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食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食品科学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食品科学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孙勇

半月刊

1002-6630

chnfood@chnfood.cn

010-83155446/47/48/49/50

100050

北京市西城区禄长街头条4号

食品科学/Journal Food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作为中央级专业刊物,面向食品行业科研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全面集中地反映了我国食品科学各专业领域的科研与实践活动,客观地展示了国内外食品行业的学术现状,代表了我国食品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成为国内食品工程技术人员发表最新科研成果的聚集地和国内外食品科技信息的聚焦点,其专业文献的纪录意义体现了食品行业一流科技期刊的标志作用,因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推崇,成为科技引文的著名引擎库和论文统计源期刊,被引用率在业内同类期刊中居前列。并从1982年起成为美国权威的《化学文摘》最早摘登的中国食品科技刊物;1992年被国家科委选定为食品行业的核心期刊;1995年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室选定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近年来先后被《中国期刊网》等权威数据库全文或重点收录。目前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惟一收录的食品行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药食同源赶黄草醇提物对中式香肠脂质氧化和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徐韶棠杨轶浠王艺瑾郭育涛...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超声辅助提取法得到赶黄草醇提物,其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分别为(17.43+1.41)mg/g和(14.78±0.95)mg/g.同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鉴定出该赶黄草提取物中的43种主要化合物.将0.05%、0.1%、0.3%赶黄草提取物和0.02%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1∶1,m/m)分别添加到中式香肠中,研究其对香肠脂质氧化和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中式香肠在不同贮藏时间的酸价、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羰基含量、巯基含量和挥发性盐基氮值的测定,发现0.3%赶黄草提取物组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在第35天明显低于0.02%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对照组,添加赶黄草提取物对中式香肠中蛋白质羰基、巯基含量和挥发性盐基氮值的作用也能达到对照组的效果.虽然,赶黄草提取物组中酸价和过氧化值比对照组略高,其所反映的抗脂质氧化能力仍明显优于空白组.因此,赶黄草提取物可作为替代人工合成抗氧化剂的候选之一应用于中式香肠生产,对延长产品品质和货架期有积极的作用.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赶黄草提取物中式香肠脂质氧化蛋白质氧化

    基于铜藻岩藻聚糖硫酸酯的负载岩藻黄质纳米粒子制备与分析

    刘雪鞠文明徐静沂张绵松...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防止岩藻黄质进入肠道前在胃中分解,以岩藻聚糖硫酸酯和壳聚糖为原料,构建pH值敏感性纳米载体,用于运载岩藻黄质,以实现岩藻黄质在胃肠道环境中的高效递送.本实验从铜藻中提取岩藻黄质、岩藻聚糖硫酸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岩藻黄质纯度,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化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分子质量、理化性质、单糖组成.以岩藻聚糖硫酸酯和壳聚糖为原料,采用聚电解质自组装法按照岩藻聚糖硫酸酯-壳聚糖质量比0.6∶1、0.8∶1、1∶1制备负载岩藻黄质的纳米粒子.测定纳米粒子红外光谱评价岩藻聚糖硫酸酯和壳聚糖的结合状态;测定负载岩藻黄质纳米粒子的理化性质及在模拟胃、肠液中粒径、岩藻聚糖硫酸酯复合率、岩藻黄质负载率的变化,评价其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获得在模拟胃环境中稳定、模拟肠环境中裂解且可实现岩藻黄质高效递送的纳米粒子.结果表明,铜藻岩藻黄质的纯度为13.57%;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分子质量为342 kDa,总糖质量分数为52.45%,蛋白质量分数为7.96%,糖醛酸质量分数为9.25%,硫酸基质量分数为19.26%;由岩藻糖、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和木糖5种单糖组成,其中岩藻糖和半乳糖的含量最高.红外光谱显示,纳米粒子中岩藻聚糖硫酸酯和壳聚糖存在非共价相互作用,结合状态良好.负载岩藻黄质纳米粒子的粒径为360~430 nm,Zeta电位为26~31 mV,多分散指数为0.23~0.27,表明纳米乳液均匀稳定;岩藻聚糖硫酸酯复合率为87%~90%,岩藻黄质的负载率为87%~91%,表明纳米粒子对岩藻黄质的包裹效果较好.体外模拟消化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3种比例的纳米粒子在模拟胃液中粒径、岩藻聚糖硫酸酯复合率、岩藻黄质负载率变化不大,表明纳米粒子在模拟胃环境中稳定性较高;在模拟肠液中,粒径显著增大,岩藻聚糖硫酸酯复合率、岩藻黄质负载率显著降低,表明纳米粒子在模拟肠环境中发生膨胀、解聚.纳米粒子在模拟胃环境中稳定,在模拟肠环境中裂解,实现了岩藻黄质在胃肠道中的高效递送,岩藻聚糖硫酸酯-壳聚糖质量比为1∶1时,效果最佳.

