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国家的经济干预到经济的宪法治理——经济法学理论基础的转换

    单飞跃徐开元
    188-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干预论是当前经济法理论的重要基础,亦是经济法理论发展的瓶颈所在.国家干预论在调整对象论的框架内追求经济法的独立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入"市场失灵"理论,最终将"干预经济"确立为国家的经济职能与经济法的根本使命.但是,国家干预论面临着解释力不足和指导性不足的双重困境,因为它立基于教条化的理论框架与进路,不完整的经济法世界观以及非客观的经济法历史生成论.经济宪法进入经济法学的视域是实现理论转型的开始.经济的宪法治理,即"经济宪治",应成为经济法学的理论基础.经济法的根本立足点是实现宪法确立的经济秩序,经济宪法是经济法的效力基础与内容基础,塑造了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判断与合宪性约束.经济宪法与政治宪法共同构建了经济法治的原则与框架.

    国家干预经济宪治经济宪法经济法理论

    中国反垄断罚款裁量的不确定性及其克服

    王健方翔
    202-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罚款是中国反垄断法最主要的制裁手段.囿于立法的模糊性,反垄断罚款裁量处于一种不确定性状态.通过对365份行政处罚决定书的统计分析,得出中国反垄断罚款裁量的不成文基准,进而发现反垄断执法机关在罚款裁量因素的选取和裁量效果的确定上均存在很大的酌处空间,法定裁量因素未起到应有的作用,罚款的整体威慑水平较低.借鉴反垄断法先行国家的成熟经验,中国反垄断执法机关可通过制定成文裁量基准实现裁量因素的具体化,基于罚款裁量方法实现裁量因素的类型化,采用综合计算模式实现裁量效果的格次量化,以克服反垄断罚款裁量的不确定性.

    反垄断罚款裁量基准裁量方法裁量因素裁量效果

    强制性规定类型识别的辨伪与存真

    郑成良牛安琪
    215-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53条规定了违反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增加了规范目的 保留和悖俗无效的新规,更契合中国特色法治体系的时代特质,但如何甄别强制性规定依然未置一词.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公布的《九民纪要》(法[2019] 254号)似乎给出了答案,其中第30条是在《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14条基础上对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和管理性强制性规定进行了举例式说明,表明实务界对类型识别的肯定态度,但学界对此聚讼纷纭.通过521篇司法案例对强制性规定类型识别如何影响合同效力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可知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和管理性强制性规定作为区分强制性规定的学术性标签,是对判决结果的描述而非判决理由的澄清,对实践没有真正的指导意义.判定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效力合理有效的路径:一是明文规定获得合同效力的结论;二是法官应当分析规范立法旨意及在比例原则指导下展开个案的利益衡量综合判定.

    强制性规定合同效力类型识别利益衡量比例原则

    公私法接轨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规制逻辑

    李国强李雨佳
    226-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野生动物资源、无居民海岛资源和无线电频谱资源等自然资源均应以一定方式特定化才能成为国家所有权的客体.全民所有只是作为一个经济学或者政治学意义上的概念,国家所有是自然资源全民所有的私法表达.国家公权力授权的行政机关等是国家所有权的行使主体,国家是自然资源的归属主体,通过行政许可程序设立的自然资源用益物权既是私益实现的方式,也包含公共利益保护的内容,这些用益物权可以统称为特许物权,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以设立用益物权的方式进入市场表现出公私法两种法律规制逻辑的接轨.

    《民法典》国家所有权自然资源公权力私权

    教育发展"适应论"的规律定位审视

    田尊道
    235-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适应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秉持的教育发展观,主张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式来发展.其理论概括以"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为代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教育发展观面临重新审视."适应论"的规律判定应作为重新审视的关键."适应论"以"教育从属于社会"作为思想前提,秉持从社会发展到教育发展的理路."教育从属于社会"是一种历史性关系.基于此,"适应论"的进路是一条特殊的思考线路."适应论"的应用也是有条件的、适合于特定情境的.在新时代,"适应论"与教育发展实践的互动变得不畅,并且滞后于教育发展理论的需求.由此而论,"适应论"作为规律只适用于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在自然科学规律意义上,即无条件、普遍的意义上,判定"适应论"是规律则有失准确.面对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需探讨"适应论"如何转换的问题.

    教育适应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教育发展观

    麦克拉伦革命性的批判教育学思想及评价

    魏凤云
    242-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彼得·麦克拉伦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人物和美国批判教育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其革命性的批判教育学思想近年来在教育理论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寻找资本主义社会的替代形式、建立新社会是革命性的批判教育学思想的主旨.革命性的批判教育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哲学,实践的内涵包含自我觉醒与行动.革命性的批判教育学比其他左派教育思想更具有推翻资本主义的坚定性及知行统一等超越性,但是它也存在着乌托邦空间"理论化"的过度抽象及理论表述晦涩难懂的局限性.

    麦克拉伦革命性批判教育学马克思主义

    职业伦理的三重哲学根基——以"分工"概念为分析视角

    刘子成娄淑华
    247-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伦理作为上层建筑建基于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之上,而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是通过分工的形式实现的,分工作为并存的劳动形式则是由人类劳动实践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基于职业与分工之间内在的必然性关联,从分工的视角对职业伦理进行哲学层面的反思便具有了学理上的合理性.分工在专业化的"职业"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分工概念的视角下厘清职业伦理的哲学根基,是进一步推进职业伦理理论研究,提高职业伦理实效的必要逻辑环节.其中,分工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为职业伦理奠定了唯物史观根基;分工作为角色分化根源,为职业伦理奠定了德性伦理根基;分工作为社会组织过程,为职业伦理奠定了法团理论根基.

    职业伦理分工德性法团

    从"抵制"到"融合"的商业文化变迁

    杨扬崔玥珺
    252-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业文化变迁通常表现为一个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完整周期.清末民初,西方商业文化凭借科学技术优势席卷全球,外国资本借势进驻中国市场,使中国传统商业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经过长期的斗争与融合,消费观、商业制度和商业观的变革促使近代西方商业文化完成了对中国本土商业文化的重塑,形成了外来商业特征与本土文化内核并存的新格局.

    商业文化消费观经营模式商业关系

    中国货币政策对股票资产价格的影响——基于投资者情绪视角的分析

    王贺
    257-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货币政策是影响股票资产价格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实证比对了有无投资者情绪变量时,货币政策对股票资产价格的差异性影响,研究证实了在包含投资者情绪变量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股票资产价格的冲击更大且影响的持续时间更长.研究结论为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应对股票资产价格波动提供了参考.

    货币政策股票资产价格投资者情绪VAR模型

    不同结果区间上决策者价值函数的异同性

    何娟李春好
    262-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借助价值权衡法,通过偏好选择实验探讨了不同结果区间上决策者价值函数的异同性.结果 显示,无论在获得域还是在损失域,虽然不同结果区间上价值函数风险态度参数的估计值没有显著差异,但截距的估计值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不同结果区间上决策者价值函数并不相同.研究结论对前景理论价值函数形成挑战.

    风险决策前景理论价值函数价值权衡法异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