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食药用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食药用菌
食药用菌
食药用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株野生羊肚菌的分离鉴定及原种培养基的筛选

    吴金罗凯夏险李梦玲...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野外茅草林下采集到的一株野生羊肚菌(菌株命名为Y1)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经典分类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品种鉴定,并基于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密度及菌核数量从9种不同培养基配方中筛选最佳原种培养基.结果为:Y1的子实体菌盖呈黄色,上有凹凸不平的网格,菌柄呈白色、中空,形似羊肚菌;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体呈黄色,菌丝粗壮,菌丝结构明显,与羊肚菌属形态特征相似;ITS序列比对显示Y1与羊肚菌属中的黄色羊肚菌类群同源性高达99%,初步鉴定该野生菌株为羊肚菌Mes-19;筛选出的最优原种培养基配方为麦粒75%、土壤23%、石灰1%、过磷酸钙1%.

    羊肚菌分离纯化品种鉴定ITS序列原种培养基

    灵芝破壁孢子粉功效成分提取条件优化及去壁全溶高含量孢子粉的制备

    刘世柱吴欣灿胡丽玲吴志君...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破壁灵芝孢子粉为原材料,通过提取、分离、浓缩、喷雾干燥制得一种去壁全溶高含量灵芝孢子粉,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溶剂乙醇添加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多糖和三萜含量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结果为:影响多糖和三萜含量高低的因素依次为溶剂中乙醇添加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综合分析得到提取最佳工艺组合为溶剂乙醇添加量10%,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3 h(二次提取).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去壁全溶灵芝孢子粉多糖含量达到7.79%,三萜含量达到7.76%.

    孢子粉多糖三萜含量提取条件

    香菇菌棒专用补水催蕾机的应用效果

    汤志飞杨文杰周海涌邵晓莉...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菌棒补水催蕾是香菇栽培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传统手工补水催蕾劳动强度大、标准化程度低,明显影响香菇生产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开发香菇菌棒补水催蕾机械装备,对香菇菌棒专用补水催蕾机和传统手工补水催蕾方式进行应用效果比较的试验结果:应用补水催蕾机的注水量和补水后的菌棒重量一致性好,现蕾速度快,现蕾菌棒率高,当潮菇(第二潮)生育时间缩短4天,菇的产量和品质有显著提高,烂棒率显著降低.

    香菇菌棒补水催蕾机手工补水催蕾现蕾

    出菇温度对工厂化瓶栽平菇子实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孔维威宋志波袁瑞奇胡素娟...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黑平8号平菇菌株为材料,采用工厂化瓶栽生产方法,设置不同出菇温度,通过测定原基形成时间、密集度、色泽,子实体颜色、朵形和菌盖光亮度,采收时间、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等指标,比较不同出菇温度对平菇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出菇温度越低,原基形成时间越长、颜色越深,子实体朵形越紧凑.随着出菇温度的升高,菌盖光亮度变差,子实体采收时间变短,产量和生物学效率下降;最终确定以16℃为黑平8号在工厂化瓶栽条件下的适宜出菇温度.

    平菇瓶栽工厂化栽培外观品质生物学效率

    猴头菇工厂化栽培不同培养料配方的效果比较

    李卫卫马红尹永刚
    6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比较5种培养料配方的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商品性状及鲜菇产量,筛选猴头菇工厂化栽培适宜培养料配方.结果为:配方B(木屑37%,棉籽壳24%,麦麸20%,玉米粉19%)走菌速度快,菇形好,头2潮菇平均产量最高,为315g/袋,生物转化率达85.1%;其次是配方D(木屑35%,棉籽壳25%,麦麸15%,米糠5%,玉米芯7%,玉米粉7%,大豆皮6%),头2潮菇平均产量310 g/袋,生物转化率为83.8%.

