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徐兴祥

双月刊

1007-5674

jlnu2015@163.com

0434-3292015

136000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海丰大街1301号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常设栏目有:纪念专题、专题讨论、政治学研究、经济学研究、哲学研究、文学研究、语言文学学研究、美学研究、东北史研究、图书馆学研究、教育学研究、心理学研究、教材教法研究、争鸣园地等,重视发展师范教育、教育心理研究、教育方面的新成果,不定期开辟《中学校长论坛》、《吉林作家作品研究》专栏。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原则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以其师范性、地方性、科学性、服务性强为特点,为繁荣学术研究、交流科研成果服务,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代嘉道咸时期内务府官员的任官网络

    邱源媛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掌控有清一代经济命脉的重要职位,三织造及部分盐政和榷关监督等,主要由内务府包衣担任.学界以往对清代内务府包衣外任职官的考察大多聚焦于康雍乾时期,主流判断是嘉道以后包衣人与皇帝的关系渐疏,其权势也被削弱.通过系统梳理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的三织造、长芦盐政、两淮盐政、粤海关监督、淮安关监督和热河正副总管等授官情况,以及这些职位的官员人数、身份、任职年限和前后任官等,可以得出与传统认识不同的结论:嘉道咸三朝内务府包衣外任制度的完善和规范,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务府的权力,但在客观上也为其提供了制度化、常态化的权力保障.较之康雍乾三朝,嘉道咸时期的内务府包衣个人或家族的权力虽有所弱化,但包衣人任职时长更短,流动速度更快,任职人数更多,这意味着进入权力圈层的包衣人员数量的增加,由此形成了诸多规模虽不及前朝,但数量更多、关系更为复杂的网络圈层,这是内务府包衣权力的流动、扩张与代际传递的制度化、常态化的具体体现.

    八旗内务府织造盐政榷关

    从《御制增订清文鉴》看清朝祭祀中的儒家文化

    聂卓慧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极其重视儒家文化,在沿袭明朝旧礼和调整清代祭祀的过程中,始终以儒家典制为根本.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其对儒家文化的接受存在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因而官修满文词典所辑祭祀词汇既与中原传统记载有所差异,又显现出满汉文化的互摄交融.迄乾隆朝,清代祭礼日臻成熟,乾隆帝一方面尊崇古礼,直溯儒家礼制源头,另一方面又对其因时调整.这一过程,彰显了乾隆帝深厚的儒学造诣,对维护统绪、巩固政权大有裨益.

    《御制增订清文鉴》清朝祭祀儒家文化

    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八旗满文家谱述论

    张春阳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早期形成的八旗家谱多用满文书写,按其性质和功用的不同,可分为官修和私修两类.官修家谱主要用于旗人的爵职承袭和八旗的户口管理,行政色彩较浓,与明朝卫所官兵的武职选簿类文书是一脉相承的;私修家谱则主要是在中国传统宗族观念影响下,旗人家族为达到尊祖、敬宗、收族等目的而进行的自发性宗族建设行为.八旗家谱对研究清代八旗行政制度、旗人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以及八旗宗族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满文家谱由于形成年代较为久远,所载信息相对更为原始,与其后形成的汉文八旗家谱多有不同,是具有独特价值的历史文献.

    八旗家谱宗族满文文献

    道家生命智慧及其当代价值

    刘伟杰李锐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家思想中蕴藏的生命智慧,从"自然"的哲学角度为世人探索生命的本质、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的过程提供了方向."生命的本质源于道"的思想回答了生命的起源问题.生命的价值在于珍惜身体本身的思想,回答了创造生命价值的根源问题.生命的过程是生死相伴的思想,回答了面对生死的态度问题.道家的生命智慧为人类探索生命的哲学奥义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对人们提高认识自己的水平、保持平和的心境以及树立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生命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道家生命智慧价值

    章太炎齐物哲学对中国文化的破与立

    梅寒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大量传统学者对西方文化的理性、智识等观念极为推崇,而章太炎则以庄子的齐物观念对这些西方思想予以批评.在《辨性下》中章太炎认为文教国民更具智力,但却远离真如本性,陷入对概念系统的执着.这源于章太炎以其齐物哲学体系对进化以及西方现代性思想的批判,也与章太炎反对维新的彻底革命立场相关.按章太炎齐物哲学,传统学术与西方现代思想都属于世间范畴,不悟本真,所以不能定一者为"公理".不过中国文化追求"愚菴(愚钝)"这种"大智慧",离本真更近,因此在文化选择,即"回真向俗"的过程中,应该尊重中华传统文化,而非一味追求西化.

