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保障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保障评论
社会保障评论

季刊

2096-3211

journal@caoss.org.cn

010-62511990

100872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崇德楼东楼501室

社会保障评论/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社会保障评论》(季刊),创刊于2017年,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刊和权威的社会保障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有:【常设栏目】综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福利与服务等;【特色栏目】中国社会保障史、慈善事业、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博士论文摘登。《社会保障评论》读者群体为社会保障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研究者、专业师生,社会保障与相关领域的公共政策制定者、实务工作者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会保障学科发展的三个转向

    童星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保障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随之发展.当前,社会保障学科发展将呈现以下三个重要转向.一是关注并参与人口问题的研究,厘清人口学的基本概念,把握人口学的基础理论.各项公共政策与管理都以人口政策与管理为基础,社会保障作为福利政策与管理,也不例外.二是任何社会形态都有其"普照的光",当今我国的"普照的光"已由"小康"转变成"共同富裕".在其照耀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将由"扩面""保底""助弱"转移到"调结构"上来.三是社会保障的研究范式也相应地会由经济学、社会学为主导转向管理学为主导.

    社会保障学科建设人口政策普照的光结构调整研究范式

    探索中国式医疗保障制度——三明医改实践

    李玲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疗卫生改革是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焦点问题,政府如何选择正确的医疗保障模式至关重要.福建省三明市的医改是中国医改的成功典范.三明市敢为人先,通过系统综合改革,破除逐利创收的旧体制,建立保障公益性和符合人民健康需求的新制度.三明医改为探索中国式医疗保障制度提供了地方经验和可行路径,也为世界各国医改贡献了可供借鉴的中国经验.

    中国式医疗保障三明医改制度

    超国家福利边界的演化:欧盟流动劳动力社会保障协调制度的"效"与"限"

    王滢淇
    2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盟流动劳动力社会保障协调制度运行60余年,学界对其先进性已有共识.但本文在梳理欧盟社会保障协调制度在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家庭福利项目上的具体制度安排后发现,三个项目在可获得性、可携带性、可输出性指标上差异较大,且流动劳动力群体内部存在福利分层,欧盟层面宣扬的"非歧视""平等待遇"等目标未能有效实现.进而,本文运用福利边界理论解释造成欧盟协调制度有限性的根本原因,认为多层权力结构和嵌套式公民身份形成欧盟超国家福利边界的"叠层式"样态,"叠层式"特质表现为超国家权力的有限性、对福利国家福利边界渗透的有限性以及复杂制度网络的多重削弱性等,最终导致欧盟对流动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只能达成有限协调,无法完全实现其超国家性目标.

    欧盟流动劳动力社会保障

    日本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基于人口减少社会的视角

    小岛克久万琳静
    3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已成功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全民医疗和全民年金等目标.该制度的演变跨越了漫长的历史,适应了每个时代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采取政策措施为生活贫困者、儿童和残疾人建立了相应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日本完善了全民医疗和全民年金等社会保障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开始应对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以确保其可持续性.至此,日本建成了包括医疗、年金、长期护理、育儿支持和公共援助在内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民生.然而,在未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出生率下降、人口减少以及地区差异的存在,都给政策带来了挑战,包括财政的可持续性、基于社区的医疗和社会服务供给的发展以及应对相对贫困等政策.当前人口减少不仅在日本,在中国和韩国也已成为普遍现象.对中 日韩的研究人员来说,探讨人口减少背景下的社会保障等政策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地区差异人口减少东亚

    基于共同富裕的养老金体系优化

    何文炯
    5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养老金是最受关注的社会保障项目,有效的养老金体系有益于社会财富增加,有益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也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因而有益于推进共同富裕.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建设,我国在养老金领域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现行养老金体系的反贫困功能不强,对促进就业创业、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收入分配的贡献不足,与共同富裕的要求不相适应.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养老金体系的功能定位、优化养老金体系层次结构、增强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建设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有效率的养老金体系.据此,现阶段的重点包括:一是控制和缩小群体间的公共养老金待遇差距,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公共养老金制度参量改革,三是加快建设基金收支长期平衡机制.

    共同富裕养老金体系深化改革

    论大病保险回归基本医疗保险的历史必然性

    李珍
    7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9年内生于新农合的高额费用保障政策,于2012年演变为与基本医保分离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下称大病保险).尽管目标和资金来源与基本医保相同,却交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并最终将大病保险定位于与职工相互保险相对应的补充层次,形成了"同一筹资两个制度层次"的结构.本文分析了将居民基本医保一分为二的大病保险在理论逻辑和实践中不可解的困境,指出大病保险在公平和效率两方面都会产生损失,与社会保险的价值观及大病保险制度安排的愿望相悖.本文指出"有限政府、有效市场"在医疗保险领域的局限性,认为现阶段内生于基本医保制度的高额费用保障政策是必要的,但基于公平统一、高效医保的要求,大病保险回归基本医保制度是理论逻辑和历史的必然.

