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

高晓铃

月刊

1671-4407

econtp@163.net

0871-4138386 4138387

650034

昆明市环城西路609号云南新闻出版大楼4楼

生态经济/Journal Ecological Econom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生态经济》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全球第一份生态经济杂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生态经济》杂志以“深入读者、深入产业”为基本编辑思想,力图以全球视野,全面关注和报道最新生态资讯,关注全球生态经济领域的热点事件,唤起全民的生态意识,传播生态经济知识,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瞩目,成为领导决策的参谋、企业家的助手和读者的益友。由于依托新华社、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中国“自然之友”等专业咨询机构,发挥出版社全国新华书店发行网络和书刊互动的资源优势,《生态经济》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影响力正日益上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公约"难产

    刘正刚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为应对塑料危机,近年来,各国在联合国框架下举行了多次政府间谈判,但由于塑料生产国和石油出口国的阻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资金支持上的分歧以及公约执行和监督机制的争议等问题,谈判进展缓慢。塑料污染不仅破坏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影响渔业和农业发展,还威胁人类健康,妨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甚至还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为应对全球塑料污染危机,世界各国应从政策、技术创新和公众意识等多个层面着手,推进塑料污染治理进程,具体措施包括推进污染治理政策与立法、加速科技创新、加强公众意识与社会参与、强化塑料废弃物管理、推动国际合作、鼓励绿色经济转型等。

    塑料污染环境危机INC会议国际分歧国际合作

    人与野生动物该如何和谐相处?

    胥洁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野生动物伤人事件频繁发生,典型案例包括云南省亚洲象群袭击村民并毁坏农作物,江苏、安徽、江西等南方省份的野猪伤人事件,黑龙江东北虎伤人事件,以及四川峨眉山和贵州黔灵山野猴攻击游客等。这些伤人事件的频发,既反映了生态保护政策的成效,也暴露了管理滞后的问题。种群恢复、栖息地破碎化、食物匮乏、人类活动扩展、动物行为适应性增强等因素,是导致当前我国人与野生动物频繁冲突的主要原因。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未来我国要从种群管理、栖息地保护、防护设施建设、公众教育、政策完善、科技投入以及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入手,推动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生。

    野生动物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生态共同体

    我国出台首部能源法助推能源绿色转型

    丰义李明峰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及我国能源安全供应与转型压力的加大,经过多次草拟、发布草案及向社会征求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经过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24年11月8日表决通过,并将于2025年1月1日施行。《能源法》从立法意图上凸显绿色发展理念,在供给侧突出绿色生产,在需求侧突出绿色用能,在治理上突出绿色转型,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立市场和政府调控结合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绿证等绿色能源消费工具及制度、明确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地位是其主要亮点。《能源法》的出台及实施对我国能源绿色和安全转型具有重大意义,为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法律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能源绿色转型可再生能源新能源能源安全供应

    美丽中国建设的制度体系研究

    董战峰周佳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度体系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基本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但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论文分析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制度基础和面临的关键挑战,明确了促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制度体系思路,提出了健全生态环境空间管控、责任体系、市场体系等十大重点任务,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环境治理现代化重点任务

    基于"时间—空间—关系"三个维度的美丽城市建设研究

    包存宽申沐曦李红丽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文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城市的时代内涵,即美丽城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兼具客观性与主观性,呈现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等时代特征的,并从景观生态学及"存在的三元辩证",构建了"时间—空间—关系"的三维分析框架,阐述了美丽城市建设的"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以及"全社会行动"四大关键任务,最后提出了美丽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美丽中国美丽城市城市治理城市更新

    长三角城市群美丽中国建设绩效评估

    王奇姜明栋黄玉洁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减污降碳协同视角构建美丽中国建设绩效评估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定量分析长三角城市群2011-2021年美丽中国建设绩效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构建Dagum基尼系数分解模型探究其空间差异来源。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美丽中国建设绩效在研究期内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绩效值的分布趋于向高水平区间集中。(2)长三角城市群的美丽中国建设绩效的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南京、杭州、合肥、上海等城市群中心城市美丽中国建设绩效在研究期内的提升幅度最大,而马鞍山、铜陵等传统资源型城市在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时面临较大压力。(3)省际差异是造成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美丽中国建设绩效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且其贡献率在研究期内由46。98%上升至72。23%,其中,苏-皖组间差异是省际差异的主要来源。据此提出推进长三角城市群构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的对策建议。

    长三角城市群美丽中国建设绩效评估基尼系数

    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的健康乡村:内涵特征、重点领域及推进策略

    于法稳孙韩小雪吴青林梁帅...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而健康乡村作为美丽乡村的升级版,不仅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而且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论文在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健康乡村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剖析了健康乡村的内涵特征;基于大健康理念,从乡村医疗卫生设施完善与保障水平提升、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与健康水平的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服务价值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与宜居水平的提升、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基层组织体系的强化与管理水平的提升等方面确定六个重点领域;围绕着这些重点领域,从全面树立大健康理念、科学制定健康乡村规划、聚焦健康乡村重点领域、加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建立完善机制制度体系五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健康乡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推进策略

    美丽园区建设的路径研究

    陈吕军严坤田金平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工业园区历经四十多年发展历程,已经成为建设实体经济、引领区域发展的先行者,目前已聚集全国80%的工业企业,推动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园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论文回顾了中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面向新发展阶段存在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提出了工业园区在新时代需承担的高质量发展使命任务。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园区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从六个方面解析并详细阐述了中国工业园区打造美丽园区、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内涵。进一步地,根据国家对美丽中国建设提出的目标和计划,结合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实践经验,从八个维度提出工业园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行动,支撑工业园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行动。

    美丽中国工业园区美丽园区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河口海岸的"颜值"评价:环境亲民指标研究

    张懿璇张宇轩陈唯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美丽中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如何突出人民至上、让工作成效体现在人民群众直观感受上,将人民群众直观感受纳入相关考核与评价指标,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新任务和新挑战。论文从设计制定水环境的"亲民指标"入手,以亲水空间具备的感性工学特征为基础,采用感性工学方法设计亲民指标,能够直观地体现水环境的用户满意度,有助于确定水环境治理和亲水空间的社会资源价值,进一步丰富和改善水环境的社会功能。同时,感性工学方法也能够应用在环保设施公众开放等公众参与并获取情感体验的设施和项目中,有助于全面把握公众体验、提高公众满意度,形成公众与生态环境部门积极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

    感性工学亲水空间Kano模型亲民指标河口海岸美丽中国建设

    "双碳"背景下制度安排对碳排放的影响

    李佳佳王鹏鑫杨婉童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探析制度安排对碳排放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并行多重中介模型,从产权制度、对外开放、金融制度、环境规制四个方面,实证检验了制度安排通过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技术进步三条路径影响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产权制度主要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促进技术进步实现碳减排;对外开放增加了碳排放,但中介路径有助于其转向碳减排;金融制度可以直接促进碳减排,其中介路径不显著;环境规制则完全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技术进步来抑制碳排放。而且,沿海地区以制度安排抑制碳排放的效果比沿边地区与内陆地区更佳。因此,在尊重市场规律的条件下制定合理的激励相容制度对于促进企业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安排碳排放并行多重中介模型影响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