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丝绸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丝绸
浙江理工大学 中国丝绸协会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丝绸

浙江理工大学 中国丝绸协会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陈文兴

月刊

1001-7003

zgsilk@189.cn

0571-88081769;88847926

310018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928号浙江理工大学1号楼5F

丝绸/Journal Silk Monthl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6年创刊,由国家纺织工业局主管,中国丝绸总公司、中国丝绸协会、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办。月刊,大16开本,56页,每月20日出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7003,国内统一刊号:CN33-1122/TS。主要专栏设有:改革管理、研究探讨、技术应用、品种花色、樯准测试、历史文化、综述译介等;副栏目有:待业论坛、科苑新葩、市场巡礼、科技动态、技术问答、经验杂谈、简讯报道等。本刊是丝绸行业内发行量最大,最具权威性的技术类期刊,被列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国家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荣获国家纺织工业局优秀报刊奖和浙江省1999-2000年度科技期刊一等奖。刊出的文章技术水平高,实用性强,信息量大,可读性强,40多年来一直深受国内外订户的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热防护材料研究进展

    项舒琪卢业虎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热防护材料领域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文章采用信息可视化、网络分析的研究方法,以 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近 30 年(1993 年 1 月—2023 年 6 月)热防护材料相关的文献作为数据来源绘制可视化信息图谱,对发文量、发文国家/地区和机构、研究方向、核心作者、关键词等元素逐一进行分析,剖析热防护材料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结果显示,美国、中国为主要研究国家,在该领域居重要地位;LI J(Li Jun)、SONG G W(Song Guowen)、SU Y(Su Yun)、LU Y H(Lu Yehu)、王云仪、朱方龙等作者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在热应激、热防护服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热防护服的热防护性与传热机制、人体的热生理与热舒适为活跃的研究主题与研究热点;相变材料、气凝胶、形状记忆织物、蜂窝夹芯织物、三维间隔织物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材料,新型热防护材料的研发、服装内部结构的优化是未来研究中有效应对热应激的解决方法,是兼顾热防护服的热防护与热舒适平衡的重要途径.

    热防护材料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热应激热舒适热防护性

    考虑库存风险的服装行业新产品预售策略博弈研究

    孙忠锋卓晨恕计国君
    10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子商务时代,服装行业线上销售的退货率居高不下.为缓解高退货率连带的库存风险,部分服装企业采用超长预售策略,在相对较长的预售期内次第发货满足顾客订单.在此现实背景下,文章基于报童模型,探讨商家在正常预售和超长预售中的策略选择,并求解两种策略的最优定价、产量、利润和可行条件.结果表明:当需求不确定性较大且产品残值较小,预售时长在合理的范围内且顾客更愿意等待时,应选择超长预售策略,反之选择正常预售策略;并且,超长预售策略能够显著降低库存剩余风险.研究结论对服装企业的预售决策和库存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预售库存风险次第发货不确定性报童模型退货率

    战国秦汉斜向互绞编织物的编织工艺研究

    黄天周旸龙博
    11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战国秦汉时期的两件斜向互绞编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复原的方法对战国秦汉时期斜向互绞编织物的组织结构与编织工艺进行分析与探究.对比两者在结构、格眼、纹理、组边上的异同,发现通过变化基础结构中经线交织的方向和次数可以形成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纹理效果.在编织工艺上,两者都使用斜向穿绞编法.其中普通组各编线间的编结变化和排列顺序以 2 个经线数为循环,编线在各行编结时的状态与编线数的奇偶和第一行编结时各编线的编结状态有关.

    斜向互绞编织物战国秦汉编织工艺组织结构纹理格眼

    宋代官服中绶带纹样探析

    吴志明杜程孙涛
    125-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程朱理学思想的制约,宋代等级制度更为森严,因此宋代官服品类繁多、等级鲜明.本文以宋代官员所佩绶带为研究对象,梳理并归纳了宋代不同时期"锦绶"的使用制度,分析纹样特点,深入探究其由表象到内隐所传递的文化内涵.研究表明:该绶带是显现权责之饰物,以外显、内隐的方式体现了朝政官员对等级秩序的认同、对吉祥蕴意的渴望及对官位荣誉的追求.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完善宋代等级秩序信息的承传,还原宋代官场生活、审美等方面的本来面貌,以期对绶带纹样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宋代服饰官服绶带绶带纹样宋锦纹样特点文化意涵

    铁木织机再研究

    梁文倩王燕杨小明
    13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木织机是在中国晚清时期振兴实业背景下发展而来的特殊产物,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技术转变角度来说都是中国近代纺织发展史中重要的一环.对铁木织机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直观地再现中国近代手工纺织向动力纺织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对其传播过程的考证,对学界现有的部分观点进行考辨与问疑,从而对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发展具有更准确的认知.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发现:1)铁木织机通过精巧的机械结构将开口、投梭、打纬、卷布、放经五个工序互联,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布匹质量,缓解了当时洋纱、洋布对市场的垄断,更为中国纺织的机械化发展迈出坚实的一步;2)铁木织机的发展脉络为 19 世纪英国将铁木织机传入日本,1887 年日本掌握其制作技术,后于 1903 年由中国考察团将其从日本带回中国天津.铁木织机在政府、企业家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仅用数十年的时间便在高阳、潍县等地得到快速发展,为中国近代纺织行业重心的散点式分布埋下伏笔.

    铁木织机置产兴业天津近代纺织纺织业

    从近代上海眉勒看中西文化交融

    冒绮
    1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上海女性热衷佩戴珠花眉勒,这在中国其他地区女性服饰装扮中没有像如此集中的表现.文章运用图像、实物和文字史料等方法,探讨了近代上海眉勒造型艺术,梳理了近代上海眉勒时尚传播,由此管窥中西文化交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眉勒是女性自我身份的象征和自我观念的表达,其中的珠花眉勒受到欧洲新艺术运动影响,是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新生事物,也是外来文化在上海引起的风气自信;由于近代上海社会性社交活动平台的产生,女性通过珠花眉勒与服饰相搭配参与社会活动;上海时尚领袖通过穿戴包括眉勤的服饰在十里洋场参加公共活动、在时尚空间里进行炫耀性表演,她们的审美影响其他阶层女性.这些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具体体现.

    近代上海眉勒首饰中西文化交融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