    铜藻岩藻聚糖硫酸酯岩藻黄质纳米粒子

    基于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分析虾青素与跨膜转运蛋白CD36的结合作用

    张俊林陈祉晴郑钦生肖杰...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虾青素与跨膜转运蛋白白细胞分化抗原36(cluster determinant 36,CD36)的结合作用.方法:采用分子对接技术模拟虾青素与CD36的结合作用,结合算法获得相互作用参数,确定结合位点,建立最佳匹配模型.同时,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测定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合和解离常数.结果:虾青素进入CD36内部的疏水腔中,对接结合能为-11.70kcal/mol,且呈剂量依赖性结合,解离平衡常数KD为1.00× 10-6mol/L,表明虾青素与CD36以高亲和力结合,且动力学曲线显示虾青素与CD36的结合模式为慢结合慢解离;虾青素与CD36更多的氨基酸结合形成疏水相互作用,不同于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与CD36的极性氨基酸Asn53形成弱的范德华力,虾青素与天冬酰胺Asn53形成氢键作用,可能是虾青素以高亲和力结合CD36的部分原因,同时推断虾青素末端环上的酮基或羟基与酮基形成的α-羟基酮对于形成氢键起一定作用.结论:虾青素与CD36发生自发的相互作用且以高亲和力结合,结合模式为慢结合慢解离,从而实现有效的跨膜转运.

    虾青素白细胞分化抗原36分子对接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香茅醛对指状青霉孢子麦角固醇合成的影响

    陶能国蒙奎贤于浩淼欧阳秋丽...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了香茅醛对指状青霉抑霉唑敏感(Pds01)和抗性(Pdw03)菌株孢子萌发过程中麦角固醇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含量香茅醛能显著抑制Pds01和Pdw03孢子萌发,半抑制浓度分别为0.8 μL/mL和3.2pL/mL.经半抑制浓度香茅醛处理不同时间后,Pds01和Pdw03孢子麦角固醇含量显著降低,羊毛固醇含量显著升高;麦角固醇合成关键基因表达受到显著影响,Pds01的ERG9基因上调表达峰值早于Pdw03,两者ERG3基因的表达量皆显著下调.本研究表明香茅醛通过抑制ERG3的表达降低Pds01和Pdw03孢子麦角固醇合成,进而影响孢子萌发,可为柑橘采后病害绿色防腐保鲜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指状青霉香茅醛孢子萌发ERG3基因麦角固醇

    枸杞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寡糖代谢的蛋白组学分析

    高鹏燕李佩佩刘军马琴...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枸杞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寡糖合成的代谢途径,利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对不同发育时期(S1-幼果期、S2-青果期、S3-黄变初期、S4-黄变后期和S5-盛果期)枸杞果实中差异蛋白的表达变化进行研究.统计结果表明,筛选了1 799个差异表达蛋白,通过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筛选出133个与寡糖代谢相关的蛋白:枸杞果实在S1~S3时期以光合作用为主实现寡糖合成,其合成代谢变化主要与蔗糖合酶、蔗糖磷酸合酶和己糖基转移酶基因蛋白的表达有关;在S4~S5时期通过淀粉和多糖代谢、纤维素以及半纤维素分解实现寡糖积累,其中与寡糖合成代谢变化相关的酶有棉子糖合酶、β-呋喃果糖苷酶和葡聚糖内切酶等.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验证表明,10个寡糖合成代谢相关酶基因水平表达与蛋白组学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枸杞生长发育过中寡糖的合成代谢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枸杞寡糖代谢蛋白质组学

    鸭梨DHN3基因鉴定及在果心褐变中的表达分析

    寇晓敏李庆秀李玲张陈云...
    12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脱水素(dehydrin,DHN)蛋白与晚采鸭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果心褐变之间的关系,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鸭梨PbDHN3基因进行鉴定和特性分析,并分析急速降温和缓慢降温条件下晚采鸭梨果心褐变发生过程中PbDHN3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PbDHN3开放阅读框564 bp,编码187个氨基酸,且具有DHN的Dehydrin superfamily保守结构域,含有2个Y片段、1个S片段、3个K片段,属于Y2SK3型DHN.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bDHN3分子质量19.77kDa,等电点7.98,为亲水性稳定蛋白;二级结构包含α-螺旋、无规卷曲、延伸链和β-转角,且定位于细胞核,不含信号肽与跨膜结构,为非分泌蛋白.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PbDHN3与苹果等5种植物的DHN相似性达到89.74%以上,系统发育分析显示PbDHN3和P.ussuriensis×P.communis的DHN亲缘关系最近.启动子分析结果表明PbDHN3含有基本启动子元件和其他顺式作用元件,与陆地棉GhDHN1及小麦TaDHN2启动子区预测结果一致,都包含激素响应元件、光响应元件等.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结果表明,急速降温条件下鸭梨果心部位DHN3基因在褐变过程中呈显著上调表达,与果心褐变紧密相关,为进一步探究该基因的功能,明确鸭梨果心褐变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鸭梨褐变脱水素基因鉴定生物信息学分析

