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陈凯先

双月刊

1674-3849

wst@casipm.ac.cn

010-62616352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思源楼12层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Journal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是在科技部社会发展司、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指导下创办的,集战略性、政策性、指导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先导性科技期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目前国内中医药界最活跃、影响最大、对社会贡献最大的期刊之一。2005年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本刊面向全国中医药管理、科研、生产、流通、教学、临床、 出口等有关部门和人员。其宗旨是弘扬中医药,宣传中医药发展战略,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和知识产权保护,使中药产业成为21世纪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进而造福全人类。   主要刊登内容:国家有关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部署、进展及 相关政策:从药材种子选育、栽培、饮片炮制直至中药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中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方法、标准等:从药材直至成药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与实践;中药系列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与实践;中医药国际市场需求、前景,国际化的战略、政策、措施及范例,中药进入各国的途径、申报程序等;国内外有关部门中药、植物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现状、措施及典型实例;利用信息技术加速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其它有关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等。   主要栏目:中药现代化专论、战略决策与法规、思路与方法、高技术应用、药学前言、中药资源保护、药品分析与鉴定、基础研究 与临床应用、市场评述与展望、知识产权保护、中药材生产与基地建设、产业经济研究等。  本刊作为唯一一本国家级中医药现代化杂志,为科研、教学部门 等医疗单位和产业部门介绍最新成果、促进中医药成果转化、宣传临床经验、展示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中药规范化、规模化。   本刊现己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药学文摘》、《中国药学文献数据库》列为收录源期刊。  本杂志为双月刊,全年6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顺铂致肝损伤小鼠Notch信号通路差异基因筛选及针灸对其调控的研究

    王建明韩乐于冬冬杜雪源...
    367-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筛选顺铂(Cisplatin,DDP)致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Notch信号通路显著性差异基因,探讨针灸改善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KM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阻断剂针刺组、阻断剂艾灸组,每组10只。空白组以10 mg·kg-1剂量腹腔注射0。9%NaCl溶液,其余各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DDP溶液,24 h后模型成功。针刺组、阻断剂针刺组取"大椎"和双侧"肝俞""肾俞""足三里"干预,艾灸组、阻断剂艾灸组取相同腧穴干预,阻断剂组均于治疗前30 min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DAPT。连续干预5天,于第6天取肝脏左外侧叶备检DEGseq、免疫组化以及透射电镜。结果 DEGseq初步筛选出57个与Notch信号通路相关差异基因,7个热点基因Notch1、Hes1、Adam17、Lfng、Numb、Hdac1、Notch2与肝损伤关系密切。免疫组化法对7个热点基因进一步筛选,与空白组比,模型组中Notch1、Hes1、Adam17、Lfng、Numb、Notch2、Hdac1蛋白含量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其余4组中Notch1、Hes1、Adam17、Lfng蛋白含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umb、Hdac1、Notch2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微病理示针灸对损伤的肝细胞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且优于阻断剂组。结论 针刺和艾灸可能通过良性调节与Notch信号通路显著性相关的差异基因Notch1、Hes1、Adam17、Lfng的表达,抑制Notch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并能改善受损的肝细胞微观结构,减轻DDP化疗所致肝损伤,这可能是针灸减轻DDP致肝损伤的机制之一。

    针灸顺铂肝损伤Notch信号通路

    补阳还五汤保护急性脊髓损伤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卜献忠卜保献张冠鹏卜若晨...
    375-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补阳还五汤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保护急性脊髓损伤(ASCI)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草药数据库(TCMID)、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TCMeSH)获取补阳还五汤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化合物靶点,利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带有证据语句的疾病基因搜索引擎(DigSee)网站、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提取的ASCI靶点,绘制Venny图以获得交集靶点,采用Cytoscape 3。7。2获得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凭借STRING网站获取蛋白互作网络图(PPI),利用R语言V4。1。1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最后运用分子对接技术及药理实验进行验证。结果 经初步筛选,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等多种关键中药成分可能是通过调控核受体共激活剂2(NCOA2)、热休克蛋白90ɑ(HSP90AA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TGS2)、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1(PTGS1)、Jun原癌基因(JUN)、蛋白激酶Bɑ(AKT1)、白介素6(IL-6)等核心靶点发挥对ASCI的保护作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EG)富集分析主要涉及到糖尿病并发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同时动物实验证实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也是补阳还五汤保护ASCI的核心通路。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多靶点、多功能、多通路保护ASCI,PTGS1、PTGS2、AKT、Beclin 1、mTOR可能为其中的核心靶点,mTOR通路为其发挥保护作用的核心通路。

