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史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史林
史林

熊月之

双月刊

1007-1873

shilin33@sass.org.cn

021-64862266-28261

200235

上海市中山西路1610号826室

史林/Journal Historical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刊登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史、世界史及上海学研究等最新研究成果为主,并开设城市史、口述史、海外史学名著评介、书评、读史札记等专栏。立意新颖,资料翔实,信息量大,已成为史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罗杰斯计划与美国调解阿以冲突的最初努力

    赵文亮张雪
    1-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三次中东战争震惊世界,严重影响了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大国的利益,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为调解阿以冲突,联合国和各大国相继提出多个和平计划,但进展缓慢.在此情况下,美国两度提出罗杰斯计划,试图担任中东问题调解者的角色.但由于阿以双方当事国互不妥协、其他大国不合作以及美国对等平衡政策的内在缺陷等因素,罗杰斯计划最终失败.罗杰斯计划试探了双方的底牌,为美国中东外交积累了经验,使美国走上了部分解决阿以冲突、单独主导中东和平进程的道路.

    联合国罗杰斯计划美国阿以冲突中东和平进程

    纪念性街名与犹太民族国家构建——以特拉维夫的城市街道命名为中心

    艾仁贵
    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色列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物给街道命名最频繁的国家之一,该行为发端于"第一座希伯来城市"特拉维夫.自1909年建城起,特拉维夫市政部门成立专门委员会,大量使用各类人名给街道命名;围绕特拉维夫的街道街名,当地居民、私人团体和海外犹太人展开了激烈政治博弈.20世纪30年代,在本-伊赛领导下,特拉维夫的纪念性街名趋于体系化,形成所谓的"本-伊赛原则".到以色列建国前夕,除了部分街道以故土的自然山川和象征内涵命名,特拉维夫绝大部分街道以人物命名:或以犹太历史人物(圣经时代英雄或中世纪犹太思想家)命名,或以犹太当代名人(早期犹太复国主义的重要人物)命名,或以非犹太名人(与复国事业有关)命名.以色列建国后,从特拉维夫开始的纪念性街名很快被推广到其他城市.透过大量充满民族主义精神的古今人物被用于街道命名及其群组,纪念性街名成为犹太民族国家构建渗透日常生活的重要手段,推动了城市空间的"犹太化",用来巩固以色列对新获得地区的控制.

    特拉维夫街道命名纪念性街名本-伊赛原则犹太民族国家构建

    耶路撒冷精英家族与20世纪上半叶的巴勒斯坦民族运动

    张鑫
    2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拉伯城市贵族是中东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纵观耶路撒冷的城市史,少数历史悠久、声望显赫的贵族家庭,在为奥斯曼帝国服务的过程中,确立了稳固的政治、经济和宗教特权.历经世代承袭,到帝国晚期演变为能够左右地方政治决策和抵御外部入侵的精英家族.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精英家族在与犹太复国主义和西方列强的博弈中,开始以阿拉伯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自身和地缘环境,萌生了将家族利益、阿拉伯民族复兴观念和基于耶路撒冷圣地的宗教情结相结合的民族认同意识,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民族主义运动的领导阶层.与此同时精英家族自身的历史局限和派系斗争,也是导致巴勒斯坦民族独立事业发展曲折的重要因素.

    耶路撒冷精英家族巴勒斯坦民族主义运动

    从满文档案观察乾隆年间清朝与瓦罕部的交往

    惠男
    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乾隆二十四年(1759),随着新疆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政权的覆灭,清朝逐渐与中亚的伊斯兰世界发生直接接触,相继促成中亚地区各政权的归附,清朝与瓦罕部的交往亦由此展开.本文利用清代军机处的满文录副奏折、寄信档等资料,不仅梳理了清朝和瓦罕朝贡关系的建立过程,还探究了乾隆年间在面对瓦罕的内部争斗,以及瓦罕与巴达克山、布鲁特诸部争端时清朝的应对策略,揭示了乾隆时期清朝在面对中亚事务时秉持的"有限介入"原则.

    瓦罕中亚藩属体系巴达克山布鲁特

    铁路与近代中国东北地区北部城镇体系的重构——以驻防城为中心的考察

    牛淑贞
    5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铁路交通在东北地区北部兴起后,铁路沿线一批新兴城镇的出现,改变了原来主要由驻防城构成的区域城镇体系的结构,这是区域城镇体系以中东铁路为重心进行的第一次重构.因俄国修筑的中东铁路而兴起的区域中心城市——哈尔滨的地位,受到了因中国自筑铁路及日伪所修铁路而"翻红"的齐齐哈尔、瑷珲以及新兴的牡丹江、佳木斯等中心城市的挑战,区域城镇体系再次重构.近代新的交通方式的引入及中日俄竞争下的东北铁道网不断变化,导致东北地区北部城镇体系的平衡不断被打破、重构.在该区域城镇体系的两次重构过程中,其空间布局、职能结构以及规模结构均随之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近代铁路东北北部城镇体系驻防城