    真菌发酵对马尾藻可溶性膳食纤维结构、功能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蔡泓滢李瑞汪卓陈建平...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半叶马尾藻为原料,分别用黑曲霉和米曲霉发酵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对比两种菌种发酵对马尾藻SDF得率、结构改善、功能特性、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菌种发酵提取的SDF具有不同的优势,与未经处理的SDF相比,米曲霉发酵SDF得率提高2.625倍,制得的SDF色泽明亮,结构疏松,具有更高的纯度和更低的分子质量(6.3 kDa),提高了其持水能力和胆酸钠吸附能力;而黑曲霉发酵SDF得率提高2.375倍,得到的SDF具有多孔结构,分子质量为39.4 kDa,其持水能力、胆固醇和胆酸钠吸附能力显著上升.体外抗氧化实验发现,发酵处理提高了SDF对羟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了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和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研究结果可为真菌发酵制备SDF及其在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可溶性膳食纤维发酵法米曲霉黑曲霉马尾藻

    苦荞酸面团外源乳酸菌发酵特性及其冷冻面团面包品质变化

    周小理段梦杰崔琳琳欧阳博雅...
    1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Lf)和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Wc)作为酸面团外源发酵菌株,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手段,探讨了外源乳酸菌发酵苦荞酸面团中菌株生长、有机酸和糖等主要代谢产物及蛋白分布情况,最终将其应用于冷冻面团面包的制作.结果表明,在发酵苦荞酸面团中,外源乳酸菌菌株均在4~12 h达到对数生长期,其中复配菌株生长情况较单菌更好,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尤其是Lf+Wc复配菌株,菌落数在发酵12 h达到9.18(lg(CFU/g))(酸面团质量计),且有大量果糖(11.82mmol/kg)和胞外多糖(3.132g/kg)生成,相比其他组而言,具有产酸速率适中、蛋白酶活力较低、蛋白降解速率较慢等特点.同时,将Lf+Wc组应用于冷冻面团面包,在冻藏13周后所制备的面包烘焙品质下降幅度较小,其烘焙损失率仅下降了5.3%,此外,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香气成分分析发现,Lf+Wc组冷冻面团面包经冻藏13周后挥发性化合物增加了8种.综上可知,Lf和Wc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尤其是代谢过程中生成的胞外多糖等代谢产物对延缓冻藏及冷冻面团面包品质的损伤控制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为杂粮酸面团作为天然抗冻改良剂应用于冷冻面团的规模化制备技术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乳酸菌发酵苦荞酸面团冷冻面团面包风味

    鸭肝蛋白酶解产物中抗炎肽的分离鉴定及活性分析

    张来弟孙杨赢周昌瑜潘道东...
    150-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等电点沉淀法提取鸭肝中的蛋白质,经碱性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同步水解,得到鸭肝蛋白多肽组分.水解物经凝胶渗透色谱测定分子质量分布后,采用凝胶过滤色谱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结合的方法对潜在抗炎活性的肽逐步分离纯化.并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共鉴定筛选出10种分子质量低于1 300 Da的新肽.合成多肽在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验证其抗炎活性.其中,LVYPFPGPI和VIESPPEI剂量依赖性抑制炎症细胞中NO的释放,质量浓度为100μg/mL时,抑制率分别为48.24%、56.32%.而VIESPPEI在质量浓度为100 μg/mL时,对TNF-α释放的抑制率达42.48%.抑制IL-6释放能力最强的是IDVSPDSPDHY,在质量浓度为25 μg/mL时,抑制率达到27.04%.研究结果为鸭副产物高值化综合利用和炎症的安全治疗提供新思路.

    鸭肝蛋白酶解抗炎肽RAW264.7巨噬细胞

    植物乳杆菌漆酶的酶学性质及其对生物胺的降解作用

    曹玉莹王爽刘怡宁高熳熳...
    157-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乳酸菌来源的漆酶酶学性质及其在生物胺降解中的应用潜力,以来源于植物乳杆菌的漆酶编码基因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异源表达及酶学性质的研究,测定其最适温度和pH值、金属离子及螯合剂对漆酶活性的影响、重组漆酶对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的耐受性以及重组酶对生物胺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重组漆酶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值为4.0;低浓度的Mg2+、Zn2+和Ca2+对重组漆酶活力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Zn2+和Ca2+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反之,高浓度的Mn2+、Fe2+和乙二胺四乙酸能够抑制重组漆酶活力至原本的15%甚至更低;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为底物时重组酶的米氏常数为2.49 mmol/L,最大反应速率为0.22 mmol/(L·min);重组漆酶对低体积分数乙醇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在含有20%乙醇的体系中保存1 h后相对酶活力仍可达75%以上.生物胺降解实验表明,重组漆酶对酪胺和色胺的降解率达到了100%,对亚精胺、苯乙胺和组胺的降解率分别为49.60%、25.27%和21.80%.由此可见,本实验构建的来源于植物乳杆菌的重组漆酶针对低酒精度发酵饮品及发酵食品的生物胺降解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生物胺漆酶异源表达酶学性质植物乳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