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陈凯先

双月刊

1674-3849

wst@casipm.ac.cn

010-62616352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思源楼12层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Journal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是在科技部社会发展司、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指导下创办的,集战略性、政策性、指导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先导性科技期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目前国内中医药界最活跃、影响最大、对社会贡献最大的期刊之一。2005年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本刊面向全国中医药管理、科研、生产、流通、教学、临床、 出口等有关部门和人员。其宗旨是弘扬中医药,宣传中医药发展战略,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和知识产权保护,使中药产业成为21世纪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进而造福全人类。   主要刊登内容:国家有关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部署、进展及 相关政策:从药材种子选育、栽培、饮片炮制直至中药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中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方法、标准等:从药材直至成药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与实践;中药系列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与实践;中医药国际市场需求、前景,国际化的战略、政策、措施及范例,中药进入各国的途径、申报程序等;国内外有关部门中药、植物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现状、措施及典型实例;利用信息技术加速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其它有关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等。   主要栏目:中药现代化专论、战略决策与法规、思路与方法、高技术应用、药学前言、中药资源保护、药品分析与鉴定、基础研究 与临床应用、市场评述与展望、知识产权保护、中药材生产与基地建设、产业经济研究等。  本刊作为唯一一本国家级中医药现代化杂志,为科研、教学部门 等医疗单位和产业部门介绍最新成果、促进中医药成果转化、宣传临床经验、展示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中药规范化、规模化。   本刊现己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药学文摘》、《中国药学文献数据库》列为收录源期刊。  本杂志为双月刊,全年6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在体电生理与光遗传视角下探讨中医脾脏象理论与认知功能

    王钰战丽彬
    2830-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体电生理和光遗传学技术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式。本文基于脾脏象理论核心思想,聚焦在体电生理及光遗传学两大关键技术,多层次探讨脾主运化功能与进食行为、脂肪-脑轴,脾主升清功能与脑葡萄糖代谢,脾主思藏意功能与肠-脑轴等相关的神经环路机制,重点阐释了脾脏象理论内涵与脑认知功能的密切关联。本文认为,创新性开展神经环路研究是现代化诠释中医脾脏象理论的重要策略之一,为中医从脾论治认知障碍提供神经科学理论依据。

    脾脏象认知功能在体电生理光遗传理论探讨

    基于网络分析鉴别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不同中医证候的核心症状

    古联王伟涛黎冬梅刘声莹...
    2837-2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旨在阐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不同中医证候的发生率,并明确不同证候的核心症状。方法 纳入1011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分别在起病72 h内、起病第7、14天,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中风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通过R4。2。3软件进行中医证候与症状的网络分析。结果 分别在起病72 h、第7、14天,痰证的发生率均为最高(54。10%、51。18%、49。39%),其后依次为风证、火热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风证发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x2=15。619,P<0。001)。在44条中医证候条目网络中,TZ-5(脉象)中心性指数(strength=2。4)最高,位于网络最核心。在不同中医证候的网络分析中,TZ-5(脉象)(strength=1。91)位于痰证网络的中心,FZ-1(起病)(strength=1。61)位于风证网络的中心,火热证中HRZ-2(舌苔)(strength=1。37)位于网络的中心,XYZ-1(舌质)(strength=1。18)位于血瘀证网络的中心。结论 痰证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最主要证候,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可以明确不同证候的核心症状以及症状之间的相互关联,为缺血性中风辨证提供新的思路。

    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症状网络分析

    肿瘤患者新冠后状态群特征分布及银桑颗粒临床疗效观察

    石秋杰闫蕴孜刘剑乔辰...
    2846-2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旨在探索肿瘤患者新冠后状态群特征分布,观察银桑颗粒干预后新冠后状态群发生情况。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临床观察,筛选杨宇飞主任2023年1月-2月门诊全部病例1026例,纳入新冠病毒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444例,其中接受银桑颗粒干预患者265例,主要观察指标为恶性肿瘤患者新冠后状态群特征分布,次要观察指标为银桑颗粒干预后新冠后状态群的发生率。结果 本研究的444例患者中男性198例(44。6%)、女性246例(55。4%);平均年龄59。95±12。45岁;新冠后状态群发生频率最高的5个症状依次为乏力、咳嗽、呼吸困难、失眠、心悸;女性较男性新冠后状态群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新冠后状态群组平均年龄高于未发生组平均年龄(62岁vs58岁),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发生新冠后状态群的风险是结肠癌患者的2。9倍(P<0。05);服用银桑颗粒、女性、胃癌是新冠后状态群的保护因素(P<0。05);服用银桑颗粒组较未服用组新冠后状态群发生率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桑颗粒干预能够降低肿瘤患者新冠后状态群的发生率。

