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陈凯先

双月刊

1674-3849

wst@casipm.ac.cn

010-62616352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思源楼12层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Journal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是在科技部社会发展司、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指导下创办的,集战略性、政策性、指导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先导性科技期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目前国内中医药界最活跃、影响最大、对社会贡献最大的期刊之一。2005年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本刊面向全国中医药管理、科研、生产、流通、教学、临床、 出口等有关部门和人员。其宗旨是弘扬中医药,宣传中医药发展战略,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和知识产权保护,使中药产业成为21世纪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进而造福全人类。   主要刊登内容:国家有关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部署、进展及 相关政策:从药材种子选育、栽培、饮片炮制直至中药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中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方法、标准等:从药材直至成药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与实践;中药系列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与实践;中医药国际市场需求、前景,国际化的战略、政策、措施及范例,中药进入各国的途径、申报程序等;国内外有关部门中药、植物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现状、措施及典型实例;利用信息技术加速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其它有关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等。   主要栏目:中药现代化专论、战略决策与法规、思路与方法、高技术应用、药学前言、中药资源保护、药品分析与鉴定、基础研究 与临床应用、市场评述与展望、知识产权保护、中药材生产与基地建设、产业经济研究等。  本刊作为唯一一本国家级中医药现代化杂志,为科研、教学部门 等医疗单位和产业部门介绍最新成果、促进中医药成果转化、宣传临床经验、展示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中药规范化、规模化。   本刊现己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药学文摘》、《中国药学文献数据库》列为收录源期刊。  本杂志为双月刊,全年6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探讨贝母素乙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

    何勤思饶军莫明子韩晓群...
    2289-2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和Label-free DIA定量磷酸化蛋白组揭示贝母素乙抗结肠癌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①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TargetNet和Pharmmapper数据库获取贝母素乙的作用靶点,利用DisGeNET、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结肠癌的作用靶点,然后通过Venny2。1。0在线平台得到贝母素乙和结肠癌的交集靶点。接着运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8。2软件绘制交集靶点的PPI网络图并得到贝母素乙抗结肠癌的主要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和微生信可视化云平台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②采用MOE(Molecular operating environment)软件对贝母素乙与主要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③利用Label-free DIA定量磷酸化蛋白组方法对贝母素乙处理的DT组(DT1-DT3)和对照组(NC1-NC3)的6个样本进行检测和生物学功能分析。结果 ①贝母素乙与结肠癌交集靶点共275个,分子对接显示贝母素乙与AKT1、EGFR、HSP90AA1和SRC的蛋白结构均能稳定对接并存在相互作用:贝母素乙与AKT1蛋白的氨基酸残基主要通过氢键发生相互作用;与EGFR、HSP90AA1和SRC蛋白的氨基酸残基主要通过离子键和氢键产生相互作用。②磷酸化蛋白组学分析显示:相对于NC组,有880个磷酸化修饰位点在DT组中显著上调(包括AKT1的S124、S126位点和EGFR的T648、S643位点),有425个磷酸化修饰位点在DT组中显著下调(包括HSP90AA1的T317位点)。③对比网络药理学和磷酸化蛋白组学分析结果发现:贝母素乙抗结肠癌的主要靶点为 AKT1、EGFR 和 HSP90AA1,其通过调控 AMPK signaling pathway、mTOR signaling pathway 和Choline metabolism in cancer等17条通路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贝母素乙治疗结肠癌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潜在机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方向与参考。

    贝母素乙结肠癌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磷酸化蛋白组学

    浅谈MCI的情志病机及气郁体质致MCI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思路

    秦中朋詹向红
    2305-2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处于正常脑老化和老年痴呆之间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被公认为是延缓认知衰退进展为痴呆甚至逆转为正常脑老化的关键窗口期。益智缓衰、护脑防老和未病养生是中医体质学说的优势领域,其中长期情志不畅的气郁体质与MCI的发生发展和恶化休戚相关,是MCI的好发体质之一。迄今为止尚无公认和高质量证据报道的认知衰退早期特征性成分,近期多项研究表明大脑认知控制核心成分之一的认知灵活性损伤发生在认知衰退的更早期阶段,可能是MCI的早期特异敏感指标。本文初步梳理了 MCI的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气亢逆和肝气虚弱病因病机,并基于认知灵活性视角试提出使用神经心理学量表结合现代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如事件相关电位、功能磁共振成像、眼动和近红外光谱成像等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考察长期情志不畅气郁体质致脑老化加速的研究思路,为MCI的情志病因病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从中医肝藏象和体质学说入手"调体干预"认知功能衰退过速类疾病提供新视角、方法和思路。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认知灵活性气郁体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眼动技术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

