症状

    健脾泄浊解毒方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

    王秀莹赵长松张文龙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健脾泄浊解毒方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炎症因子、氧化因子、血糖、肾功能、肠道菌群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00例DN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健脾泄浊解毒方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炎症因子(CRP、TNF-α、IL-6)、血糖(PBG、FBG、HbA1c)、肾功能(UALB、BUN、eGFR)、氧化因子(SOD、MDA、TAOC)、免疫因子(CD3+、CD4+、CD4+/CD8+)及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RP、TNF-α、IL-6、MDA、CD8+、PBG、FBG、HbA1c水平及肠球菌数目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SOD、TAOC、CD3+、CD4+、CD4+/CD8+比值、eGFR及有益菌群的数量均升高,且观察组的SOD、TAOC、CD3+、CD4+、CD4+/CD8+比值、eGFR及有益菌群的数值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健脾泄浊解毒方治疗糖尿病肾病可显著减轻炎症反应,提升免疫功能,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氧化因子水平和肾功能指标,且利于机体肠道有益菌群的增加,疗效显著.

    糖尿病肾病健脾泄浊解毒方肠道菌群氧化因子免疫因子肾功能

    基于"肾主水"探讨AVP-V2R-AQP2轴与肾病阴虚水肿的关系

    邱依婷孙欣如刘梦超赵文景...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肾病阴虚水肿常见于肾脏病中、后期患者,有着难治性、顽固性的特点,并且随着病情进展、利尿药物的应用而逐渐加重,临床关注度低,治疗措施有限,治疗效果不佳.血管升压素(AVP)-加压素受体2(V2R)-水通道蛋白2(AQP2)轴是机体调节水盐平衡的关键通路,且与肾脏排泄钠失常直接相关.根据中医"象"思维,认为"肾主水"理论推导的肾病阴虚水肿发病机制与AVP-VR2-AQP2轴导致肾病阴虚水肿相类似.故本文将基于"肾主水"理论,结合王悦芬教授临床经验,从中、西医不同的角度及运用中医药调控AVP-VR2-AQP2轴治疗肾病阴虚水肿等方面,深入探讨"肾主水"、AVP-V2R-AQP2轴、肾病阴虚水肿三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肾主水"机制,探讨AQP2作为肾病阴虚水肿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可能,为肾病阴虚水肿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肾病阴虚水肿肾主水血管升压素-加压素受体2-水通道蛋白2轴水液代谢水钠潴留存阴

    基于心主血脉藏神理论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

    张慧张玉福代婷任秋月...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DM)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藏神,血液运行受阻,久之形成瘀血,目络失于濡养进而发生DR,心主神明机能受损亦影响目之视物功能.众多医家多从肝、肾与瘀血等方面探讨分析DR,本文另辟蹊径从"心主血脉藏神"功能分析DR的病因病机,旨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期防治或延缓DR进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心主血脉藏神心脏病因病机中医治疗

    从"风痰瘀虚"辨析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细胞因子风暴

    余欢蔡萌王孟清帅云飞...
    80-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常由肺炎支原体肺炎进展而来,儿童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上迁延不愈容易并发多器官损伤.中医药辨治该病有一定优势,重归经典,与本病病理变化结合,提出细胞因子风暴是导致肺系重症症候群的主要原因,其特点与风温之邪致病相类,痰瘀为病进之主因,虚象显现于疾病始末.现以"风痰瘀虚"为总纲,阐述儿童RMPP细胞因子风暴之治则治法,当分三期:细胞因子风暴前驱期,宣泻结合以平温热;风暴爆发期,化瘀逐痰以通肺络;细胞因子风暴缓解期,健脾益肺以养气阴,当灵活遣用方药,并结合中医外治之法以进一步提升疗效.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支原体感染细胞因子风暴儿童辨证论治

    基于"坚者削之,结者散之"治疗消化道息肉理论探析

    陈大蕾牛建海刘红燕刘文英...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化道息肉主要是指胃肠道息肉,目前本病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内镜下治疗,虽见效快,但并发症较多,且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中医药对于预防本病复发有一定的优势,本课题组通过总结古今相关文献以及结合临床实践研究,认为消化道息肉的核心病机多以脾虚气滞为本,而脾胃气机壅滞进一步产生湿、痰、瘀等病理因素为标,故紧扣病机,根据"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理论,提出"消散法"辨治消化道息肉,临证时需灵活变通,随症加减,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消化道息肉提供新的见解.

    消化道息肉脾虚气滞湿、痰、瘀消散法临床应用理论探析

    基于代谢重编程探讨肾小球硬化痰瘀互结病机

    胡安澜周荣董凯旋陈曦...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肾小球硬化是肾小球病变的一种病理形态学特点,也是各种肾脏疾病进展的后期表现.临床常见为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多数患者病情为逐渐进展.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和肝肾毒性,为肾小球硬化病变在中医药治疗上带来更多6空间.代谢重编程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适应机制,在肾小球硬化病变的病理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本文通过分析代谢重编程在肾小球硬化病变中的作用机制,探讨了痰瘀互结的病理机制,并从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治疗肾小球硬化的潜在新策略,旨在为肾小球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代谢重编程线粒体能量代谢痰瘀理论肾小球硬化

    《黄帝内经》中脏腑理论与阴阳五行关系探究

    刘媛媛齐慧娴陈涤平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帝内经》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其重视整体观念,并构建了藏象理论,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脏腑的功能、病机,同时蕴含着自然万物的生长之道,对现代人的诊治、养生等都有着长久且深远的影响.文章浅述了机体脏腑的生理、病机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间的相关性.其中特别是脏腑的病机及临床症状,从其特点及阴阳五行关系进行描述,希望能够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拓宽思路.

    《黄帝内经》脏腑理论阴阳五行关系中医学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