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谢建群

双月刊

1008-861X

shzyyxb@126.com

021-51322541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Acta Universitatis Traditionis Medicalis Sinensis Pharmacologiaeque Shangha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主要反映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医疗、科研、教学发展水平和与研究动态的高级学术期刊,以学术性强、质量高、版式规范为特点,侧重从中医药学科发展前沿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角度精心组稿,精编刊物。栏目围绕中医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需求,以培养文理相通、医工理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思辨和认识水平,促进中医药学术理论研究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儿童厌食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修订)

    薛征林洁胡思源彭玉...
    1-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指南制定标准化流程,围绕儿童厌食进行文献检索评价及文献总结,并通过2轮专家问卷调查和专家论证会,在2012年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厌食》基础上,最终形成《儿童厌食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修订)》版.修订内容包含指南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主要针对儿童厌食诊断及治疗的诸多临床实际问题,旨在为儿童厌食中医临床实践、诊疗规范等提供循证依据.

    诊疗指南厌食中医儿童

    中药品质调控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与方法探讨

    肖莹邱实陈瑞兵管芹...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品质中药资源是中医药全产业链健康发展的物质载体和战略基石.当前,大宗药材品质退化、珍稀濒危资源匮乏,优质中药资源需求和供给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作者团队长期从事中药品质调控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该文结合研究实例,从"道地药材品质形成机制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生源途径解析、中药材优良品种的培育、中药活性成分异源生物制造"几个方面阐述中药品质调控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和方法,为本领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药资源中药品质品质调控资源可持续利用

    基于"辨状论质"的地域性市售丹参饮片质量等级评价研究

    冯昊陈俊源黄豆豆杨颖博...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考察丹参饮片性状指标与内在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筛选获得可行可控的质控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地域性市售丹参饮片等级标准.方法:基于"辨状论质"理论,将来源于上海市售的不同直径和不同切面颜色丹参饮片分等,采用色差仪对不同切面颜色丹参饮片粉末颜色值进行测量,结合饮片指标性化学成分含量,使用OriginLab 2021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丹参饮片直径与总丹参酮和丹参酮Ⅱ 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丹酚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丹参饮片切面颜色与粉末L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丹参饮片粉末L值与丹酚酸B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b值与丹酚酸B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丹参饮片直径和切面颜色指标可作为其内在品质判断指标,为上海地区市售丹参饮片等级标准提供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

    丹参饮片直径切面颜色相关性分析

    中华大蟾蜍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克隆、表达与功能鉴定

    肖传光胡耀廷杨莉赵淑娟...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 Cantor)肝脏组织中克隆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BgCPR,GenBank登录号:OQ572435)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进行功能验证.方法:基于中华大蟾蜍转录组数据库挖掘BgCPR基因序列,使用SnapGene软件设计BgCPR基因两端特异性引物,以蟾蜍肝脏组织总RNA逆转录成的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BgCPR蛋白理化性质、空间结构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将蟾蜍BgCPR基因表达框经同源重组整合进入酿酒酵母基因组,利用聚乙二醇法制备转化子微粒体,验证其对细胞色素C的还原功能.结果:克隆得到全长2 043 bp的BgCPR基因cDNA,编码680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77 852 Da.结构预测显示,BgCPR蛋白为非分泌蛋白;有一段跨膜螺旋区,位于蛋白的第24~46位氨基酸之间;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该蛋白定位于内质网上.采用体外酶活实验证明其具有传递电子功能.结论:本研究克隆得到中华大蟾蜍BgCPR基因,并构建了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BgCPR的酿酒酵母工程细胞,为进一步研究蟾蜍CYP450基因功能乃至解析蟾蜍二烯内酯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奠定了基础.

    中华大蟾蜍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细胞色素P450蟾蜍二烯内酯

    敛痔散对痔术后创面修复的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沈冬晓彭军良姚向阳张华...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敛痔散(LZP)对痔术后创面修复的药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模型组(Model组)、LZP组和马应龙组(MHO组),除Con组外均在肛垫造成创面并注射混合菌液建立兔肛周溃疡模型.造模2d后,LZP组、MHO组分别给予100 mg LZP粉末、100 mg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涂抹于创面,连续干预5 d.其间,测量兔体质量及肛周厚度,采血检测血液中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Neut)的数量.干预结束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兔肛门直肠部位组织病理学,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RT-qPCR法检测TNF-α、IL-1β、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TGF-β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与Model组相比,LZP组兔体质量的下降明显缓解(P<0.01),肛周肿胀程度减轻(P<0.05),血液中WBC和Neut的数量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的表达水平亦明显降低(P<0.05).②RT-qPCR结果显示,与Model组相比,LZP组兔肛门直肠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生长因子VEGF、MMP-9和TGF-β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③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表明,LZP干预显著增加了生长因子VEGF、MMP-9和TGF-β1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敛痔散可通过提高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抑制炎症因子表达,促进血管新生和疤痕形成,消除水肿,有效加快痔病术后感染性创面修复的速度.