    基于静息态比率低频振幅探讨头针联合rTMS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神经影像学机制探讨

    熊丹朱盼谢海花陆琳...
    2314-2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头针联合rTMS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整体认知功能影响,同时运用静息态比率低频振幅(fALFF)探讨头针联合rTMS改善PSCI患者认知功能潜在的静息态神经影像学机制。方法 将PSCI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头针联合rTMS组(联合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头针组选取患侧大脑顶颞前斜线干预,联合组在头针治疗的基础上,选择低频rTMS刺激健侧大脑初级运动皮层(M1),两组均连续干预两周,每天1次,每周6次,每次20 min,总共12次。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总分及分测验的差值,同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对结局指标进行趋势分析。采用fALFF检测患者局部脑区神经自发活动变化,将有统计学差异的fALFF差值与结局指标差值做偏相关分析。结果 研究共纳入47例受试者,其中头针组25例、联合组22例。相对于头针组,联合组干预前后MoCA总分差值组间两两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914>0。05),但联合组在MoCA延迟记忆分维度的评分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5),同时趋势分析结果亦显示联合组对于延迟记忆的改善趋势明显优于头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ID=0。80,t=2。20,P=0。033<0。05)。干预2周后,联合组患者左侧楔前叶、右侧小脑、左侧梭状回、左侧顶上回相对于基线期fALFF值的增加幅度明显弱于头针组(GRF校正,voxel P<0。01,cluster 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干预前后左侧梭状回fALFF差值与MoCA延迟记忆分测验差值呈正相关关系(r=0。719,P<0。05),其余相关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头针联合rTMS干预对PSCI患者延迟记忆具有一定的疗效,其潜在的神经机制可能与左侧梭状回等参与认知加工的局部脑区神经元自发活动有关。

    脑卒中认知障碍头针重复经颅磁刺激比率低频振幅

    "强志"中药的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其改善记忆障碍的实验研究

    王法帅陈学志朱琳王玉洁...
    2321-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归纳并分析《神农本草经》中的"强志"药物,探讨其改善记忆障碍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筛选《神农本草经》中具有"强志"功效的药物,总结其性味归经。通过网络药理学检索合取强志中药共有的作用靶点,推测其可能是发挥"强志"作用的基础。开展动物实验,将80只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木香组、远志组、杜仲组、覆盆子组、芡实组、苍耳子组、淫羊藿组(0。06 g·d-1)、鹿茸组(0。018 g·d-1),每组8只,相应药量灌胃30天。自23天起,除空白组外,各组均腹腔注射东莨菪碱(2mg·kg-1)。第31天开始对各组小鼠进行跳台实验、水迷宫实验,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并取材,LFB染色观察小鼠皮层及海马区神经元损伤情况,并依据网络药理学结果,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COX-2)、单胺氧化酶A(MAOA)、5-羟色胺(5-HT)、5-羟色胺受体2A(5-HT2AR)、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酯酶(AchE)、腺苷受体A2a(A2aR)、腺苷受体A1(A1R)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海马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5-HT转运体(SERT)的表达。结果《神农本草经》中"强志"药物包括木香、远志、杜仲、覆盆子、芡实、苍耳子、淫羊藿、鹿茸八种,其药味以"辛""甘"为主,药性以"温"为主,多数归于肾经,网络药理学分析其共同靶点为COX-2、MAOA、5-HT2AR、AchE、A2aR、A1R。在行为学实验中,各强志药物组小鼠相比于模型组小鼠,跳台潜伏期显著增长、跳下平台次数显著减少、水迷宫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或P<0。01),并且明显更熟悉游泳路线。LFB染色结果表明各强志药物能减少小鼠皮层和海马区神经元损伤。ELISA结果显示相比于模型组,各强志药物组小鼠海马中COX-2、Ach、AchE、MAOA、A1R、A2aR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5-HT和5-HT2AR含量明显增加(P<0。01)。Western blot法检测各强志药物组小鼠海马中NF-κB、SERT含量相比于模型组显著降低。结论 8种"强志"药物均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改善记忆障碍的效果,其发挥强志作用、改善记忆障碍的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COX-2炎症通路、减少5-HT水解及提高5-HT2A受体含量、稳定Ach与AchE含量、降低腺苷A1、A2a受体含量多方面、多途径有关。