    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医疗保障政策公平医保费率制以支定收

    长期护理政策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

    彭希哲艾静怡
    8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和家庭功能弱化,完善长期护理政策是未来社保体制和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重要一环.本文分类总结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长期护理政策的特征以及制度选择的可能成因,并基于我国目前长期护理政策发展情况以及我国目前大力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背景,提出未来完善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思考.本文认为,首先应当确立我国未来长期护理保险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明确政策目标、政策定位及运行模式,整体设计应与国家战略及未来趋势相协调;其次完善筹资、评估和待遇方案,推进制度衔接和资源优化配置,提升长护险运行效率;然后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平衡区域和人群受益水平,促进长护险制度公平发展;最后完善长护险配套资源建设,实现长期护理保险持续稳步发展的目标.

    失能风险长期护理政策制度模式

    流动人口社会救助制度创新与"社会中国"的渐进式探索

    方珂
    10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跨省流动人口的迅速增长,对建立健全面向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提出现实需求."属地管理"的社会救助制度如何满足流动人口的救助需求,是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中国"愿景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对流动人口社会救助的已有探索、现实挑战和未来前景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社会救助的已有探索包括流动人口申请常住地社会救助和在常住地发起低保异地申办两个方面,前者包括面向常住人口的急难社会救助、专项救助和局部地区试点的基本生活救助,后者则包括低保跨省异地核对以及部分省份开放的辖域内的低保异地申办渠道.但是,依然存在地方财政压力以及跨地区政策待遇差异、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的跨区域联网程度以及低保异地核对的责任认定与分担的现实挑战.拓展流动人口救助政策可以沿着全面放开常住地急难社会救助、向流动人口逐步有条件开放专项救助和推进基本生活救助的跨省核对和异地申办的方向逐步推进.

    全国统一大市场社会救助流动人口共同富裕社会中国

    经济困难与父母残疾家庭儿童发展状况探究与政策思考

    李莹
    11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困难家庭帮扶是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普通户、低保边缘户、低保户)以及父母是否存在残疾(无残疾、中轻度残疾、重度残疾)考察经济困难及残疾家庭中儿童的身体健康、心理情绪及学校表现.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与父母残疾均与更差的儿童发展结果显著相关;随经济困难与残疾程度加深,儿童多表现出更差的发展结果;此外,当经济困境累加残疾时,儿童在环境感知、学习状态方面表现出更大发展劣势;但在控制儿童与所处环境的互动结果(主要是在家庭、学校和社区形成的重要社会关系状况)后,经济困难及父母残疾与儿童发展各指标的负向关联消失或减弱,提示需对困难家庭儿童与重要他人的关系塑造给予特别关注.建议我国的困难家庭救助政策从以下方面对经济困难及残疾家庭儿童的身心发展给予更多支持:第一,适当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将符合一定标准的低保边缘家庭纳入综合救助范围;第二,强化服务救助,在基本生活保障之外,对困难家庭提供更多针对家庭与社会关系、儿童身心发展的干预服务;第三,对于存在经济匮乏与残疾双重挑战的困难家庭,加强部门协作、需求评估与个性化救助服务供给.

    困难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儿童发展社会救助

    中国普惠性生育保障制度设计及其筹资需求

    王超群
    135-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生育保障制度缺乏统一制度设计,覆盖范围窄,待遇水平低,难以适应当前人口发展状况.本文提出应建立普惠性生育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国民,由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生育相关医疗费用,设立面向所有分娩女性的生育津贴.本文测算了 2021-2035年,不同方案下普惠性生育保障制度的筹资需求及其财政负担.结果发现,不同方案的筹资需求差异较大.总筹资需求中,从儿童类型来看(一孩、二孩和三孩),一孩和二孩的筹资占比约90%;从保障内容来看(生育津贴、产检和分娩报销),生育津贴筹资占比约70%;从城乡来看,城市和镇筹资占比约85%.财政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提供普惠性生育津贴所需的额外筹资占财政收入的0.31%-0.62%,可负担性较强.本文建议:建立普惠性生育保障制度;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化的产检一揽子服务包,并将其纳入门诊特种病报销,实行按服务项目付费;提高生育相关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普惠性生育津贴可从低起点起步,保证财务可持续性.

    普惠性生育保障制度设计精算分析普惠性生育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