    补阳还五汤急速脊髓损伤自噬雷帕霉素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实验验证作用机制

    三七总皂苷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与改善肠道屏障完整性的作用研究

    张自龙熊敏琪崔金刚杜霄烨...
    390-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抑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和改善肠道屏障的效应。方法 以高脂饮食喂养的载脂蛋白基因E敲除(ApoE-/-)小鼠作为AS模型,C57BL/6J小鼠给与普通饮食作为正常组,24只ApoE-/-小鼠给与高脂饮食并按随机数字分为模型组,PNS低剂量给药组和PNS高剂量给药组。PNS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给予50 mg·kg-1·d-1和250 mg·kg-1·d-1 PNS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小鼠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8周后通过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病理改变和脂质沉积情况;通过MCP-1和CD68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根部巨噬细胞的浸润情况;通过HE染色和阿利新蓝染色观察小鼠回肠病理损伤情况;通过Cingulin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回肠紧密连接完整性;采用Real-time qPCR法分析小鼠回肠紧密连接蛋白ZO(Zonula Occludens,ZO)-1、Claudin-1 mRNA表达水平;通过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含量。结果 相较于正常组小鼠,模型组小鼠主动脉根部可见明显的AS斑块和脂质沉积,回肠病理损伤明显,回肠绒毛长度变短,杯状细胞数量减少,回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显著下调,肠道屏障受损,血清炎症因子显著升高,主动脉根部巨噬细胞浸润明显。与模型组相比,PNS给药组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的大小及斑块内坏死核心的面积显著减小(P<0。05),主动脉根部脂质沉积显著减少(P<0。01)。回肠损伤显著减轻,回肠绒毛显著增长(P<0。05),杯状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回肠紧密连接蛋白Cingulin及Claudin-1显著增加(P<0。05),显著减轻肠道屏障损伤,血清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显著降低(P<0。05),主动脉根部巨噬细胞浸润显著减少(P<0。05)。结论 PNS具有改善肠道屏障,减少炎症反应,抑制AS进展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三七总皂苷肠道屏障炎症反应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探讨麻桂柴石方治疗发热的作用机制

    齐聪聪杨瑞涵苏铄涵唐洲...
    400-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探究麻桂柴石方治疗发热的潜在靶点,并通过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其解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数据库结合文献查找麻桂柴石方中每味药的化合物、潜在靶点及发热的相关靶点,并对靶点进行GO注释、KEGG富集分析和分子对接。通过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验证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结果 筛选出麻桂柴石方化合物265个,潜在靶点435个,与发热的交集靶点110个,涉及到的通路为IL-17、TNF、Toll样受体、NF-κB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NOS2、GABRA1、BCL2三个靶点与其相对应的活性成分能结合成稳定构象。临床试验表明,麻桂柴石方治疗外感发热疗效确切。动物实验表明麻桂柴石方能明显降低感染性发热大鼠体温并抑制TLR4、NF-κB p65、COX2、NOS2、GABRA1 mRNA基因表达及TNF-α、IL-1β、IL-6、NOS2、GABRA1血清水平,进一步改善下丘脑组织炎症状态。结论 麻桂柴石方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解热作用,实验证实了麻桂柴石方能抑制TLR4/NF-κB/NOS2信号通路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SD大鼠炎症因子水平,为深入研究经方合方客观化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麻桂柴石方发热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实验验证

    刮痧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疼痛症状的系统评价及GRADE证据质量评价

    高玉洁王佳怡葛浩天徐桂华...
    419-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刮痧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疼痛症状的疗效与安全性,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自建库到2022年8月29日前公开发表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关于刮痧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文章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根据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6。2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文献的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GRADE系统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等级评价。结果 最终纳入10篇RCT,共108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刮痧试验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疼痛VAS评分[MD=-1。11,95%CI(-1。58,-0。64),P<0。000 01]、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MD=4。47,95%CI(3。76,5。17),P<0。000 01]、临床有效率[relative risk(RR)=1。13,95%CI(1。08,1。19),P<0。000 01]和护理满意度[RR=1。21,95%CI(1。09,1。34),P=0。000 5]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本文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为极低。结论 当前证据表明,刮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疼痛症状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并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由于部分结局证据质量较低,有待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提升临床证据。