    肿瘤患者新冠后状态群特征分布银桑颗粒

    基于《金匮要略》原著探析弦脉的特点及主病

    唐利程宏发张雅文郭肖瑶...
    2853-2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金匮要略》原著,归纳分析弦脉的脉象、病位病性病证特点和主病,以期为弦脉的临床应用提供系统的参考。方法 首先按篇章顺序整理出《金匮要略》中含有"弦脉"的条文,然后总结弦脉的脉象及病机特点,最后探讨其主病及临床意义。结果 本研究总结出《金匮要略》弦脉之脉象特点:紧如弦,直上下行。《金匮要略》弦脉之病位特点:主要偏里,在胸腹肝胁;其病性特点主要为实寒证;其病证特点主要为痛证。归纳出7种弦脉主病:弦主痉病、弦主疟病、弦主胸痹、弦主寒疝、弦主饮病、弦主胃反和弦主转筋。结论 《金匮要略》所反映的弦脉特点及主病,体现了病脉证治相结合的辨证模式,对后世辨证论治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匮要略》弦脉辨证论治平脉辨证

    基于代谢组学的蒙医安代疗法对不同蒙医体质人群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

    萨其拉包丽红呼亚格图
    2859-2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代谢组学的蒙医安代疗法对不同蒙医体质人群的影响。方法 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及实地调查安代疗法的历史渊源、操作方法、临床作用、适应证和禁忌证等基础上,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所有纳入病例的基线血浆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比较实验组(接受安代疗法的3种体质组)与对照组(未接受安代疗法的3种体质组)的差异代谢物,对相关代谢物进行功能分析,通过筛选相关的代谢物及其通路去探索调控机制相关因素。结果 安代疗法能够显著降低实验组样本中有害代谢物的含量,表明其可能具有调节体内代谢物水平的作用。不同体质对安代疗法的反应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赫依体质样本中血清素和枞酸等代谢物含量降低,而希拉体质和巴干达体质样本中则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变化。安代疗法对代谢通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柠檬酸循环、谷胱甘肽代谢和脂质代谢等方面,可能促进了能量代谢和其他生理过程。结论 安代疗法在调节体内代谢物水平和代谢通路活性方面显示出潜力,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全面评估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蒙医体质学安代疗法非靶向代谢组学相关代谢物

    中医古籍事理图谱构建——以《伤寒论》为例

    罗基张宇洁张林帅高育靖...
    2878-2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抽取中医古籍《伤寒论》中的医疗事件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事理图谱,可视化展示三阳三阴疾病的演进过程,为中医古籍数字化整理提供新思路,并在中医临床经验传承等方面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和参考价值。方法 首先以中医经典古籍《伤寒论》为研究对象进行人工标注,然后采用BERT模型和LSTM-CRF模型结合的方式识别古籍中的医疗事件及其组成论元,其次使用改进的SpERT模型识别多事件关系,最后以医疗事件为节点,以事件关系为边,构建《伤寒论》事理图谱。结果 上述模型识别医疗事件及其事件论元的精确率为0。768、召回率为0。761、F1值为0。772,识别复杂事件关系的精确率为0。736、召回率为0。682、F1值为0。687。通过上述模型对《伤寒论》文本进行抽取,最终利用Neo4j构建了事理图谱,其包含3518个医疗事件和5294个事件关系。结论 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医古籍的事件识别和事件抽取问题,构建的事理图谱可以将条文中的事件有序关联在一起,有利于把握其中病、证、药、方、转归事件之间的关系,从多个维度思考学习和指导临床。

