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吴勇军

季刊

1671-9123

smxz@chinajournal.net.cn

0398-2183589

472000

河南省三门峡市崤山路西段42号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为指导,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职业技术教育服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坚持从本院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及时、全面、集中展示本院教学科研成果,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职业技术人才的脱颖而出。读者对象为全国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秦献公、孝公时期军事地理探述

    李兴张蕾赵红芳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献公即位之初秦国边域四至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军事危机.为摆脱对外发展的困境、重振国势,秦国在变法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军事活动,注重攻取或压制河西去往河东、渭水南岸去往豫西的交通战略点,疏通蓝武道构建南向军事路线;同时,通过镇抚边境并力挫关中以北的魏军,秦国后方与都城区域的安全得以保障.受军事形势变化的影响,秦最终定都咸阳,开启以关中为根基谋取天下的战略进程.

    秦献公秦孝公秦国军事地理

    古都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贺海飞范艳秋张凯王会战...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是旅游的内核和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一种重要类型,与旅游业之间具有天然的融合性.古都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众多,但在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融合发展形式单一、融合发展领域不广与融合发展程度不深等现实困境.为破解以上困境,系统分析了各种动力在古都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出开发型融合、体验型融合与功能型融合等实现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融合发展

    三门峡旅游文创产品开发与营销策略研究

    齐天锋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文创产品对于提升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三门峡旅游文创产品开发存在创新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与当地文化结合不充分等问题;在营销方面,渠道单一、脱离市场需求,不利于旅游文创产业良性发展.为此,要着力提升产品创新度,加强与当地文化深度结合,开拓多元营销渠道,加强市场调研,以促进三门峡旅游文创产业健康发展.

    三门峡旅游文创产品创新设计营销策略

    公共政策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探讨——以三门峡市陕州区曲村为例

    杜雨青孟莹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村落是我国乡村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不但可以彰显文化自信,而且可以促进文化振兴.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是从国家层面对传统村落优秀的社会文化和物质空间做出的一项保护性制度安排,具有公共政策属性.在分析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实施、监管与公共政策相通之处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和直接观察法对三门峡市陕州区曲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针对曲村"空心村"现象严重,基础设施匮乏,建筑风貌混乱、乡土特色缺失,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管理,保护意识不足,参与环节缺失等问题,提出其保护规划应遵循公共性、强制性与权威性、生态性与协调性等原则,注重多元参与、坚持曲村特色、实施全面监管等策略方法.

    公共政策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乡村振兴

    三门峡市产教融合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侯玲玲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产教融合政策的指引下,三门峡市积极探索和强力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政策综合效用未显现、联动机制不健全、职教园区资源整合成效不佳、产业和专业匹配度不高、平台建设模式有待创新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增强政府主导作用,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发挥行业组织服务功能,加大职业院校新质生产力人才支持力度,搭建实体化运营平台,营造浓厚社会文化氛围等对策建议,以期推动三门峡市产教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产教融合困境分析对策研究

    论《御选唐宋诗醇》的编撰及其对韩愈诗典范性的重构价值

    戴斌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御选唐宋诗醇》是清中叶乾隆皇帝钦定的一部唐宋诗歌选本,其编撰的目的是巩固王朝的统治,同时也是为了调和当时清朝诗坛的"唐宋诗之争",其宗唐兼宋的编撰原则及其评点体现了乾隆皇帝的诗学观.此书的编撰对清王朝的统治以及清代诗坛的宗尚风向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有助于解决清中期政治及文化上的问题.因此书带有"御选"的特殊性,所以对所选诗人诗歌的经典性塑造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推动了"诗被文掩"的韩愈诗歌典范性的重新建构.

    唐宋诗醇韩愈诗歌典范性重构

    "孟姜女送寒衣"源起初考

    李佩鑫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姜女故事流传了 2000余年,几乎传遍整个中国.近现代流传的不同版本孟姜女故事源起于杞梁妻谢齐君郊吊一事,构成该故事的主要情节和要素,都是伴随纵向上时间的推移和横向上传播地域的扩大而不断衍化融入的.孟姜女送寒衣一节即是后世关于孟姜女故事的再创作,是传统民间习俗送寒衣与孟姜女故事结合的产物.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孟姜女故事中有关孟姜女送寒衣情节的梳理,可以推断,孟姜女送寒衣应起于孟姜女故事"寻夫"系统,至晚于南宋时期在江浙苏杭一带出现,经元明清几代传播创作后,逐渐成为孟姜女故事的主要组成,甚至对孟姜女故事原型地和最初流传地形成回流.

    孟姜女杞梁送寒衣哭夫寻夫

    文学与音乐的通感——论余华中短篇小说的音乐性

    刘丹
    47-5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众所周知,余华是古典音乐的发烧友,他凭借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察觉到了音乐与文字的共鸣,并在随笔提及了音乐对其创作的影响.正是由于余华汲取了充足的音乐养分,使得其小说创作具备了丰富的音乐性.不论是对音乐元素的合理植入、对音乐技巧的化用,抑或是情感体验的深层内化,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丰富了小说的表达手段,增强了小说美感.挖掘叙述中潜藏的音乐性,不仅可以获取阅读趣味性,也为进一步解读余华拓展了路径.

    余华文学音乐性

    "寸步"的成词及演变研究

    陈欣怡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弱力度特征情状副词"寸步"经历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语素"寸"由量词产生出形容词用法."寸步"产生之初为偏正短语表示"极小的步子",后词汇化为名词表示"极短的距离",在语义上具有主观小量和"弱力度"特征,又逐渐语法化为情状副词,在现代汉语中语法化进程依旧继续.句法位置、高频使用和组块心理在其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情状副词"寸步"力度特征词汇化语法化

    清代怀庆府乡村交通事业中的善人群体

    何新会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怀庆府乡村交通系统在清代逐渐完善,乡民在维护原有道路、桥梁的同时,还拓宽道路,将原有木桥升级为石桥,并新修桥梁.其间政府很少出面组织,几无拨款,主要对工程的组织者给予表彰.受政府鼓励或民众呼吁影响,或出于自身信仰,对公益事业热心的善人成为乡间交通事业建设的关键力量.善人群体家族特色明显,部分拥有初级功名.他们临事出面互相合作,并无常设组织.善人群体牵头发起工程建设,负责为交通工程筹资,并组织乡民修路架桥.这些举措改善了怀庆府地区的通行状况,构筑了良好的官民关系,对乡间良好民风形成也起到一定作用.

    清代怀庆府乡村交通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