    猴头菇培养料配方商品性状产量生物转化率

    浮游真菌对工厂化生产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

    蔡婧常堃边银丙肖扬...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集金针菇工厂洁净区域的浮游真菌样本,通过对峙培养和真菌侵染性试验观察其对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小孢根霉(Rhizopus microsporus)、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棘孢木霉(T.asperellum)、伞枝犁头霉(Lichtheimia corymbifer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马菲氏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尖孢枝孢霉(Cladosporium oxysporum)、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撕裂蜡孔菌(Ceriporia lacerata)及串珠镰刀菌(Fusarium veriticillioides)等 12种浮游真菌的菌丝生长速度快于或等于金针菇,对金针菇菌丝生长影响较大.其中哈茨木霉还能在已被金针菇菌丝封面的培养基上生长,具有竞争和侵染的双重特性.

    工厂化金针菇洁净区浮游真菌对峙培养菌丝生长

    羊肚菌大田小拱棚轻简化栽培技术初探

    崔文浩洪金良张婷苏丹军...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浙江地区羊肚菌钢管大棚栽培效率低、成本投入大的问题,试验采用小拱棚轻简化大田栽培技术.具体介绍该项技术的菌种及外源营养袋的制作、机械整地播种、小拱棚搭建、发菌及出菇管理等;并比较栽培成本与效益.结果为羊肚菌小拱棚轻简化大田栽培模式与镀锌钢管大棚栽培模式产量相当,但前者可节省85%的设施成本和25%的人工成本.

    羊肚菌小拱棚轻简化栽培结果

    福建木耳历史文化渊源考述

    刘涛
    7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福建木耳历史文化渊源,经文献搜集分析,发现福建木耳始载南宋《仙溪志》,仙游是目前可知最早的木耳之乡,仙游九座山是福建最早的木耳胜地.世界大航海时代,张燮将木耳食用方法载入方志,影响深远.福建木耳另有木耳菇别名以及三种不同来源.针对福建木耳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可重构历史文化符号,结合与之相关的农副产品,融入主题,提出福建木耳文旅产业发展之路的构想.在填补福建木耳历史文化研究相关空白的同时,为新时期木耳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路径.

    木耳福建历史文化仙游九座山张燮文化旅游

    近代报刊中有关食用菌营养成分之研究报告

    贾身茂秦淼刘桂娟王瑞霞...
    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食用菌营养成分研究和报告,始见于1909年.在晚清食用菌文献中,严保诚撰写的"蕈"篇,首次提及松蕈、香蕈、白麦蕈和黑麦蕈4种食用菌的营养成分,数据未注明出处,可能是引自国外.民国时期研究和报告营养成分的食用菌有蘑菇、银耳、木耳、金耳、竹荪、香杏口蘑和茯苓等7种,其中银耳、木耳、金耳、竹荪和香杏口蘑等5种的数据是国人自己研究分析所得.最早报告蘑菇营养成分的是胡竟良1922年撰写的《蕈之栽培》篇,银耳营养成分首见于1932年胡泽撰写的《四川银耳之研究》篇.

    晚清民国食用菌营养成分

    香菇发源地探秘(三)——菇民区亦为火爆法采矿发祥地

    张寿橙
    8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泉、庆元、景宁香菇发源地菇民区地理环境恶劣,但仍有大量人口聚集.从南宋《龙泉县志》香蕈185字陆容附注的"葚"字,陆容在《菽园杂记》中所引五金之矿575字,明成化《处州府志》龙泉卷"山川"项载有的《唐书·地理志》,乾隆《龙泉县志》中记载的孝义山烈女故事,以及龙、庆、景、云和菇民区内分布的众多唐宋矿冶遗址,推断香菇砍花法栽培发源地与火爆法开采冶炼五金的矿区重叠,有其重要内在关联:火爆法采矿须持续不断大量砍伐阔叶树,作为火爆的薪炭,而满山伐倒的阔叶树硬木,成为各种木腐菌滋生的场所并自然出菇,后经过人工的不断选择尝试,最终形成了香菇砍花法这一特殊栽培技术.

    香菇发源地火爆法采矿龙泉县志香菇砍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