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汉语教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汉语教学
世界汉语教学

张博

季刊

1002-5804

sjhyjx@blcu.edu.cn

010-82303689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世界汉语教学/Journal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旨在指导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推动学科理论建设的基本思想,反映跟随汉语教学有关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交流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文+X"的类型及"工具语言"问题

    李宇明李艳华
    147-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文+X"由专门用途中文教育发展而来,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中文+X"中的X可以细分为四类:X1=专业、X2=技能、X3=职业、X4=职业教育.X既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也与将来要从事的工作相关."中文+X"中的"中文"具有工具语言的性质,其功能是帮助学生学习X或从事X,分为"一般中文"和"专业中文"两部分."中文+专业"的教育功能在科技、文化领域,有助于高等教育走出去."中文+技能/职业/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在经济领域,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学习者所在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助于中国产业、产品、技术标准、职业教育走出去,有助于中外经贸合作."中文+X"将为国际中文教育开辟新天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到新阶段.

    中文+X中文+专业中文+技能中文+职业中文+职业教育专门用途中文工具语言

    《世界汉语教学》青年学者论坛(第11届)征稿

    159页

    羡余否定:词义驱动还是语用驱动?

    李明
    160-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李明(2023)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造成羡余否定现象的原因.确实存在纯粹由隐性否定动词的词义驱动的羡余否定,这类羡余否定多是由词义只引发-p(p代表补足语小句所表述的命题)而导致的偶发的口误.羡余否定关键是p和-p的冲突.一般来说,如果不是隐性否定动词,则-p不能引发出来,更谈不上p和-p构成冲突.所以,动词有隐性否定义,通常是羡余否定的必要条件.而p和-p构成冲突,大多是语用因素引发的;语用上有p和-p的冲突,是羡余否定的最关键要素.本文还提及了句法的调节作用,它可以使羡余否定变为真正的否定.

    羡余否定词义驱动语用驱动隐性否定动词

    "差一点"和"差一点没"的语义

    林娟郭锐
    175-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研究认为"差一点没VP"的"已实现/未实现"歧义是以说话人是否企望VP发生为条件,这一观点有一些例外,陆续有学者提出"积极/消极、常态/偶发、合意/非合意、预期/非预期"等分化条件,但都有例外.本文认为,"差一点X"的核心义是"离达到某种结果或状态只有很小的距离",制约"差一点没VP"的"已实现/未实现"义的根本因素是"目标性",即VP表示的是否是施事或中心人物意欲实现的目标事件.目标性之所以会成为"差一点没VP"意义差异的条件,是因为"差一点"还表达"惜幸"的主观义,并由此造成"差一点"的肯定式/否定式与目标/非目标事件结合时的"三缺一"格局,由此为"差一点没VP"表示"未实现"义提供了形式上的可能.而"差一点没"在表示"未实现"义时,其实是一个近义并联构词形成的复合词,因此并不真正存在所谓的"羡余否定".

    "差一点"目标惋惜庆幸羡余否定

    为什么是尾焦点?

    黄瓒辉
    191-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为某些成分具有特定的信息功能提供又一个个例.通过观察"X时段来""X时段"和"一直"的信息功能,指出"他三十年来一直住在芜湖"和"他在芜湖一直住了三十年"的"尾焦点"特征,来自句中具有新旧信息分界功能的"一直"的使用,以及句中"X时段来"和"X时段"不同的信息地位.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焦点结构兼容限制对语句与信息结构相关的合法性的解释作用.

    尾焦点谓语焦点信息结构"X时段来""一直"焦点结构兼容限制

    北京语言大学正式发布国际中文智慧教学系统3.0版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
    203页

    "都"语义的再刻画:向右复数化——基于认知语法视角的一种考察

    张健军
    204-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把"都"的语义统一刻画为"向右复数化",即"都"向右不向左,对事不对物,将右侧谓语表示的事件重新概念化为系列复数事件.在认知语法的视阈下,"都"的语义包含一个普适性意象图式,这一图式包含三个要素——事体、关系和辖域,"都1"的各种语义功能就是通过侧显其中某一要素实现的,"都2"和"都3"的语义则是图式的特殊表现形式——终点侧显式,但呈现方式有所不同,"都2"是射体-界标联结模式,"都3"是参照点-目标模式."都"语义的刻画是一个图式提取的过程,向右复数化是对汉语作为"话题-说明"语言这一类型学价值的回归.

    "都"意象图式侧显射体-界标联结参照点-目标

    构式特征在构式化过程中的互动、机制与结果

    夏焕乐张谊生
    218-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立足于多重互动观,以汉语副词主导构式为例,分析了构式特征在构式化中的互动过程、机制与结果.根据常项构件数量或位置是否变化将构式化结果分为恒棂构式和变棂构式,并归纳出前者的链条式与辐射式发展路径和后者的单轮与多轮构式化的发展类型.同时,探讨了"构-境-人"塔式互动关系格局,阐述了特征互动调变的具体实现机制,刻画了构式特征在构式化中的具体调变过程和机制,并使用由各层次构式特征构成的合力网络直观展示该调变过程.最后,根据构式集共享特征的类型,将构式联结分为基于共享形式特征和基于共享意义特征两类,二者分别可通过形式增扩和替换常项机制实现.

    副词主导构式构式化多重互动合力网络构式联结

    现代汉语复合词词内通感隐喻映射模型研究

    温涵郑舒文
    232-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汉语词汇通感隐喻映射模型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前人研究鲜有在语素层面展开讨论,且较少将心理感觉纳入到通感映射模型中.本文论证了心理感觉在通感映射模型中的必要性,并据此归纳整理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192个形容词性通感复合词,分析了 293个通感映射案例后,归纳出29种映射方式,发现汉语词汇通感隐喻系统可分为三个层级;通感映射系统整体呈现定向性,但层级间存在不同的映射规则.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语素层面出发,构建了现代汉语复合词内通感隐喻映射模型,同时区分语言通感和神经通感,并基于所构建的通感隐喻模型推导出汉语的感觉可及性顺序.不同语言感觉可及性顺序不仅进一步证明了语言之间的民族性,也为词汇学和训诂学中的词义演变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通感隐喻映射模型心理感觉感觉可及性

    第20届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一号通知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
    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