    从西北国际运输线看抗战时期边疆交通的功能

    李艳枝杜佳
    72-7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北国际运输线是抗日战争时期开辟的、连接内地与西北边疆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从晚清到抗战爆发,国民对于内地和边疆之间的交通认知,经历了由稳定边疆到抵御外侮再到交通救国的转变.基于认知的转变和特殊的政治环境,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全方位部署与重点兼顾的方式,将边疆交通建设纳入国家整体规划,中央政府与边疆省份积极配合,开辟了包括公路运输、驿运、空运、水陆联运的西北国际运输线.国民政府依托西北国际运输线,加快边疆交通网络雏形构建,密切边疆省份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实现国家对边疆的有效管控,进而推动对边疆治理的长远谋划.西北国际运输线兼具救国与治边的双重使命,既是抗战时期的物资运输之路,更是时代孕育的国家进行边疆整合的重要途径.

    西北国际运输线治边救国南京国民政府新疆省

    主权论述的竞争: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中清廷的对日交涉

    杨凯
    8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中清廷的"按约交涉",涉及闽浙总督李鹤年对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的条约论、清廷"一视同仁"的上谕及总理衙门同日本使臣的北京交涉.这些论述的根本逻辑,是日本不能因中国存在台湾番地及因俗而治的边疆政令而得出番地不属中国的结论.清廷不同于日本对欧洲国际法的主权论述的强调,即日本基于殖民扩张的考虑一贯片面强调欧洲公法中关于新占之地或蛮土的实效管辖的主权原则,而清廷基于对台湾的悠久统治偏向强调欧洲国际法的属地主权的相互承认的特征,二者不可相提并论.清廷虽也强调中国对番地的实效统治,但旨在反驳日本基于选摘的欧洲国际法而来的"番地无主"论,论证中国对番地的因俗而治的正当性.清廷的交涉是欧洲国际法的属地主权的相互承认特征的话语衍变,也凸显了东亚朝贡体系与欧洲国际法体系在东亚混杂、竞争的态势.从深层上看,清廷的交涉夹杂着"国家认同"与"中国认同"的叠合,且这一叠合的认同正向近代民族国家认同渐变.

    日本侵台欧洲国际法主权朝贡体系中国认同

    津海关道与1880-1894年中朝关系的变化

    尤淑君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津海关道是1870年清政府新设的官职,负责天津及邻近口岸通商交涉事务,并推展新式工商业与北洋海防防务,成绩斐然.尤其在中朝两国的交涉过程里,津海关道是北洋大臣执行朝鲜政策的第一线联络人,也是朝鲜驻津大员的对接单位,给予朝鲜商民许多帮助.本文分析津海关道在朝鲜事务中的地位变化,可知1880年至1894年中朝两国通商交涉日趋紧密,然而因朝鲜局势变化与津海关道周馥病休,李鸿章扩大中国驻朝商务委员袁世凯的职权,使中朝交涉的第一线联络人由津海关道变为中国驻朝商务委员,借以强化中国宗主权,让朝鲜君臣心生不满,也让中朝两国的冲突日益尖锐化.

    津海关道朝鲜驻津大员《中朝商民水陆通商章程》商务委员

    互动和张力:20世纪初期中国与国际精制毒品管制体系的构建

    黄运
    10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期,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禁毒体系构建时期的三个重要事件:上海万国禁烟会、海牙国际鸦片会议和日内瓦国际鸦片会议.虽然三次会议重点讨论鸦片的过量产销用问题,但对吗啡等精制毒品的泛滥也有所关注.中国代表屡次提议讨论吗啡等精制毒品问题,希望借助国际合作遏制它们在中国的扩散,转移他国代表对中国鸦片问题的批评,并借禁毒问题谴责治外法权等列强在华特权.中国和20世纪初期国际禁毒体系的互动是双向的.一方面,中国的倡议促进了国际社会对精制毒品的管制;另一方面,国际禁毒体系的演进也影响了中国禁毒政策的制定.此外,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持续的张力.国际社会诘责中国鸦片泛滥等问题,与此同时,中国对英国等殖民列强主导的国际禁毒体系之不公平多有不满.这种互动和张力既影响了中国禁毒政策的制定,也折射了中国禁毒外交在殖民列强的阻碍下取得的有限突破.

    精制毒品国际禁毒体系万国禁烟会海牙国际鸦片会议日内瓦国际鸦片会议

    军需物资到民间面食——小麦在两汉的转变

    徐定懿
    118-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虽然小麦在西汉后期得到大规模普及,且东汉延续了西汉普及的态势,但影响普及的具体因素在两汉并不完全相同.通过文献记载和汉简的解读可以发现,小麦在西汉的普及有一个强大的关联因素,即汉王朝与匈奴的长期战争带来的西北边关大规模驻军及大规模的官营养马.小麦作为马的饲料来源之一,兼具军队干粮属性,其军事需求被政府高度重视并促使推广种植.而东汉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北的军事对抗减弱,马政衰落,小麦作为军需物资的属性减弱,但其更多地被制作为面食出现在民间日用饮食中,完成了从军需物资到民间面食的转变.

    两汉小麦普及军需物资民间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