    刮痧腰椎间盘突出系统评价Meta分析GRADE

    中医个体化研究背景下构建以病机为核心的中医智能化信息平台

    石兆峰赵晨商洪才王肖龙...
    429-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个体化诊疗具有复杂和动态的特点,由于适用性评价方法的缺失,限制了临床数据的分析与证据的产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通过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分析海量诊疗数据,辅助中医个体化研究证据的产出、构建中医智能化信息平台,不断为中医临床研究提供了支持。然而当前智能化信息平台存在诸多瓶颈,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缺少中医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使得中医辨证论治诊疗思维无法有效融入其中。因此本文提出以病机作为中医个体化研究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的理论核心,探索中医智能化平台构建的新模式。

    个体化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中医病机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四诊信息组合规律研究

    李洁韵冯路冯晓林洁琪...
    437-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中医四诊信息组合规律,以期为PCOS中医证候分类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1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上海市中医医院妇科门诊收集PCOS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观察四诊信息的组合规律。结果 共收集3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频次≥10%的51项四诊信息,统计验证KMO值为0。534,Bartlett球形χ2检验为5035。306(P<0。001)适宜进行主成分分析。最大方差法旋转成分矩阵对得出载荷因子,利用因子系数筛选出19个主成分对应的四诊信息,然后对19个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中医理论对聚类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气虚、气滞、火热、阴虚、阳虚、痰湿和血瘀为临床主要病性要素,常见病位要素在肾、肝和脾,可归属于肝郁脾虚证、脾肾两虚兼痰瘀互结证、脾虚湿热证、肾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五种证型。结论 PCOS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具有一定的组合规律,可为其证候分类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多囊卵巢综合征症状组合中医证候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基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途径探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机制及中药预测研究

    张伟健吴钰淇李海文宋书雅...
    44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的作用机制及治疗靶点,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方法 从公共数据库下载IM及NETs相关数据集,通过免疫浸润分析、差异分析及基因相关性分析获得IM与NETs共表达的关键基因集;采用功能富集分析、蛋白互作网络、分子对接技术及实验验证等方法进一步阐述IM及NETs的相关性;最后将获得的关键基因与Coremine Medical平台相互映射,预测中医治疗IM的有效中药和治法。结果 共筛选出6个IM与NETs形成相关的共表达的差异基因,分别为THBD、HDAC9、FGA、AQP9、DECR1和PIK3CD,这些基因与NETs的3个标记性蛋白(NE、PADI4、MPO)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功能主要富集在呼吸爆发与防御反应、纤维蛋白溶解等生物学过程上;中药预测共映射出中医治疗IM的中药112味,按照功效可归为34类,其中清热解毒类中药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活血化瘀药、温里药、补气药等。结论 在IM的病理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存在NETs,靶标基因NE和THBD可能存在相互关联作用,共同通过NETs通路参与IM进展;健脾化瘀解毒法是中医治疗IM的核心治法,其可能通过抑制NETs的形成,从而减缓IM的发展进程。

    肠上皮化生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中药预测健脾化瘀解毒法

    基于中医问诊信息的上海地区肥胖高血压的中医证候分类模型

    侯春蕾芦波桂明泰姚磊...
    453-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肥胖高血压证候识别模型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隐结构模型分析上海地区肥胖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为临床辨证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收集427例上海地区肥胖高血压患者的中医问诊信息,结合频数分析及专家意见,筛选主要症状,采用双重爬山法,以Lantern 5。0软件构建肥胖高血压中医问诊信息隐结构模型,对隐变量进行综合聚类分析,分析肥胖高血压中医证候分布,建立证候分类模型。结果 427例上海地区肥胖高血压患者的中医问诊信息中,出现最多的5种症状为眩晕(79。3%)、口干口渴(61。2%)、心悸怔忡(60。0%)、急躁易怒(56。9%)、头痛(54。0%),30个显变量构建隐结构模型,得到6个隐变量Y0、Y1、Y2、Y3、Y4、Y5。结论 上海地区肥胖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证候虚实夹杂,基于隐结构模型将该病主要证候分为肝阳上亢证、阴阳两虚证、心肾阴虚证,痰浊、血瘀为肥胖高血压重要的病理因素。隐结构模型对肥胖高血压证候分析的结果与该病的中医临床特点基本吻合,可以反映其主要病因病机。

    原发性高血压肥胖隐结构模型中医证候客观化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可视化分析

    赵灵灵张东郭明冬刘文娟...
    462-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及趋势。方法 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5。7。R2软件对文献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634篇中文文献、55篇英文文献纳入研究,其中赵海滨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为发文最多的机构,各机构与科研人员合作程度较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是冠心病尤其是PCI术后或心肌梗死后合并焦虑抑郁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成药、经典复方汤剂、中医非药物疗法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和机制研究。结论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发展方向可能由临床研究转向相关网络药理学和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的研究。

    冠心病焦虑抑郁中医药Cite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