    《神农本草经》"强志"中药记忆障碍NF-κB/COX-2炎症通路乙酰胆碱系统5-HT及5-HT2A受体腺苷A1A2a受体

    基于巨噬细胞M2极化探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机制及中药预测研究

    张伟健李俊怡李诗婷周荻书...
    2333-2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M2极化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的影响及治疗靶点,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方法 从公共数据库下载IM及巨噬细胞M2极化相关数据集;采用免疫浸润分析、基因相关性分析、功能富集分析、蛋白互作网络及免疫荧光等方法进一步阐述IM及巨噬细胞M2极化的相关性;最后将获得的枢纽基因与Coremine Medical平台相互映射,预测中医治疗IM的有效中药和治法。结果 免疫浸润及免疫荧光分析显示巨噬细胞M2极化标记物CD68+CD163+(P=0。0394)、CD68+CD206+(P=0。002)在IM组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且M2型巨噬细胞在IM组的的浸润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IM 相关标记基因(CDX1、MUC2、TFF3)与巨噬细胞 M2 极化标志物(CD209、ARG1、MSR1、STAT3、IL32、SELENOP)的表达水平显著正相关(P<0。05);功能富集分析提示IM与巨噬细胞M2极化共表达的差异基因主要与羧酸跨膜转运蛋白活性、有机酸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等分子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最后筛选出IM与巨噬细胞M2极化共表达的枢纽差异基因7个,分别为TRAF1、TNFRSF12 A、BIRC3、TNFRSF11A、CTSV、SLC29A1和CDA;中药预测共映射出中医治疗IM的中药36味,按照功效分类可归为21类,其中清热解毒药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补气药和活血止痛药等。结论 巨噬细胞M2极化可能通过外泌体途径参与IM病理的发生及发展过程,IM与巨噬细胞M2极化共表达的7个枢纽基因(TRAF1、TNFRSF12A、BIRC3、TNFRSF11A、CTSV、SLC29A1和CDA)和IM特异性分子CDX1、MUC2、TFF3可能存在相互关联作用,共同参与IM进展;"健脾化瘀解毒法"是中医治疗IM的核心治法,从巨噬细胞M2极化出发有望成为临床防治IM的新方向和突破口。

    肠上皮化生巨噬细胞M2极化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中药预测健脾化瘀解毒法

    基于ResNet的溃疡性结肠炎肠镜图像分类模型的建立及临床测试

    刘岩生于倩茹张坤徐伟超...
    2346-2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训练一个基于ResNet的溃疡性结肠炎肠镜图像自动识别及分类模型,并测试其准确性,以期协助医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检出率与分类准确率。方法 从河北省中医院结肠镜中心回顾性搜集2018年1月-2023年10月的4000张结肠镜图像,根据Mayo内镜评分标准分成正常组,UC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每组图像各1000张。通过亮度调节、角度旋转等预处理后,将图像数量扩充至20000张,按照7∶2∶1的比例随机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将训练集和验证集输入ResNet模型学习及检验其稳定性,待全部训练结束后,通过测试集记录模型的准确率,制作精准回归曲线,评估模型的分类效果。结果 在测试集中,该模型对于溃疡性结肠炎不同程度的肠镜图像分类准确率为:正常组99。8%、轻度组98。8%、中度组95。6%、重度组97。8%。结论 ResNet识别及分类溃疡性结肠炎图像性能良好,准确率较高,可辅助医师对本病进行识别、分类等任务,有较为可靠的临床应用价值。

    溃疡性结肠炎卷积神经网络分类识别临床应用

    中药白头翁汤联合氨基水杨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更新的荟萃分析

    吴静珠刘志朝胡斌杰徐艺...
    2355-2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类慢性炎症性肠病,病程迁延,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白头翁汤(Bai-tou-weng-tang,BTW)联合氨基水杨酸(Amino salicylic acid,ASA)治疗U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英文相关数据库,利用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估。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加权均数差(Weight mean difference,WMD)和9 5%置信区间(CI)评估不同药物治疗U C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他指标。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用来评价结果的稳定性。结果 共纳入61篇临床研究,涉及5483例UC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BTW联合ASA较ASA相比不仅具有更好的治愈率(RR=1。85,95%CI:1。62-2。10)和总有效率(RR=1。23,95%CI:1。19-1。26),同时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RR=0。61,95%CI:0。42-0。89)和复发率(RR=0。33,95%CI:0。20-0。57)。此外,BTW联合ASA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疾病严重程度、肠镜下黏膜损伤、组织病理学评分和生活质量上具有更好的功效。最后,BTW联合ASA治疗可以调节治疗前后血清中炎症因子和免疫指标水平。结论 BTW联合ASA不仅可以改善UC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且可以提高安全性,可能是治疗UC的一种新方法。