    章太炎反智反公理齐物哲学

    论《周易》的"中行"观念及其思想史意义

    秦晓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行"是《周易》的重要观念,是中正之道的体现.《周易》经文从君臣行事和道德品质两方面对"中行"进行论述,是为政之道的主要原则.《周易》传文对"中行"观念进行阐发,凸显"中行"在道德修养上的突出作用和地位.先秦儒家普遍重视"中行",孔孟更将其与"中道""中庸"等结合起来,成为儒家道德与政治所追求的至德.汉唐至宋明时期,对"中行"观念的诠释呈现出从象数到义理的思想演变."中行"蕴含着对"中"的崇尚,是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的理想境界.依"中"而"行"、全面考虑、不走极端、坚守道义,对化解当今时代发展中的矛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周易》中行诠释意义启示

    论北朝的文学竞争与创作精神

    胡大雷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朝以文学评比引领优秀作品的产生,以"文人相轻"激励文学创作竞争,批评不良风气倡导正当竞争,与南朝文学既竞争又学习、融合.北朝的文学竞争既是推动文学事业发展的动力之一,又是其积极向上的文学创作精神的表现.

    北朝文学竞争文学评比流派融合

    身份置换下的多元书写——论明代散曲中的代笔现象

    刘英波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明代,代笔散曲的题材范围较为宽泛,其中代人赠妓或代妓赠人类曲作最多,此外还有代人抒怀、悼内、劝诫、恭贺、饯行、邀柬、嘲谑等曲作.明代散曲代笔现象的产生和多元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代文士对代笔传统的承继;二是作者的个人兴趣,以及代笔的获利、抒情、交际、娱乐等功用;三是明代重情纵欲思潮影响下的士风;四是散曲较少受到名教渗透的文体特点.这一现象具有其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明代散曲代笔现象

    元、迎、探、惜"四春"与"原应叹息"关系辨析

    杨子彦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迎、探、惜"四春"作为十二钗中的姊妹共同体,关于她们的阐释最为经典的是脂砚斋的"原应叹息".具体来说,元春为"原",在传统文化中和王政、天道相关,贾元春即"假元春",是全书的基调;迎、探、惜"三春"分别对应"应""叹""息",代表故事发展的三个阶段,是小说的一条结构线索:迎、探、惜"三春"故事展开是在贾府,主要人物从四面汇聚于此,是"迎"也是"应";元春省亲后,各种势力、观念相互博弈,是"探"也是"叹";最后贾府衰败,大厦倾覆,人物死散,是"惜"也是"息".元春与迎、探、惜"三春"相合,和其中作为弱势群体的草木之人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了一部末世悲剧交响曲.

    "四春"草木末世《红楼梦》

    论《红楼梦》研究中的"去神话"现象

    杨旸杨朴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话是《红楼梦》展开叙述、结构篇章、塑造人物、象征表达和建构主题的原型,对《红楼梦》的全面理解与研究至关重要.然而,在二百多年的《红楼梦》研究历史中,对于《红楼梦》中的神话视角、神话原型的编码和再编码、神话内容及其带来的神话结构和象征等问题,却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甚至形成了《红楼梦》研究的"去神话"现象.这种"去神话"现象表现为:漠视神话的存在及其意义,违背神话原意进行评论,以"反神话"方式进行解读,以"自叙传"解构神话性内容、批评神话或主张删除神话,以及轻视神话部分的研究等."去神话"的研究既远离了《红楼梦》的文学性,又远离了《红楼梦》的真正主题意义.

    神话原型"去神话"现象"反神话"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