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李平

月刊

1000-3894

bjb-iqte@cass.org.cn

010-85195717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Journal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兼容数量经济和技术经济两个学科,主要针对改革开放中的焦点问题及时反映两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新理论、新方法和新经验,探索国内外该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向,反映其运用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水平测算与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

    韩文龙张瑞生赵峰
    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指标体系,利用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了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并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从时间趋势来看,中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正保持快速增长,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等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展水平也呈稳步增长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由于经济基础、产业基础、要素基础等禀赋不同,不同地区之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等作用机制可以促进经济的显著增长.从地区异质性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增长差距.进一步分析中,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效应进行了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政策支持来看,需要不断提高创新要素的供给质量和配置效率,加快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区域增长极,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溢出效应;锻长板、补短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

    中国通货膨胀尾部风险的识别、驱动因素与时变特征

    王欣康谭小芬
    2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货膨胀水平波动加剧是当前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本文基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混合菲利普斯曲线与"在险通货膨胀"的研究范式,识别出中国的通货膨胀尾部风险,然后探讨其驱动因素与时变特征,并且前瞻性地刻画中国的未来通胀路径.研究发现,通胀预期、国内金融状况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中国通货膨胀尾部风险的主要来源.不同因素对通胀尾部风险的驱动作用存在非对称效应,中国的通货膨胀左尾风险主要受通胀预期下降以及国内金融状况收紧的驱动,而通货膨胀右尾风险则主要受通胀预期上升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驱动.事后验证表明,本文构建的中国通胀路径对实际通胀水平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本文的研究为中国维护国内物价稳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通货膨胀尾部风险在险通货膨胀通胀预期金融状况通胀路径

    工业机器人、投入产出关联与消费者福利——基于开放框架的量化分析

    毛海涛杨灿宇张洁
    4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机器人的加速渗透将通过国际投入产出关联深刻影响各国消费者福利.本文构建包含工业机器人与投入产出关联的理论模型,将工业机器人的福利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并估计工业机器人使用程度和投入产出系数等外生参数,量化评估工业机器人的福利效应.研究发现:2014~2020年工业机器人使用程度变化引致大多数国家消费者福利上升,直接效应起主导作用,中国消费者福利上升3.97%.若不考虑中间投入品,各国消费者福利变化幅度与基准情形差别大都超过40%;若不考虑投入产出关联,各国消费者福利变化幅度与基准情形差别大都超过10%.若中国工业机器人使用程度上升10%,则中国消费者福利上升0.54%,世界各国消费者福利平均上升0.006%.若美国工业机器人使用程度上升10%,则中国消费者福利下降0.10%,世界各国消费者福利平均下降0.02%.中国工业机器人使用程度上升1.86%即可抵消美国工业机器人使用程度上升10%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为工业机器人的福利效应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实现了工业机器人福利效应的精确评估,为政策选择提供了微观理论基础.

    工业机器人消费者福利投入产出关联

    数"政"强贸:数字化政府建设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刘文革耿景珠杜明威
    6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推进数字化政府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能够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及社会创造力,从而有效驱动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本文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和中国各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文本大数据测算了城市层面的数字化政府建设指数,并结合中国海关数据库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从"城市-产品"层面实证考察了数字化政府建设对中国城市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政府建设能够有效推动中国城市出 口产品质量升级.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政府建设通过信息成本降低效应、城市创新驱动效应和资源配置优化效应推动中国城市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政府建设因城市行政级别、上级政府效率、产品时间敏感度、出口贸易类型的差异而对城市出口产品质量产生差异化影响.本文研究结论能够有效阐释政府部门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出口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并为利用数字化政府建设支撑"数字强贸"工程提供可靠的政策参考.

    数字化政府出口产品质量政府工作报告机器学习

    如何缓解跨境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来自跨境电商质量认证的经验证据

    马述忠贺歌郭继文
    8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柠檬市场"困境是跨境电商发挥稳外贸作用的重要阻碍,质量认证作为一种有效的声誉机制,有望通过传递质量信号来缓解信息不对称.本文利用全球最大的移动跨境电商平台——Wish的产品认证政策和详细的产品-周度层面数据,通过时间断点设计研究了产品层面的认证机制对跨境电商市场交易的影响.研究发现,跨境电商平台上的质量认证具有显著的声誉效应,产品被认证后,销量平均增加了 10.5%,价格平均提高了3.0%.机制分析显示,上述声誉效应主要是由于认证所带来的质量信号削弱了产品的质量不确定性,从而提升了厂商的定价自信和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拓展分析发现,首先,认证效应不具有完全的对称性,失去认证会使得产品价格下降,但并不会显著影响产品销量;其次,认证可能会提高消费者的质量预期,使得评分下降约0.7个百分点;最后,认证不会对同企业的其他产品产生溢出效应,但会使得同行业非认证产品的销量下降,从而提高了高质量产品的市场集中度.本文启示政府应引导跨境电商平台设立公平合理的质量认证标准,合理使用认证机制以突破"柠檬市场"困境,助力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