    白头翁汤氨基水杨酸溃疡性结肠炎荟萃分析

    菊花脑WRKY基因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

    蒋莉萍徐宏峰程璐刘义飞...
    2374-2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和分析菊花脑WRKY基因家族成员,为后期研究WRKY转录因子调控菊花脑萜烯类物质生物合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利用HMMER、BLAST、Pfam、NCBI等在线工具对菊花脑基因组中的WRKY基因家族成员进行筛选和鉴定;ExPASy、WOLF PSORT等在线工具进行理化性质分析;ClustalW、IQ-Tree、MEME等软件进行系统进化、保守结构域分析;TBtools软件进行染色体定位、串联复制、基因表达模式及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鉴定出110个CnaWRKYs,其ORF长度为246-2367 bp,编码蛋白的氨基酸数量为81-788 AA,相对分子质量为9463。98-87062。38 Da,理论等电点为4。63-10。15,93个蛋白预测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系统进化分析将CnaWRKYs蛋白分为3个组,其中Ⅱ组又分为5个亚组;蛋白质结构域丰富,同一组CnaWRKYs蛋白结构域高度保守、保守基序相似;109个菊花脑WRKY基因不均一地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另外有1个分布在Scalfold25上;基因表达热图显示,108个CnaWRKYs基因在整体水平上有表达,WRKY基因家族成员在各个组织中的表达丰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系统分析了菊花脑WRKY基因家族成员,为进一步解析CnaWRKYs基因在菊花脑挥发性芳香化合物萜烯类物质生物合成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菊花脑WRKY转录因子次生代谢串联复制表达分析

    基于近红外光谱和化学计量学的蒲黄炭快速判别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唐敏李霄龙李嘉琪钟泳琪...
    2385-2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蒲黄炭炮制程度判别和多成分定量的近红外(Near infrared,NIR)快速分析方法。方法 制备"不及""适中""太过"3种炮制规格的蒲黄炭样品186批,采集不同规格蒲黄炭的NIR光谱,分别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建立蒲黄炭炮制程度的判别分析模型,以准确度(Accuracy,ACC)和错误率(Error rate,ER)对不同类型判别模型的判别效果进行评价。然后采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建立蒲黄炭中原儿茶酸、3-羟基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壬二酸、槲皮素、槲皮素-3-O-(2G-α-L-鼠李糖基)-芸香糖苷、山柰酚、山柰酚-3-O-(2G-α-L-鼠李糖基)-芸香糖苷、异鼠李素、香蒲新苷、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和柚皮素的定量分析模型,计算校正集和验证集相关系数(real、rpre)、校正集误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alibration,RMSEC)、验证集误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和性能偏差比(The ratio of prediction to deviation,RPD)对 PLS 模型预测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与PLS-DA和KNN模型相比,SVM模型对不同炮制程度蒲黄炭判别效果最优,校正集和验证集的ACC分别为90。08%和93。44%,ER分别为9。08%和5。21%。蒲黄炭中12种化学成分的PLS模型rcal和rpre均大于0。9,RPD均大于2。3。结论 本文采用NIR光谱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蒲黄炭炮制程度判别分析和多成分定量分析的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快速、无损、准确,为快速判断蒲黄炭炮制程度和分析化学成分变化,保证蒲黄炭炮制工艺的稳定性和饮片质量的可控性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支撑。

    蒲黄炭近红外光谱化学计量学判别分析定量分析

    中药复方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疗效评价与Meta分析

    刘畅高靖茹陈思圻冯晓玲...
    2399-2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中药复方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临床疗效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VIP)、万方全文数据库,限定时间为1993年1月-2023年5月公开发表的与单纯中药复方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疗效性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根据Cochrane手册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31篇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显示,与激素治疗相比,单纯中药复方治疗可提高临床有效率(OR=3。90,95%CI:3。50-4。34,P<0。00001)、降低Kupperman评分(MD=-3。69,95%CI:-4。79--2。58,P<0。000 01)以及降低黄体生成素(LH)水平(MD=-2。79,95%CI:-4。65--0。92,P=0。003)。亚组分析结果表明,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丹栀逍遥散、二仙汤、六味地黄丸(汤)、知柏地黄汤和滋水清肝饮这6类经方治疗绝经前后诸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激素治疗(OR=3。83,95%CI:3。13-4。68,P=0。002)。结论 中药复方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同时缓解不适症状,降低Kupperman评分,改善LH水平。

    中药复方绝经前后诸证激素治疗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