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经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经济研究
上海经济研究

月刊

1005-1309

sje@sass.org.cn

021-53060606-2520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5楼

上海经济研究/Journal Shanghai Economic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经济理论月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立足上海,关注全国和世界。《上海经济研究》的探索视角紧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和经济发展进程,其开放、前瞻、创新的宗旨深深吸引全国及至世界各地的读者和撰稿者,并广受经济理论界、政府部门和决策机构、大专院校、实际经济部门和企业界的欢迎和好评。《上海经济研究》永远是您了解中国和上海经济的窗口,她努力成为您的好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的学理分析与培育路径

    程恩富刘美平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生产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就高质量生产力而言,新质生产力是新核心生产要素提升传统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数据、信息、网络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因其自身的强渗透性、多兼容性、超时空性扩散力,具备了驾驭和整合传统核心生产要素资本的能力,成为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原发性突破口.新质生产力是群体性新科技体系和全产业链升级支撑的生产力,前沿性基础科学与开发性应用科学协同创新、全产业链集成优化共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式发展.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生产关系,国有企业和民族性私有企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微观载体,建构高效有为政府与高效公平市场之间的良好关系是为新质生产力规范发展秩序.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新机制、开创新场域、开辟新赛道、营造世界和平新环境来培育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数据生产力国有企业高效有为政府政治经济学分析

    论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郭冠清谷雨涵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首先对传统教科书的生产力范畴、生产力核心要素、生产力核心命题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了马恩经典作家的生产力理论;然后,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进行了研究,概括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对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最后从对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范畴进行了术语革命、对生产关系的内涵和形式进行了创新表述、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进行了创造性思考、构建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高质量发展引擎等方面概括总结了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唯物史观新质生产力生产力理论生产力要素

    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基于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的分析

    李弦
    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其基本内涵是立足于劳动过程及其诸要素的组合创新.数据要素驱动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构成生产力发展的4.0阶段,数据要素具有放大叠加、依附倍增、复合通用、动态精准、累积溢出效应、规模报酬递增、马歇尔外部性等质性特征,已经融入劳动过程诸要素和新质生产力全要素,能够滋养新型劳动者、催生新型劳动资料、孕育新型劳动对象、赋能全要素的优化组合.加快培育并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综合施策、协同发力,以培育新型数字劳动力、激活数据生产力、优化数据权利束、建立数据要素指标体系为着力点,形成联动层、技术层、指标层、治理层的优化组合.在未来,还需要科学统筹新与旧、数与实、破与立、质与量、内与外的基本关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形成旧质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梯次发展、有序跃迁的良性发展格局.

    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新质生产力全要素理论逻辑

    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内在机理、现实障碍与法治进路

    许中缘郑煌杰
    3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注重以创新驱动发展,用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已然成为数字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数据要素与新质生产力具有深度耦合与相互塑造之关联,前者通过自身特性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发挥出乘数效应,并作用于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环节,催生新质劳动资料、孕育新质劳动对象、培育新质劳动力,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然而,当前数据要素面临着规则不完善、市场不成熟、监管不到位、安全不足够之现实障碍,难以充分发挥出其赋能效应.鉴此,亟需在法治框架下,健全数据要素确权、定价、交易规则,确保数据合法流通与利用;推进数据要素基础设施发展,构建全国性数据交易市场;革新传统市场规制法,加强数据要素市场监督建设;构建数据控制者义务体系,优化数据流通利用保障机制,以加快完善数据要素基础制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数据要素数据确权数据治理数据利用

    城市规模、家庭迁移及收入增长——基于农村外出劳动力的证据

    袁晓燕石磊
    5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开始采取家庭化方式迁移.运用2005年1%中国人口普查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2005》,本文研究了迁入地城市规模对举家迁移已婚流动女性的收入效应.结果显示:城市规模每增大1%,她们的收入增加0.36%.其原因在于,城市规模每增大1%,已婚女性的就业机会比单身女性多增加0.102%,和大城市中服务业的更好匹配是其就业和收入增加的源泉.修正了样本选择偏误和内生性后的结果也是显著稳健的.政策制定者对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的科学判断,不仅可以有效增加服务业的供给,还能促进流动人口的男女平等,实现包容性增长.

    城市规模家庭迁移收入增长

    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居民消费倾向

    田素华赵永晗
    6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低农村居民进城阻力的户籍制度改革,会如何影响城市居民的消费倾向呢?本文首先利用2012年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外生冲击,结合微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法识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市居民消费倾向提升的典型事实.随后构建并校准一个异质性主体开放经济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区分农村户籍和城市户籍两类居民,考察户籍制度改革冲击降低农民工进城阻力,进而影响城市居民消费倾向的一般均衡机制.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户籍制度改革冲击促使城市居民消费倾向提升,与典型事实相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调整成本作为重要的中间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居民消费倾向对户籍制度改革冲击的反应:在资本调整成本较高时,户籍制度改革冲击将抬升城市居民的消费倾向;而在资本调整成本较低时,户籍制度改革冲击会压低城市居民的消费倾向.本文揭示了城乡融合背景下中国消费结构动态的深层机制,为理解户籍制度改革的经济效应提供了崭新的分析视角.

    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消费倾向动态一般均衡

    引入国有资本对民营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析

    沈开艳刘莎
    8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2004-2020年间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了引入国有资本对民营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文实证结果显示,引入国有资本对民营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提升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民营企业通过引入国有资本,优化了与国有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的关系,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融资成本以及获取财政补助等机制形成的"资源效应",产生了对经营绩效的提升作用.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引入国有资本后,控制权转移与否会对企业经营绩效表现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在引入国有资本股东后,仍然为非国有股东控股的情形下,引入国有资本对企业经营绩效有更为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的研究为引入国有资本对民营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在我国现有金融体制及财政体制下,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各种类型经济组织更好地利用要素资源,提供了参考.

    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国有资本民营企业经营绩效资源效应

    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监管难题和技治主义方案

    沈伟
    9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迎来全面提速发展期,新兴技术与互联网平台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变革传统金融业态,引领金融数字化转型,促进金融包容性增长.然而,金融科技创新催生了诸多监管挑战,金融发展、金融稳定、金融公平等价值追求难以平衡.着眼于数字经济时代金融发展的特征,金融监管难题的样态与技治主义的破解之道得以显现.数字化的金融创新应配套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监管制度,从协调数字金融监管职能、完善数字金融征信体系、规范数字金融市场、优化监管沙盒等维度,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技治主义也应符合行政决策和监管的基本原则,把技术和技治主义纳入法治轨道.

    数字经济金融科技数字金融金融监管监管沙盒技术治理主义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定位、根源与法治化应对

    张小涛张元鹏
    11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土地财政问题凸显,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日渐突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总体呈现出存量较大、债务关系复杂多元、流动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交织等特征.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产生原因较为复杂,其中,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错位是根本原因,监管缺位是重要原因,经济下行背景下政府财政收入减少是直接原因.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需要以法治化理念为指导,并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视角分别着手.短期来看,需要强化《预算法》的刚性约束,出台指导化解存量债务的规范性文件.长期来看,需要健全法治化治理的制度机制,包括立法推进央地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地方政府自主财政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有效管理、构建市场化的债务运行机制等.

    地方政府性债务隐性债务央地关系应对路径法治化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政策——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第34届学术年会综述

    张霞何凌云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