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岳森

季刊

2095-0365

xuebaoskb@163.com

0311-87936095

050043

河北省石家庄市北二环东路17号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ijiazhuang Railway Institute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以繁荣社科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培养人才,服务教学科研为办刊宗旨,读者对象为高校师生及相关专业社会科学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

    杨胜利冯丹宁刘金盼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要素.基于1990、2000、2005、2010、2015、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利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检验了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否加入人口、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控制变量,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居民健康水平均具有负向影响,在稳健性检验下结论依旧成立.进一步分析作用机制可以发现,人口流动通过流出地老龄化效应、流入地健康透支效应、流出地经济发展滞缓效应影响着居民健康.基于上述结论,从构建跨空间协作的健康保障联动机制、建立健全覆盖流动人口全流动周期的健康跟踪服务体系、深化流动人口全面健康服务工作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更有效地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参考.

    人口外流居民健康非对称流动流出地

    单位行动分析视角下村庄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机制研究——以安徽省G市L村为例

    黄马丽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的绿色转型是破解当下中国乡村面临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乡村作为整个社会的重要支撑,其产业绿色转型尚待更多关注和重视.以安徽省G市L村为研究个案,基于帕森斯的单位行动分析框架,梳理了 L村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以农为主—以工为主—绿色农业"的产业绿色转型之路.研究发现,村庄的生态环境与非正式规范深刻影响着村庄自组织,其在理性动机的指引下,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博弈,完成从经济理性到生态理性的转变,最终达成行动目标.通过对村庄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机制的探究,找出 乡村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路径共性因素,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经验支持.

    村庄产业绿色转型乡村振兴单位行动理性动机

    区域创新发展中的科技招商模式与实践

    白双艳杨悦张烨刘晓玲...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科技招商成为招引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科技招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科技招商必要性与意义的分析,从目标对象、主要措施、实施主体、实施路径和影响因素等5个方面总结了科技招商的主要特征,并将科技招商的典型模式总结为纵向的上下联动、横向的协同创新和跨区域的"科创飞地"等三种模式.以唐山市玉田县科技招商实践为例,从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创新要素协调联动、打通省市创新成果下沉通道等方面,总结了主要做法和实施成效.最后,从完善工作体制和机制、加速科技要素集聚、专业化队伍市场化运营、搭建供需高效对接载体平台、构建数字招商体系、加强科技招商全过程服务等方面提出科技招商的对策建议,为充分发挥科技招商在驱动区域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科技招商区域创新主要特征招商模式

    基于SFIC模型的社会组织协同参与乡村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研究

    程慧秦晓依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乡村教育振兴与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乡村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的作用和优势,对提高教育供给的有效性、精准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分析视角,以SFIC协同治理模型为参照,对河北省"科技萌娃"公益项目的典型案例进行经验总结,探究其作用机理,并结合社会组织协同参与乡村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现实困境,从环境培育、主体建设、关系合作、制度建构、机制保障等方面提出社会组织协同参与乡村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实现路径,对于进一步推进乡村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乃至于推动乡村振兴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协同治理乡村科技创新教育SFIC模型社会组织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唐金武陈子玉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命题,成为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实践的重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不例外.在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服务于人口规模巨大化,服务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服务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服务于走和平发展道路.但新时代以来,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人才队伍缺乏、设施建设不足、活动内容单一等困境.因此,需继续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加强人才的内培外引,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以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服务支撑,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中国式现代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农民

    数字乡村建设中的浙江乡村整体智治: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李玲程建华
    45-5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作为新时代乡村数字治理的新范式和新动向,乡村整体智治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实践导向和目标选择.数字乡村整体智治强调以整体智治模式推动乡村治理方式、治理主体、治理过程的转变.目前,浙江乡村整体智治还存在数字基础薄弱、数字服务供给能力不强、数字化人才缺乏、保障政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从提升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高素质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数字服务供给,构建长效乡村整体智治配套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整体优化升级.

    数字乡村整体智治整体性治理数字治理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导向下推进农村生态幸福的现存问题及路径选择

    程宇航王宏斌王宝华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生态幸福与共同富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农村是生态资源的"富集地",具有丰厚的"生态幸福"基底,但存在着人居环境问题、农民主体地位虚置、农村生态文化式微、生态发展失衡等方面的现实梗阻.针对现实问题,提出以生态共富为导引,夯实农村生态幸福的物质基础;以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筑牢农村生态幸福的环境基底;以赋能农民主体能力为依托,激发农村生态幸福的内生动力;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为抓手,强化农村生态幸福的精神支撑的建议,以便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创造农民美好生活.

    共同富裕农村生态幸福人民至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时代意蕴

    陈浩宇何孟飞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当代中华文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它概括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历程,提升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进步,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是推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南,闪耀着当代精神的璀璨光芒.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研析其生成逻辑与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其时代意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华现代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创造中华现代文明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逻辑科学内涵时代意蕴

    革命精神融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陈叶玲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国家富强奋斗、为人民服务、勇于面对困难、勤奋吃苦,以及作风节俭是革命精神的核心.革命精神融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进取态度、磨练意志毅力、陶冶优良作风产生深远的影响.调查统计和模型分析发现:家庭对革命精神认知度、认同度和践行力度等相互关联且存在较大差别,对青少年人生理想、奋斗目标、生活作风等产生显著的选择性影响.为加强革命精神融入家庭教育,建议家庭教育注重一致性原则,全面贯彻革命精神;采取家校社联动方式参观革命基地,深刻领悟革命故事;借助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拓展革命精神传播渠道;邀请专家讲座咨询,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目标,提高践行力度,增强革命精神对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导向作用.

    家庭教育革命精神影响机理问题成因对策建议

    红色家书研究述评

    刘玥张春梅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红色"足迹带领下和"红色"情怀感召下,红色文化资源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学习红色家书的热潮.学者们也开始深入地对红色家书进行探讨研究.经过沉淀与积累,学术界先进的研究动态主要集中在:红色家书概念的界定、红色家书的教育价值及红色家书的传承三个方面.但是,现有研究仍然存在着不足,体现在重收集,轻研究;研究成果数量不足,研究成果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理性不足,研究角度较为单一.针对这种情况,在今后研究中,应全面理解和深入挖掘红色家书的价值,从多学科多维度开展红色家书传承路径研究.

    红色家书教育价值传承路径红色文化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