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少年儿童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少年儿童研究
少年儿童研究

月刊

1002-9915

010-68455875

100089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5号

少年儿童研究 /
查看更多>>《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创刊于1988年,月刊。是由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国家级教育刊物。本刊拥有资深的编委和顾问;主编孙云晓研究员是《夏令营中的较量》的作者,他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还是曾被国务院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杂志社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懂教育、有爱心、勤奋上进,愿意为广大读者和父母热忱服务。  《少年儿童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 亲切真诚的办刊宗旨--"父母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是我们始终倡导的教育理念。  2. 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推出家庭教育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  3. 遵循"实例办刊法"。文章内容源自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既有专家的分析、点评,又有成功父母的现身说法,非常适宜6岁--14岁孩子的父母阅读和参考。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就能得到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  4. 完善的读者服务。我们有深受父母欢迎的家教咨询电话--"孙老师热线"(010-68455875),在这里,有家庭教育的专家为父母们答疑解惑。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主要栏目有:孙老师话题、教子有方、成功计划、好习惯好人生、专家观点、青春期、童心童眼、安全与健康、家教咨询、聊天室、书报阅览室、漫画与故事等。  2002年《少年儿童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并特辟"好习惯、好人生"专栏。将有一大批一流专家、优秀父母、特级教师、成功人士谈良好习惯的培养。并推出孩子应当具备的12个方面的108个好习惯,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培养好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期待和梦想,帮助您培养好孩子,是我们的追求和承诺。  欢迎您走进《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您一定会不虚此行。  《少年儿童研究》每期64页,定价4元,月刊,全年定价48元。全国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469。如果订阅不方便或有其它问题,请与杂志社发行部联系。   发行部电话:(010)68433266 (010)6872250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厂洼街4号 北京8947信箱 邮编:100089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会投资与儿童福利政策转型:国际经验与政策镜鉴

    尹新瑞
    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投资型社会政策由于能够实现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生育、减少贫困代际传递等多重目标,成为欧美国家福利制度转型的重要方向.在长期探索过程中,欧美国家社会投资儿童福利政策逐渐形成以家庭友好型政策、儿童发展账户与完善的托育服务体系为代表的政策体系.我国在建设、完善适度普惠型的儿童福利体系过程中,应借鉴社会投资型儿童福利政策的相关理念,不断强化儿童托育体系,重视儿童及家庭资产建设,建构多元主体协同的儿童福利供给体系.

    福利国家社会投资资产建设儿童福利政策

    学校社会工作在日本中小学实践中的发展路径及启示

    张帆兰佳宁崔冉
    17-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在义务教育发展的百年历程中,逐渐意识到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方式并不能有效应对学校内部的问题与需求.特别是在全球化发展之后,学生的教育需求趋于复杂化与多元化,为此,日本政府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以学校为主导在校内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不仅要配合学校建立服务团队,还要与校外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网络.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学校社会工作创建的成因,解释了其在辅助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功能及其发挥机制,深入探讨了日本学校社会工作对维护儿童权利的实践路径,并从中获得启示.

    日本中小学学校社会工作特殊需求教育政策

    数字化时代的儿童研究:理论溯源、媒介转向与问题展望

    黄珩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儿童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的同时也提出新的挑战.基于儿童研究的历史脉络进行理论溯源与文献梳理,将"媒介—儿童"研究放置在儿童研究的学术版图中进行定位和检视,可以发现媒介转向是新童年社会学研究的一条暗线,由此形成"媒介—儿童"研究的3种话语.在阿尔都塞的问题域分析视角下,媒介在数字化时代的儿童研究中扮演实践场域、行动者和研究方法3种角色:作为实践场域的媒介延伸了儿童的可知视域与实践范围,成为儿童研究的重要田野;作为行动者的媒介以物质性研究取向拓宽了儿童研究的视野,在媒介研究与儿童研究的理论主张之间形成勾连;作为研究方法的媒介则催生许多基于媒介的研究方法,同时灵活嵌入到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使儿童的声音得到更好的倾听.对以上3种角色的勾勒能够帮助研究者跳出媒介中心主义的桎梏,通过媒介研究和儿童研究的理论接合扩展数字化时代儿童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数字化时代儿童研究媒介转向童年社会学数字童年

    人类世中的儿童关怀:可持续性教育与童年研究的发展和启示

    胡南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人类中心主义活动对地球造成破坏而引发的"人类世"挑战,儿童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呼吁建构为"纠缠"的形式,这种形式推动了教育模式和研究范式的发展.本文探讨了这些发展的经验:可持续性教育的价值呈现后人类主义的转变,旨在拓展儿童对其与自然之间纠缠关系的认知,为儿童生活于未来生态正义的世界而做准备;童年研究的方法呈现多物种研究范式的兴起,旨在以儿童与自然之间的纠缠关系作为依据,反思儿童现有身份概念建构上的不足.此外,本文还就这些经验提出推进中国儿童教育和童年研究的启示:可持续性教育可以借鉴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模式以避免后人类主义中权利扁平化的问题,童年研究的多物种范式具有为儿童观的建构提供本地化审视和全球性对话的潜力.这些教育和研究的新发展为全球范围内的儿童提供了在人类世背景下更好的关怀.

