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食品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食品科技
食品科技

王海清

月刊

1005-9989

shipinkj@vip.163.com

010-67913893;83557685;67914382-227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广内大街316号京粮大厦

食品科技/Journal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轻工类核心期刊,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来源之一,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目前,在食品行业中已成为发行量和影响力很大的专业性刊物,刊物内容涉及产业动态、食品研究与开发、食品化工、国外信息等,信息量大,内容新颖,时效性和实用性强,主要面向食品、农业、商检、科研、高等院校等领域中从事相关行业的广大读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硒蛋白的提取方法及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方媛张碟蔡杰程水源...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硒是人体内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主要以硒蛋白的形式在人体中参加生理活动,发挥抗氧化与免疫作用.硒对维持人体内细胞正常功能极为重要.硒蛋白水平下降,会导致机体在抗氧化、免疫、毒素拮抗、信号分子通路等方面均受影响.文章系统综述了水提取法、碱提取法、盐提取法、醇提取法、酶提取法和物理提取法等硒蛋白的提取工艺方法,阐释了硒蛋白构成的硒酶的生理作用,并对硒蛋白在食品中应用的现状进行总结.文章将为硒蛋白的提取技术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加大推进硒蛋白在富硒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硒蛋白生理功能提取食品应用

    硒形态检测方法在富硒食品标准中的应用与进展

    李洁祝振洲程水源丛欣...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硒是人体与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硒元素的生理作用不仅与含量及摄入量有关,更与其赋存形态相关,无机形态硒的生物利用率低且安全性差,有机形态硒的安全性高且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因此不同来源及形态的硒营养强化产品与人体健康相关性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从基于形态的硒元素检测分析方法入手,系统分析富硒食品标准中硒形态相关检测方法应用及技术发展需求,并从产业发展角度对包括检测方法前处理等技术需求进行分析,可以为进一步研发快速高效的有机硒形态标准检测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硒形态检测方法食品标准

    微藻生物富硒的研究进展

    曹燕李书艺王飞飞祝振洲...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硒是维持人类及动物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之一,硒缺乏或者过剩都会导致疾病发生.硒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无机形态存在,但安全剂量范围窄、生物利用率低,只有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才具有普遍食用、饲用和保健价值.微藻是一类光合效率高、生长周期短、喜水生环境的低等植物,能够高效富集无机硒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硒,是硒生物循环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而且,微藻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富硒微藻具有"硒+营养"的双重功效并成为功能有机硒产品开发的优质生物质原料.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常见富硒微藻及富硒培养条件、硒代谢途径和有机硒分布进行综述,展望了微藻生物富硒的应用前景,并总结了当前富硒微藻资源开发与利用仍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微藻富硒培养技术及其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微藻生物富硒有机硒

    水稻精米总硒含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邱天赐李洁丛欣程华...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我国是缺硒大国,同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提高稻米中的硒含量能够有效解决居民饮食中缺硒的现状.文章检测了203份水稻栽培品种组成的核心种质精米的总硒含量,并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核心种质精米的总硒含量符合正态分布,最低值为0.04 mg/kg,最高值为0.13 mg/kg,存在较大的变异;在籼粳亚群之间,总硒含量没有显著的差异.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一共筛选到9个调控精米总硒含量的位点,其中位于第4号染色体上的qSe4-1、第5号染色体上的qSe5-2和第6号染色体上的qSe6与前人报道的调控水稻籽粒硒含量的位点有较好的重合,剩余6个位点未见报道.该结果为选育和开发富硒大米奠定了理论基础.

    水稻精米总硒含量核心种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纳米硒的合成研究及其在食品与农业中的应用

    王振宇魏凌峰蔡杰周娇娇...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硒是人体和动物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能参与机体众多的生理代谢过程.其中,纳米硒相较于传统的硒补充剂(如无机硒、有机硒等),有着更高的吸收性与生物活性.纳米硒可以通过化学、物理和生物的途径合成,但容易出现团聚失活现象,因此,在纳米硒制备过程中通常会添加模板物质,提高纳米硒的稳定性,同时起到调控纳米硒的形貌和尺寸、提高纳米硒生物活性的作用.文章系统阐释了纳米硒的合成机制以及模板法增强纳米硒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并深入分析了纳米硒在食品与农业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拓展纳米硒在食品及相关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新思路.

