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塑料工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塑料工业
塑料工业

陈敏剑

月刊

1005-5770

office@plast.com.cn

028-85570801、85558516

610041

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30号

塑料工业/Journal China Plastics Indu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月刊,本刊为专业技术刊物。刊登塑料工业技术方面的论文与科技成果。主要栏目有:合成工艺与工程、成型加工与设备、材料性能与应用、塑料助剂与配混、物化分析与测试、新技术与产品开发、国外动态、塑料市场等。读者对象为塑料工业科技人员及相关专业高等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物质与塑料催化共热解制芳烃研究进展

    刘瑞杰王志伟陈高峰郭娜...
    1-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芳烃是多用途的化学品,主要来源于石油和煤焦油等.以生物质和塑料为原料制取芳烃,可以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实现生物质和塑料的资源化利用.催化剂能够增强共热解的协同效应,生物质与塑料进行催化共热解可以提高产物品质,改善热解产物分布,提高轻质芳烃的产率和选择性,抑制焦炭的生成.本文综述了生物质与塑料催化共热解制取芳烃的协同热解机理及影响因素,总结了不同种类催化剂的共热解研究进展,以期为生物质与塑料催化共热解定向调控制备芳烃工艺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

    生物质塑料催化共热解芳烃

    废弃塑料的化学回收:方法,现状及前景展望

    徐灿崔安琪梁进欣吴思亮...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塑料产品具有成本低、密度小、耐用性强和性能可调等优点,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但是,由于塑料的降解性能较差和缺乏完备的回收机制,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也随之而来.伴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和材料经济效率的低下,探寻废弃塑料的回收再利用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的物理回收方法存在着适用条件有限和聚合物性能降低等问题,而化学回收在理论上可对塑料进行分子层面的拆解与重组,形成单体或其他高附加值的产物.本文立足于塑料回收的化学方法,对化学回收的行业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梳理,分析了对应的回收机理和制约回收的因素,为开发塑料的化学回收再利用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开发新型的催化工艺和设计高效的反应体系,化学回收或可成为推动循环塑料经济发展的关键.

    化学回收废弃塑料行业现状研究进展

    环氧型碳纤维上浆剂的制备与表征

    薛小强逢明剑刘志坤许珈硕...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成功制备了一种环氧型碳纤维上浆剂.以聚乙二醇6000(PEG6000),聚乙二醇400(PEG400)和环氧树脂E51为原料,成功备出两种具有不同亲水亲油平衡(HLB)值的乳化剂PEG6000-E51-PEG6000 和PEG400-E51,使用红外光谱分析仪及核磁共振波谱仪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然后将两种不同HLB值的乳化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对环氧树脂进行乳化,通过调节乳化剂的含量和乳化机的转速,最终确定出PEG6000-E51-PEG6000 和PEG400-E51 两种乳化剂质量复配比为 7 ∶ 1,乳化剂用量为40%,乳化转速为7 000 r/min 制备出的上浆剂粒径和稳定性最好;对自制上浆剂和使用自制上浆剂上浆后的碳纤维进行热稳定性、毛丝量、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层间剪切强度等一系列测试,证明自制上浆剂的热稳定性良好,成功上浆后的碳纤维比未上浆的碳纤维的集束性明显提高,且单丝的层间剪切强度也提升了25%.

    聚乙二醇环氧树脂乳化剂乳液碳纤维上浆剂

    脂环二胺浅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方诚刘帅刘芸汪海平...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二步法,在冰浴的条件下,以含脂环结构的二胺单体5-氨基-1,3,3-三甲基环己甲胺(IPDA)和4,4′-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PACM)与二酐单体4,4′-(4,4′-异丙基二苯氧基)双(邻苯二甲酸酐)(BPADA),制备六种不同二胺比例的聚酰亚胺(PI)薄膜.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XRD)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热机械分析、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热失重测试和力学性能测试对薄膜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PI薄膜已经完全亚胺化,整体为无定型形态,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紫外透过率,最大透过率均在87%以上,450 nm最高透过率为83.26%,力学性能表现出柔性,玻璃化转变温度(Tg)均在200℃左右,初始分解温度均在388℃以上,在未到初始分解温度之前,几乎不发生质量损失,热稳定性良好.

    聚酰亚胺冰浴法脂环二胺薄膜

    阻燃型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

    朱港港黄毅萍鲍俊杰全晴晴...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苯酐聚酯二元醇(PH-56)、聚己二酸新戊二醇酯(PNA)、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二羟甲基丙酸(DMPA)等为基础原料,三羟甲基氧化磷(THPO)为交联剂,制备一系列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ZWPU).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胶膜的结构,同时测定胶膜的力学性能、阻燃性能等.结果表明,随着THPO添加量逐渐增加,胶膜铅笔硬度降低,极限氧指数和垂直燃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热稳定性增加,耐水性降低;当THPO添加量为 0.77%(占聚氨酯预聚体的质量分数)时,胶膜铅笔硬度为 3H,附着力为 0 级,极限氧指数为 24%,垂直燃烧等级为 V-1,热释放速率降低了13.86%,拉伸强度为49.98 MPa,断裂伸长率为461.41%.

