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食品研究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食品研究与开发
食品研究与开发

赵丽

半月刊

1005-6521

tjfood@vip.163.com

022-59525671

301609

天津市静海经济开发区(天宇园)科技大道9号

食品研究与开发/Journal F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食品研究与开发》是由天津市食品研究所和天津市食品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食品专业科技期刊,于1980年创刊,现为月刊。采用国际流行开本大16开,共12个印张(192页)。其专业突出,内容丰富,印刷精美,是一本既有基础理论研究,又包括实用技术的刊物。本刊已被“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知名媒体收录,并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列入“中文核心期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检测分析、生物工程、营养保健、贮藏保鲜、质量安全、专题论述和食品机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次级相互作用检测猪肉中16种氨基糖苷类兽药残留

    梁飞燕刘华文吕敏辛丽娜...
    160-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建立一种基于以分配作用为主导,偶极相互作用、氢键作用、吸附作用、离子相互作用的多次级相互作用进行保留和分离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法,以测定猪肉中 16 种氨基糖苷类兽药残留量.样品采用磷酸盐缓冲液[pH4.0,含 2%三氯乙酸、0.04 m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disodium salt,EDTA-2Na)、0.05 moL/L戊烷磺酸钠、0.05 moL/L己烷磺酸钠]提取,经HLB固相萃取柱(6 mL/200 mg)净化,通过Agilent Hilic plus(2.1 mm×100 mm,3.5µm)色谱柱的亲水相互作用进行保留和分离,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检测.在浓度 50~1 500 ng/mL线性良好,相关系数≥0.993,方法检出限为 3.8~19.7µg/kg,方法定量限为 12.5~65.8µg/kg,在 50、250、500µg/kg加标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 79.6%~115.3%,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 0.8%~14.6%.该方法可以同时检测猪肉中 16 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前处理简便,方法稳定性好、准确性、灵敏度高,可以满足猪肉中氨基糖苷类残留检测的监管需要.

    兽药残留氨基糖苷类兽药多次级相互作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猪肉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

    文永潘成康何开萍陈明学...
    171-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一种适用于检测大量样品且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方法,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Accucore aQ液相色谱柱(150 mm×2.1 mm,2.6µm),以甲醇和 0.1%(体积比)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液相梯度洗脱,流速为 0.3 mL/min;在电喷雾电离的正离子模式下,采用选择反应监测扫描模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标准曲线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0.999 6,检出限为0.114µg/L,定量限为 0.380µg/L,通过加标验证,回收率为 103.06%~106.34%,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 1.19%~2.05%.对市场购买的 5 种品牌白酒进行 6 次重复检测,相对标准偏差(RSD)为 1.84%~3.49%.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白酒氨基甲酸乙酯含量测定方法

    一株高产琼胶酶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王珊张子岩沈镜莹王灵昭...
    17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从紫菜中筛选高产琼胶酶的菌株,并对其形态和 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出最佳产酶条件,并探明其对紫菜细胞壁的降解效果.生长曲线结果显示,接种 8h为对数期,OD600 可达 0.776.菌株产琼胶酶的最佳条件为培养温度 28℃、初始pH7.5、培养时间 24 h、接种量 1%,该条件下,琼胶酶活力最高可达 67.933 U/mL.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菌株呈乳白色,圆形或椭圆形,质地黏稠湿润.菌株降解紫菜效果的生物显微镜观察结果以及降解紫菜后还原糖及总糖含量结果显示,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产琼胶酶菌株能使琼胶降解为琼胶寡糖.综上,从连云港紫菜养殖区分离筛选得到的海洋细菌Wang-1,经鉴定为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Wang-1,该产琼胶酶菌株具有较高的活性.

    紫菜琼胶酶生长曲线酶活力细胞壁琼胶寡糖

    过表达丙酮酸脱氢酶对高产柠檬酸菌株的影响

    张香香郭瑞戴文静张鸿飞...
    186-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丙酮酸脱氢酶对黑曲霉柠檬酸产量的影响,该文构建含有不同启动子的丙酮酸脱氢酶过表达质粒p14(pGAS)、p16(pGAP)并获得产酸性能好且遗传稳定的过表达菌株p14-45 和p16-5.30 L发酵罐发酵结果表明,突变菌株p14-45 和p16-5 在发酵结束后相对于出发菌株CGMCC 10142 的产酸量分别提高 5.17%、4.01%.