    跨境电商信息不对称质量认证声誉效应产品质量不确定性

    政府邻近、公共投资与县域经济发展

    卢盛峰张浩天
    11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政府间垂直管理关系,是优化省以下财政体制的重要前提.本文从市县距离这一区位特征出发,基于中国地级市政府驻地迁移改革,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识别政府邻近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政府邻近具有显著的经济效应,并且从动态趋势上看,这一经济效应是持续的而非短期的.机制检验表明,公共投资的增长是政府邻近优势能够实现的重要途径,不仅信息优势提高了市政府对邻近县域投资的力度,与市政府邻近也激励了县域自身公共投资的动力.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初始距离近、财政分权程度高以及财政压力小的地区影响更为显著,并且这一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增长上.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邻近对资本及劳动力的带动作用是负向的,对县域经济效率的影响也不明显.但是,当地方制度环境改善时,政府邻近对县域经济效率的带动作用会逐步显现.本文研究将有利于深入理解上下级政府间经济互动的地理诱因,对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政府邻近公共投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国统一大市场、地区技术多样化与企业技术复杂度

    卞元超白俊红
    129-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营造多样化的地区技术环境,是激励企业提升技术复杂度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地区技术多样化的视角,考察全国统一商品大市场和要素大市场建设对企业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全国统一商品大市场、劳动力大市场和资本大市场建设均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复杂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够形成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要素供给,这有助于促进地区的技术多样化发展,从而提升企业的技术复杂度.其中,地区相关和不相关技术多样化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影响企业技术复杂度提升过程中均发挥了显著的正向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促进企业技术复杂度提升,而地方政府政策推进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并没有产生显著效果;由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空间关联性,相邻地区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水平也会对本地区企业技术复杂度提升产生正向影响;最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主要提升了非国有企业和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复杂度,而对国有企业和非高技术企业的影响效应是不显著的.研究结论对全面识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积极作用,加快企业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全国统一大市场地区技术多样化技术复杂度知识宽度

    绿色信贷与低碳转型:资本整合还是技术创新?——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刘金科刘霁萱晁颖
    15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绿色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信贷政策,能否通过信贷资源配置推动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转型路径是资本整合还是技术创新?是高质量发展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绿色信贷指引》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企业微观数据考察绿色信贷政策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低碳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政策显著促进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减污降碳效应尚未显现.地方财政压力较小、环境执法力度较强地区与议价能力较弱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上升.该政策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主要是诱发了清洁并购行为,而绿色创新提升并不显著.这意味着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不足,更多依赖于资本整合.本文为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绿色信贷高污染高能耗低碳转型企业并购

    中国产品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研究——基于产品工艺假定的再测算

    刘宇李欣蓓孟渤周梅芳...
    172-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投入产出表的CO2研究得到广泛关注,但中国官方能源数据为产业维度,投入产出表为产品口径,已有研究常混淆产业与产品排放,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基础排放数据核算存在偏差.对此,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创新地提出了基于产品工艺假定将产业排放量转化为产品排放量的方法(产品法),比较和分解了能源消耗法(能耗法)、产业工艺假定法(产业法)与该方法的核算差异,揭示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对于纯产品部门,三种方法核算的CO2排放量相同,没有次要产品的扰动,产业部门的能源数据与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口径一致.对于混合产品部门,核算存在显著差异;能耗法与产业法会低估高排放部门的排放,高估中低排放部门的排放;以主要排放部门为例,非金属矿物制造、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等高排放部门平均被低估5608万吨(2.6%)和10121万吨(4.6%)CO2排放;煤炭采选产品、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品、化学产品等中低排放部门平均被高估2538万吨(14.3%)和3104万吨(17.5%)CO2排放.进一步分析显示,核算差异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中的产品来源和生产关联部门的排放差距.基于此,本文建议在构建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品部门CO2排放清单时,注意数据口径.

    CO2排放核算投入产出模型产品工艺假定产业工艺假定

    "责任共担"原则下区际协同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赵建国刘宁宁
    19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际协同生态补偿是优化生态补偿制度、统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方式,其落地实施的关键在于生态补偿标准的合理界定.由此,基于资源环境要素的无界性和流动性特征,本文探索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原则的区际协同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案.本文参考"自然资源负债"的定义与范畴,建立区域资源环境负担清单,作为生态补偿标准界定的价值基础.随后,本文考虑资源环境不平等交换因素,提出基于贸易隐含资源环境责任共担的区际协同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思路.接下来,本文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技术测算区域间贸易隐含资源环境负担转移量,并选择基于"受益原则"的分配因子分摊各区域资源环境责任,由此界定区际协同的生态补偿标准.最后,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检验了测算思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结果显示,本文的测算方案能够符合理论要求、满足现实需求且契合政策导向,有助于提高跨区域生态补偿标准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完善系统性、整体性的区际协同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标准区际协同贸易隐含资源环境负担转移责任共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