    敛痔散术后创面修复生长因子炎症因子

    断流固脱止血三步注射法治疗Ⅲ度内痔的临床疗效

    罗泽昊梅祖兵仇菲何峥...
    42-4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断流固脱止血三步注射法与内痔结扎术治疗Ⅲ度内痔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Ⅲ度内痔患者7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试验组患者采用断流固脱止血三步注射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内痔结扎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时间;评价便血、痔核脱出等临床症状及疼痛、发热、肛门坠胀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B型超声检查测定所有患者的痔动脉数量及痔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比较两组患者的痔动脉数量及PSV下降比.结果:研究过程中,试验组1例患者被剔除,对照组1例患者失访,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试验组35例、对照组35例.①术后1个月,试验组患者的总显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97.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两组患者的便血、痔核脱出症状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第7天试验组患者的便血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③术后第1、3、7天,试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肛门坠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3天,试验组患者的排便情况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 1天,试验组患者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④试验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⑤术后,两组患者的痔动脉数量及PSV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痔动脉数量、PSV下降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与内痔结扎术相比,断流固脱止血三步注射法能明显缩短Ⅲ度内痔患者术后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时间,改善痔核脱出、便血症状,减轻术后并发症,降低痔动脉区血流的过度灌注.

    内痔内痔注射疗法内痔结扎术痔血流动力学

    滋脾增液方治疗混合痔术后排便困难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王奕韵陆宏瞿胤方臣阳...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滋脾增液方治疗混合痔术后排便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混合痔术后脾虚气弱证排便困难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患者给予滋脾增液方口服,对照组患者给予乳果糖溶液口服,治疗周期为3周.于用药前及用药14、21 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排便情况总积分;用药21 d后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于术后当天及第3、7、14天,采用计分法评价患者的术后肛门疼痛、创面水肿、出血、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自评量表(PAC-QOL)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结果:①用药14、21 d后,两组患者的排便情况总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②用药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66.7%,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③术后第3、7、14天,治疗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术后第7天,治疗组患者的创面水肿、出血评分亦低于对照组(P<0.05).④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用药7、28 d后,两组患者的PAC-QOL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滋脾增液方可明显改善混合痔术后脾虚气弱证排便困难患者的排便情况,减轻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混合痔围手术期脾虚气弱证滋脾增液方术后排便困难

    扶正化瘀方联合吡非尼酮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研究

    李莉申燕华苑兴华张善芳...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气虚血瘀型IPF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吡非尼酮联合扶正化瘀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吡非尼酮联合安慰剂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呼吸困难指数(博格评分)、胸部影像学变化、肺功能变化、炎症及免疫功能相关指标、肺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①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7.5%和9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白介素(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IL-4、IL-6、IL-17、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NF-γ)、IL-2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化瘀方在IPF治疗方面与吡非尼酮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与吡非尼酮单独使用相比,两药联合使用效果更显著.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调节CD4+T淋巴细胞亚群分化方向有关,TGF-β/Smads信号通路可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特发性肺纤维化扶正化瘀方吡非尼酮炎症因子TGF-βMMP-2TIMP-1

    针药复合麻醉在胸腔镜肺癌手术中的肺保护作用临床观察

    王文瑾葛文王婧蔡婉...
    61-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在胸腔镜肺癌手术中的肺保护作用,验证针药复合麻醉减轻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的术后肺损伤、改善预后的效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0例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针药复合麻醉组和全麻组,每组各35例.全麻组患者行常规全身麻醉;针药复合麻醉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30 min行电针针刺干预,而后行常规麻醉诱导,麻醉药使用剂量为常规麻醉的1/3.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8 h、术后次日,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水平及血清白介素(IL)-2、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医疗总费用.结果:①术后,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水平均升高(P<0.05),且术后8 h,针药复合麻醉组患者的氧合指数水平高于全麻组(P<0.05).②术后8 h,针药复合麻醉组患者的IL-2水平高于全麻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IL-6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但术后即刻,针药复合麻醉组患者的IL-6水平低于全麻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IL-10水平较术前均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全麻组比较,针药复合麻醉组患者的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均缩短(P<0.05,P<0.01),医疗总费用降低(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可改善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的术后炎症反应、免疫功能,从而减轻患者的术后肺损伤、改善肺的氧合功能,对围手术期患者的肺功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肺癌胸腔镜手术针药复合麻醉肺保护肺损伤

    衷中参西方法下的多发性硬化病因病机探析

    张颖韩燕徐敏华丁双凤...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该病的研究多见于西医.近年来中医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逐渐深入,中医学者多从湿热、伏毒、督肾阳虚等方面解释本病病机.古籍中对该病的症状和病因病机描述颇多,然则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梳理.通过分析和整理多发性硬化相关的中医古籍为基础,同时参考西医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总结该病发病过程为正气亏虚、肺热叶焦、遗毒内伏、久热伤阴;发病基础在于肺肾不和、残余之邪未净,内外合邪则病复不全.系统归纳和阐述其病因病机,可丰富多发性硬化的中医理论内涵,为多发性硬化的现代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多发性硬化病因病机中医西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