    人类世可持续性教育生态正义儿童关怀多物种研究后人类主义

    儿童地理学视域下留守和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路径探析

    杨川冯艳娇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儿童与空间关系的视角,从留守与流动儿童的具身情境出发,探讨留守和流动儿童在空间认知、空间体验及空间实践方面的现实特征,发现留守和流动儿童存在空间认知与空间想象相对受限、空间体验与空间主体性相对缺失及空间情感联结与情感空间相对剥夺三方面困境.对此,在空间认知方面,应当建构主体空间,深化留守和流动儿童的空间认知;在空间体验方面,应当丰富日常生活空间,增强留守和流动儿童的空间体验;在空间实践方面,应当健全政策空间,拉近留守和流动儿童的情感联结.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儿童地理学关爱保护政策

    未成年人APP使用现状和权益保护对策——基于全国5088名未成年人的问卷调查

    郭开元郑红丽杨江澜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5088名6-18岁未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未成年人经常使用的社交类APP主要是微信和QQ,影视类APP主要是爱奇艺、腾讯视频和优酷视频,游戏类APP主要是王者荣耀、英雄联盟和原神,音乐类APP主要是QQ音乐、酷狗音乐和网易云音乐,购物类APP主要是淘宝、拼多多和京东,阅读类APP主要是QQ阅读、微信读书和咪咕阅读,短视频类APP主要是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和微信视频号等;未成年人的APP使用存在性别、年龄和城乡差异,性别、年龄、家庭上网环境、父母上网行为等是未成年人APP使用的重要影响因素.未成年人在使用APP过程中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沉迷、青少年模式不完善等问题,未来需要强化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着重修补嵌入式短视频平台的技术漏洞,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模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加强家庭对未成年人上网的监督和教育引导.

    未成年人APP使用网络沉迷权益保护

    父母干预会改变孤独少年的手游行为吗?——基于818份中小学生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黎藜宋崔友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纸质问卷的方式调查818名具有手机游戏使用行为的中小学生.研究发现,在控制年龄和性别的条件下,孤独感与学生手机游戏使用程度呈正相关;限制型父母干预策略与学生手机游戏使用程度负相关,但未发现积极型父母干预和监控型父母干预策略与儿童手机游戏使用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还发现,积极型父母干预策略会负向调节孤独感与儿童手机游戏使用之间的关系,即对于低孤独感的群体,父母对其手机游戏行为实施积极型干预策略反倒会加重其手机游戏的使用程度.因此,对于儿童的手机游戏行为,父母应该谨慎实施干预策略,要警惕积极型父母干预产生的负面影响.

    手机游戏使用孤独感积极型干预限制型干预监控型干预

    儿童友好社区的概念内涵、实践框架与本土策略

    宋耀萌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对于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和完善基层儿童福利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作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先行者,上海市N镇建立起以政策标准为核心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模式,并确立了与组织保障、空间设施、公共服务、人员机构和儿童参与相匹配的行动机制.脱胎于国际儿童友好城市话语体系的中国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应坚持党建引领、提高思想站位、完善标准体系、打造本地特色、聚焦儿童参与,探索贴合中国社会语境的儿童友好社区发展路径.

    儿童友好儿童友好社区儿童福利体系行动机制本土策略

    游戏化传播:儿童数字绘本的游戏性优势研究

    李凤唐忠会
    80-8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智时代,大数据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促进阅读媒介的多样化,回归儿童游戏本性的数字化阅读已成为新趋势.相较于传统的纸质绘本,儿童数字绘本在内容叙事、平台设计、阅读体验三个维度上具有独特的游戏性优势.首先,儿童数字绘本创作者基于儿童玩乐诉求的多模态叙事,有助于促进儿童沉浸于故事情境.其次,儿童数字绘本基于儿童个性化诉求的平台设计满足了儿童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最后,儿童数字绘本的游戏规则设置可以为儿童提供成就体验和角色代入的情感共鸣体验.实践中应警惕过度数字化阅读对儿童的异化及亲子情感陪伴的缺失等问题.

    儿童数字绘本传播游戏理论游戏性

    追求承认:中职优等生的生存境遇与自我认同建构

    马小婷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构建技能型社会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受社会文化和教育制度等结构性约束,中等职业教育深陷污名化困境,中职生面临教育系统的制度性承认、群体亚文化的建构性承认以及多情境融合的习得性承认的三重缺失.对 3 所中职学校的15 位优等生进行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中职优等生通过追求高学业成就来塑造学霸形象、参与多元化活动来描摹活跃画像、专注于技能获得来构建职业身份,在结构规制和多重制度化困境中积极发挥个体能动性追求社会承认,进而实现自我认同建构.本研究回归宏大叙事背景中的职校优等生个体,以反事实案例剖析职校生的主体建构和生存心态,以期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培养多样化人才提供可行策略.

    职业教育职校生承认理论自我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