    苯酐聚酯二元醇三羟甲基氧化磷水性聚氨酯阻燃

    阳离子-π动态交联高性能聚芳吲哚醚酮的构筑

    周威远梁倩倩杨莉常冠军...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热稳定性是聚合物重要的物理性能,影响了材料的应用领域.交联被认为是提高Tg和热稳定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 4,4-二氟二苯酮和 4-羟基吲哚为单体,通过亲核取代反应成功制备了线型聚芳吲哚醚酮(PINEK),并通过简易的浸泡碱性水溶液的方式实现了 PINEK的阳离子-π动态交联.与传统的线型聚醚醚酮(PEEK)和PINEK相比,交联型聚芳吲哚醚酮(C-PINEK)表现出较高的Tg(Tg=251℃)和优异的热分解温度(Td=501℃).

    高性能聚合物聚芳吲哚醚酮阳离子-π作用

    腰果酚改性酚醛树脂的合成及其模塑料的性能

    黄世俊罗尧森翟苏宇赖文忠...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源化、环保化与低成本化是传统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在硼酸的辅助下,采用腰果酚对酚醛树脂进行改性,探讨了腰果酚和硼酸的引入及其用量对树脂性能的影响,以改性树脂为基体制备了酚醛模塑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的测试.结果显示:腰果酚的引入和用量会显著影响树脂的性能,高的替代量使树脂软化点和热稳定性下降,在硼酸的辅助下,则能够实现对改性树脂性能的有效调控,并且以该改性树脂制备的模塑料显示出较好的韧性和热稳定性.

    腰果酚硼酸酚醛树脂改性酚醛模塑料

    HDPE/改性蛭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气体阻隔性能研究

    刘会鹏潘凯高源卢晓英...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改性后的蛭石作为填充材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改性蛭石复合材料.研究了改性蛭石的添加量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能、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和氧气阻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纯HDPE,HDPE/改性蛭石复合材料仍能保持较好的拉伸强度,当含量为1%时拉伸强度为24.1 MPa,断裂伸长率先提高后下降,当含量为0.5%时断裂伸长率达到最高为535%;改性蛭石的加入提升了材料的韧性,当改性蛭石含量为 1%时材料缺口冲击强度达到最高为 45.8 kJ/m2;HDPE/改性蛭石复合材料的氧气阻隔性能明显提升,当改性蛭石含量为 1%时材料的氧气阻隔性能达到最优,氧气渗透系数为6.9×10-15 cm3·cm/(cm2·s·Pa).

    高密度聚乙烯膨胀蛭石改性气体阻隔

    电磁感应热压辊表面温度均匀性优化设计

    薛翰王野平李晓明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线圈内置式的电磁感应热压辊为研究主体,基于电磁场理论和温度场理论,设计了一种有利于提高其温度均匀性的结构,通过在辊内壁安装鼠笼式套筒来分散热源并降低对涡流产生位置的影响,通过在辊体安插导热铜条实现辊体综合热导率的提高并降低辊端与辊中心区的温度差,通过非均匝线圈改变热源位置以使得辊中心区温度均匀性的提高.最后使用Maxwell与Ansys Transient Thermal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鼠笼式套筒上几乎无涡流产生,并且辊面中心区的温差≤1.58℃、整体加热区域温差<25℃,与优化前相比,整体温差降低146.22℃,优化效果可观,对实际应用和相关技术研究具一定指导意义.

    电磁感应加热有限元仿真温度优化设计电磁场理论磁热双向耦合

    人工神经元网络模型预测3D打印部件力学性能的研究

    吕志敏江豪
    59-6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熔融沉积成型(FDM)是一种高效的增材制造技术.将响应面模型与人工神经元网络(ANN)模型相结合,研究了FDM工艺的喷嘴温度、层高和层积角度对尼龙12(PA12)丝材制造部件力学性能的影响.当喷嘴温度、层高和层积角度分别在220~260℃、0.2~0.4 mm、0°~90°之间变化时,部件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在 35.69~60.89 MPa和 5.48~19.83 kJ/m2之间.喷嘴温度、层高、层积角度以及层积角度的二阶效应是影响部件拉伸强度的显著因素;喷嘴温度、层积角度以及层积角度的二阶效应是影响缺口冲击强度的显著因素.ANN模型预测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的最优结构分别是3-10-5-1 和3-25-24-1,预测的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均方误差函数(MSE)最低分别为2.54×10-4和2.07×10-4,回归系数均在0.97 以上.与响应面的二次回归模型相比,ANN模型预测的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与实验值的标准偏差分别为 0.46 和 0.32,远低于二次回归模型的2.43 和1.58,更适合于优化非线性的FDM工艺.

    3D打印熔融沉积成型人工神经元网络预测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