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现代化变局下中华文明观的样态革新

    邹广文武天森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呈现的正是现代文明在中国大地上的扎根历程,而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明观则是基于文明史的视野对这一历程的整体性把握.绵延数千年而不坠的中华文明在近代遭遇了罕见变局,其从传统向现代的转身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于恢弘的文化体量.面对艰巨的文化难题,正是得益于以马克思主义为内核的社会主义文明的启蒙,中华文明方才走向现代征途.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涵所酝酿的成果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魂脉的社会主义文明与作为根脉的中华文明的彼此契合、互相成就,共同塑造了世界现代文明图景中的中国景观.

    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理性贡献:"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意义

    杨洪源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思想解放的内涵为起点追问"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有助于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理性贡献.思想解放是时代变革的先导.在时代方位上论述民族复兴进程中历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意义,能够充分彰显"第二个结合"的继承性、发展性、独特性.思想解放的前提在于正确思想的指导."第二个结合"之所以具有思想解放意义,是因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批判教条主义和主观偏见是思想解放的内在要求与必要手段.正是在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文化复古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的批判中,"第二个结合"展现出强大的思想解放力量.思想解放最终要落脚到研究与解决新的现实问题上来."第二个结合"筑牢了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为破解长期困扰中华民族的"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根本原则和重要方法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第二个结合"思想解放原理性贡献

    "黑镜"中的对垒: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与防范

    向征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并渗入意识形态领域,通过大量发表含有意识形态内容的言论和信息、围绕和设置议题展开社会动员、炒作政治人物人气、干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渠道等方式,使得互联网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呈现自动化、智能化趋势.作为"对象化的知识力量",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属人的,其在意识形态领域活动的行为逻辑主要依据利益与兴趣诱导、从众心理、强势意见压力等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影响.对此,需结合社会思维和技术逻辑,从认知、制度和技术等层面,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

    生成式人工智能政治传播意识形态风险防范

    郭店楚简《唐虞之道》"利天下而弗利"新解——兼及历代儒家对《文言》"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的解读

    乐爱国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郭店楚简《唐虞之道》所言"利天下而弗利",有学者只是注重文字分析,解为利天下而不为个人利益.然而,作为儒家之作,《唐虞之道》既讲"禅让""尊贤"又重视"爱亲",而且儒家义利观讲利天下而非完全否定个人利益.《唐虞之道》讲尧舜"禅让"而"利天下而弗利",为"极仁之至",其中"弗利"的内涵并非以通常道德上所讲的不为个人利益所能解说.因此,笔者依据《文言》讲"利者义之和"并由此讲"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以及历代儒家大都解其中"不言所利"为"无所不利",而将《唐虞之道》"利天下而弗利"解为利天下而无所不利.

    《唐虞之道》利天下而弗利《文言》不言所利

    程朱理学王道论的三个基本主题

    敦鹏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儒学是宋学的主流,程朱理学又是宋代儒学的主流.作为宋代新儒学的主要流派,程朱理学及其王道论不仅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也成为儒家王道思想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形态.程朱理学王道论的基本面向与主题,表现在:一是将形上的"天理"论运用于现实政治,得出"循天理以治国"的主张;二是把"正君心"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三是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义为先""藏富于民"的治道理念,彰显着关心普通百姓生活和人间疾苦的民生旨趣.程朱理学不仅是修身之学,更是治世之学,它涵括了仁政、礼治、民本等多重思想维度,代表着王权与民利的最佳契合状态,是儒家经世致用的典型形态.因此,研究理学王道论具有拓展和深化宋代理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程朱理学王道论天理内圣外王民生