    事理图谱中医古籍《伤寒论》医疗事件自然语言处理

    口服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网状Meta分析

    谢文莹李文慧张晨辛竞妍...
    2888-29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评价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从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维普(CCD)、万方(CSP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数据库中搜集中成药治疗DPN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使用Cochrane评价手册5。3版本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利用Stata 15和ADDIS 1。16。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有48项RCTs,涵盖了 4200名患者,并研究了 11种中成药。对于提高临床总有效率而言,最为有效的干预措施为甲钴胺联合糖脉康颗粒、联合津力达颗粒、联合脑心通胶囊;在改善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方面,排名前三的干预措施为甲钴胺联合脉络宁口服液、联合木丹颗粒、联合血府逐瘀胶囊;在改善正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方面,表现出最佳效果的干预措施是甲钴胺联合通心络胶囊、联合血塞通软胶囊、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在改善腓总SCV方面,表现出最佳效果的干预措施是甲钴胺联合血府逐瘀胶囊、联合津力达颗粒、联合脉络宁口服液;在改善正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方面,排名前三的干预措施为甲钴胺联合通心络胶囊、联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糖脉康颗粒;在改善腓总MCV方面,排名前三的干预措施为甲钴胺联合血塞通软胶囊、联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通心络胶囊;在改善血糖水平方面,部分研究报道了糖脉康颗粒和通脉降糖胶囊联合甲钴胺在改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方面优于单纯甲钴胺治疗;在安全性方面,甲钴胺联合中成药与单纯甲钴胺治疗相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甲钴胺联合中成药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TCSS评分,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且安全性良好,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中成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网状Meta分析疗效安全性

    电针对2型糖尿病干眼大鼠角膜Caspase-1及其下游IL-1β和IL-18的调控作用

    万咪咪傅张倚天何璐平孙心怡...
    2905-2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干眼是糖尿病的眼部常见并发症。电针治疗糖尿病干眼临床有效,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揭示电针如何调节Caspase-1及其下游IL-1 β和IL-18,改善2型糖尿病干眼大鼠角膜炎症,从而缓解2型糖尿病干眼大鼠眼表体征的潜在机制。方法 实验采用1%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干眼大鼠模型,并设立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假针组、氟米龙组。选取睛明、攒竹、丝竹空、太阳、瞳子髎电针干预大鼠,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检测随机血糖、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钠染色、酚红棉线实验、角膜机械知觉阈值及瞬目次数观察大鼠全身及眼表情况。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角膜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RT-PCR法测定角膜组织中Caspase-1、IL-1 β和IL-18的表达水平。结果 电针可提高2型糖尿病干眼大鼠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角膜敏感性,促进角膜上皮修复,并抑制角膜组织中Caspase-1及其下游IL-1β和IL-18的表达水平。结论 电针对2型糖尿病干眼大鼠眼表的治疗作用,与其抑制角膜中Caspase-1及其下游IL-1 β和IL-18表达的抗炎效应有关。

    干眼2型糖尿病Caspase-1炎症因子

    基于从肝论治的气络调节探讨肠道菌群-胆汁酸轴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王宇宋佳媛王丽张乃文...
    2914-2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Type 2 diabetes mellitus-insulin resistance,T2DM-IR)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肝失疏泄导致的肝气络形气转化失常是T2DM-IR的病机关键,且与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失调关系密切。本文深入探讨了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代谢在中医从肝论治的气络调节中的重要作用,揭示其对促进胰岛素敏感性提升以及能量代谢平衡的积极影响,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参考和借鉴价值。

    肠道菌群失调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胆汁酸代谢气络学说

    中医药调控AQP2防治糖尿病肾病相关进展

    章溥张尚祖朱向东唐立洪...
    2921-2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严重影响DM患者生存周期和生活质量。目前,现有DKD的一线治疗方案并不能有效阻止DKD的发生发展。中医药在治疗DKD中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通路"的优势,在治疗DKD中有着广阔前景。水通道蛋白-2(AQP2)是在肾脏广泛表达的膜通道蛋白,其生理作用与肾蒸腾气化的功能高度相似。研究发现,中药多种有效成分和相关复方可通过抑制AQP2的异常表达,改善DKD患者相关症状。该文就AQP2在DKD中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DKD相关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中医药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水通道蛋白-2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