    纳米硒合成机制食品农业

    BP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优化链霉菌产葡萄糖异构酶发酵条件

    魏泉增范江涛张成丽孙军涛...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建立预测模型,拟合链霉菌发酵条件与酶产量的关系,为生产葡萄糖异构酶提供最优发酵条件.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葡萄糖异构酶的发酵条件,采用正交试验考察酵母膏添加量、初始pH值、接种量对酶产量的影响.利用GA在试验水平范围预测全局最优发酵条件.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的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和总体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1、0.9999、1和1,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很好,可用于链霉菌发酵葡萄糖异构酶酶产量的预测.结论:利用GA寻优的结果为50 mL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3 g酵母膏,初始pH值为7,接种量5%的葡萄糖异构酶的酶产量为7.38U/mL,与模型预测值的误差仅为1.76%,比初始发酵条件发酵液5.3 U/mL提高了41.1%,说明BP神经网络模型结合GA是一种可用于优化发酵条件提高葡萄糖异构酶产量的方法.

    葡萄糖异构酶正交试验神经网络遗传算法

    番茄红素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刘琳琳杨杨任丽琨范婧...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番茄红素为异戊二烯结构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保健品、防腐剂、抗氧化剂等方面.但其稳定性差,易受光照、高温、氧气、金属阳离子等条件的影响而发生降解或异构化,在机体消化吸收中也极易受胃肠道环境的影响,这极大地限制了番茄红素的应用.而有效的输送系统可以增强番茄红素的稳定性,扩宽其应用范围.因此,明确番茄红素结构、特性及输送体系刻不容缓.文章从番茄红素结构进行分析,对现有输送体系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了解番茄红素、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为进一步扩大番茄红素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番茄红素稳定性递送系统

    真空充氮包装对鲜切荸荠护色效果的研究

    胡晓华陈振林帅良刘云芬...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荸荠为试材,采用真空充氮包装鲜切荸荠,探究真空充氮包装对鲜切荸荠的护色效果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真空充氮包装能显著抑制鲜切荸荠在贮藏过程中a*值、b*值上升和L*值的下降;酶活性分析发现真空充氮包装能显著抑制鲜切荸荠贮藏过程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力的上升,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与荸荠黄化的相关性不大.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表明,真空充氮包装能有效抑制黄酮合成关键结构基因CwPAL、CwC4H、CwCHS和CwF3H的表达,同时显著抑制黄酮合成相关转录因子CwMYB12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真空充氮包装能够抑制黄酮合成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从而有效控制荸荠黄化.

    鲜切荸荠真空充氮包装黄化基因表达

    不同品种马铃薯的鲜切加工适宜性评价

    赵文婷马越王瑞琪王月...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收集了4个综合性状优良的马铃薯主栽品种(V7、荷兰15号、黄金薯、荷兰7号),基于褐变情况和营养价值,综合评价了不同品种马铃薯鲜切加工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马铃薯的褐变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黄金薯品种最不易发生褐变,Vc含量(53.64 mg/100 g)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可能是其不易褐变的主要原因;荷兰7号的蛋白质含量(2.44%)最高,其氨基酸组成的FAO/WHO贴近度和全鸡蛋蛋白贴近度显著大于其他品种,营养价值最高,且该品种的淀粉、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显著大于其他品种;对不同品种马铃薯所有营养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荷兰7号的营养品质最高,其次为黄金薯品种.鲜切马铃薯对外观品质要求较高,结合褐变情况分析,黄金薯是最适宜进行鲜切加工的品种.研究结果为马铃薯鲜切加工品种的选择提供参考和借鉴.

    马铃薯鲜切加工褐变情况营养品质适宜性评价

    香菇不同干燥技术的研究进展

    胡如响卢星宇王鹏孙东亮...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香菇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菌,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干燥可延长香菇的储存时间,减少质量,降低贮运成本,是香菇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为了探索开发适合缩短香菇干燥时间、提高香菇干燥品质的技术,综述了香菇单一与联合干燥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香菇干燥技术的对比分析,旨在为香菇干燥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香菇干燥技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