    "求者从所可"——对荀子"心""欲"关系的一种解释

    东方朔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荀子思想中,"心"与"欲"的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在道德行动的形成过程中,究竟是"心"还是"欲"充当了激发行动的动机理由?学者对此有许多针锋相对的不同看法.荀子在《正名》篇中有"求者从所可"的著名命题,为了解"心"与"欲"的关系提供了思考的线索.通过比较学者对该命题的不同诠释,我们认为不能把激发人的行动动力单纯归结为"心"或单纯归结为"欲".在荀子思想中,对行动动力的了解应该注意礼义文明产生前后的差异.在礼义文明产生前,"心"与"欲"都以追求满足生存的欲望为目的,两者之间是手段与 目的的关系;在礼义文明产生后,一个德操之人的"心"不再是满足"欲"的手段,而"心"对"道"的肯认成为有别于一般欲望的独立的行动动力,使人能够"内在"地喜爱礼义之道,从而做出道德的行动.

    荀子道德行为教化

    仁礼观念下的孟荀"法先王""法后王"之辨

    郑治文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先王""后王"的问题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而荀子主张既"法先王"又"法后王".从儒学发展的内在理路来看,孟荀的这种思想差别,是其仁学和礼学的奠基观念不同使然.前者言"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后者说"先王制礼义以分之".相较于孟子"先王"论所表现的心性化特点和理想主义色彩,荀子"先王"论之一大贡献在于,对建构人群秩序的"礼"的起源,做了历史的解释和理智的分析.如果说,荀子的"法先王"对应的是其所认识到的"礼之起源"的一般性原理,那么,他的"法后王"则对应的是其所认识到"礼之损益"的具体性原理.孟子之"法先王",是要坚决守护儒家王道仁政政治理想的神圣和纯粹.荀子之"法先王"与"法后王",一方面要捍卫儒家王道礼治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又注重将之融入现实政治,以强化其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仁礼之间孟子荀子法先王法后王

    "明分"与"义法":荀子政治秩序之教化精神

    曾筱琪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荀子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为志,欲借由礼法完成统治和教化的双重目标.在秉持儒家精神的同时,荀子对早期法家思想有所损益.其"明分"思想是对早期法家"定分"思想的吸收与转化,"明分"所建构的有序的政治社会,是个体得以受教化的前提;其"义法"观念既表明了对"法"的重视,亦凸显了礼义的精神内核,成为"礼"的教化方式之补充.

    荀子明分义法教化政治秩序

    学龄前照料方式对城镇家庭儿童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

    宁光杰杨馥萍
    6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下,关注儿童照料方式与人口质量提升的关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2010-2020年的CFPS数据为基础,运用工具变量方法实证分析了学龄前照料方式对城镇地区学龄期儿童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认知能力上,学龄前隔代照料不利于儿童文字和数字认知能力的发展,学龄前社会照料则显著提高了儿童的数字认知能力;从大五人格角度考察非认知能力后发现,学龄前隔代照料对以开放性为代表的非认知能力有显著负向影响,学龄前社会照料有效促进了儿童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特质的发展,但会对儿童的严谨性和开放性特质产生不利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照料方式对儿童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在女孩、母亲受教育水平更高以及非独生子女家庭中更显著,凸显了学龄前照料在代际流动中的关键作用.基于此,为促进儿童早期人力资本的累积,建议政府完善家庭照料的相关支持政策,加快建立健全儿童社会照料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社会照料服务质量.

    学龄前照料隔代照料社会照料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

    人力资本、劳动力流动与乡村产业融合——基于正规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异质性视角

    温涛向栩
    8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基础,然而人力资本在积累的过程中可能导致乡村劳动力外流,难以有效弥合乡村建设的人才缺口.文章基于2008-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和CRERFS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乡村产业融合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动力流动会阻碍乡村产业融合,从而削减人力资本对乡村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正规教育和技能培训对劳动力流动及乡村产业融合的作用存在差异,正规教育有助于劳动力流动,对乡村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控制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之后,正规教育的乡村产业融合效应变得显著;技能培训不会显著促进劳动力流动,但明显促进了乡村产业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稳定推手.进一步研究发现,高频率、与乡村产业融合技能需求相关的、引导式的技能培训更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人力资本劳动力流动乡村产业融合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