    黑曲霉柠檬酸丙酮酸脱氢酶发酵罐启动子

    酱香型白酒一轮次堆积过程微生物多样性及风味分析

    谢丹吴成赵雯宇黄河鸥...
    194-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酱香型白酒一轮次堆积发酵酒醅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多样性进行解析,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气相色谱法对酒醅中风味物质进行测定,构建优势微生物群落与风味物质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制酒一轮次堆积发酵过程中优势细菌属包括芽孢杆菌属(15.65%)、未分类的芽孢杆菌(26.88%)、未分类的高温放线菌(25.94%)、醋酸杆菌属(28.80%);优势真菌属包括嗜热真菌属(60.58%)、曲霉属(15.50%)、毕赤酵母属(64.48%)、哈萨克斯坦酵母属(15.20%)、伊萨酵母属(11.76%);优势菌属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堆积发酵过程的细菌间有 33 个正相关关系,真菌间有 44 个正相关关系,大部分微生物菌属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调节机制.从堆积发酵酒醅中共定性定量检测 31 种风味物质,乙酸含量随堆积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含量最高为 607.18 mg/L,酯类物质中含量较高的为亚油酸乙酯(27.36 mg/L)和乳酸乙酯(16.70 mg/L);醇类物质中 1,2-丙二醇含量最高为 137.51 mg/L.优势微生物菌属与风味物质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毕赤酵母属与乳酸乙酯、油酸乙酯呈正相关关系,醋酸杆菌属与异戊酸、1-2 丙二醇呈负相关关系,葡萄球菌属、哈萨克斯坦酵母属与油酸乙酯、己酸丁酯、乳酸乙酯呈负相关,与乙酸呈正相关.

    酱香型白酒一轮次堆积发酵微生物多样性风味物质

    产酸乳酸菌筛选、鉴定及其后生元抗氧化活性比较

    刘辉刘悦章检明
    202-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 60 株菌中筛选具有高产酸能力的乳酸菌,通过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和 16S rDNA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对筛选菌株的代谢产物进行非靶代谢组学分析,对活菌体及后生元进行抗氧化评价.结果表明,筛选出 4 株具有高产酸能力的乳酸菌,分别命名为植物乳植杆菌JLSC2-6、植物乳植杆菌CXG-9、植物乳植杆菌SXSCCH-1 和植物乳植杆菌HNLJJ-2,均具有良好的耐酸、耐胆盐能力及亚硝酸盐降解能力.代谢组学分析发现,植物乳植杆菌SXSCCH-1的代谢产物与其它菌株具有差异性,这些差异化合物主要是羧酸及其衍生物、脂肪酰基类化合物和甘油磷脂类化合物.抗氧化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及同一菌株各部分的抗氧化能力差异较大,菌株JLSC2-6 无论是活菌体还是后生元均具有较好的铁离子还原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菌株SXSCCH-1 死菌片段具有较强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抑制亚油酸过氧化能力,菌株HNLJJ-2 的活菌体具有较好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乳酸菌筛选鉴定后生元抗氧化活性

    苹果缺陷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谢建超石旺辉贾天泽彭何欢...
    210-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陷果实的检测与剔除是苹果产业减损增效的重要手段,也是苹果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传统的人工检测效率低、主观性强,因此研究开发一种快速、准确、无损的苹果缺陷检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苹果的常见缺陷,对其定义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围绕光、声、电磁三大方向总结苹果缺陷无损检测技术,综合分析各种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比其优缺点,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苹果缺陷无损检测研究提供参考.

    苹果缺陷无损检测成像光谱

    益生菌微胶囊技术的优缺点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田缘闫更轩段文靖邓星星...
    217-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们对功能食品的需求不断提升,益生菌产品的销售额在世界范围内有了巨大的增长.微胶囊技术可以为益生菌提供物理屏障,有效减少益生菌损伤、提高存活率,使其到达特定位置释放并发挥作用,使其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应用.该文综述了益生菌微胶囊目前的研究进展,对几种常见的益生菌微胶囊技术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介绍了益生菌微胶囊技术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情况,并基于此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益生菌微胶囊技术功能食品包封壁材

    撰稿要求及注意事项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