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段舜山 彭少麟

双月刊

1008-8873

ecosci@jnu.edu.cn

020-85228257

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生态科学/Journal Ecolog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省科协主管、广东省生态学会主办的中、高级的生态科学的学术刊物。《生态科学》杂志社设在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协机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土高原15种木本植物叶片水力效率与水力安全的权衡关系

    寇萌尹秋龙
    8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清植物水力效率与水力安全之间的权衡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的环境适应性.目前,关于上述性状权衡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枝条,而对于较难测量的叶片,其水力效率与水力安全之间的权衡关系仍存在争议.我们选取了黄土高原 15 种木本植物,包括 6 种乔木和 9 种灌木,测定其叶片单位质量导水率(Kleaf-mass)、单位面积导水率(Kleaf-area)及导水率降低 50%时叶水势(P50),分析叶片中水力效率与水力安全之间的权衡关系.结果表明:3 种指标在乔木与灌木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50与Kleaf-mass和Kleaf-area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说明黄土高原木本植物叶片水力效率与水力安全之间不存在权衡关系.这种效率与安全之间权衡关系的缺失在干旱环境中可能是有利的,允许植物同时具有较高的水力效率和水力安全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考虑加强干旱地区植物水力性状的研究,同时将叶片、枝条、树干及根系的水力性状相结合,从植株整体上探讨植物水力性状权衡关系及其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叶导水率叶水势水力脆弱性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海西州可持续发展评价

    贾媛媛李维德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海西州 2005-2019 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的计算与分析,并结合万元 GDP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发展能力指数和可持续发展指数多项指标对海西州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多角度评价,并对海西州未来 10 年的可持续发展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2005-2019 年海西州的人均生态足迹逐渐上升,并未出现生态赤字,但人均生态盈余呈下降趋势,其中化石能源的过渡消耗是造成人均生态足迹上升的主要原因;(2)万元 GDP 生态足迹呈波动下降趋势,说明海西州近 15 年的发展速度加快,资源利用率不断升高;(3)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海西州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减少,土地利用的分配不均匀性加强,但其发展能力指数呈上升趋势;(4)海西州生态可持续性指数逐渐下降,2005-2013 年的生态环境处于中等可持续性,2014-2019 年生态环境处于轻度可持续性,可看出近 15 年海西州的生态环境虽然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但是生态压力也在日趋加重,未来 10 年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呈持续下降趋势,可持续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评价结果可以为海西州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指数海西州

    降雨对青山湖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孙丽丽张严黄丽侯建军...
    104-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泊生态系统在区域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浮游细菌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对维持水域生态统多样性和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2018 年春季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黄石市城中湖泊青山湖样品中的 16S rDNA V3-V4 区片段进行测序,来探究降雨对城中湖泊中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均为雨前、雨后的优势类群,但雨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数量相对于雨前明显增加,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数量相对于雨前明显减少;雨后的群落组成发生了明显改变,群落多样性增加;总氮是影响雨前雨后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ANOSIM 结果表明,青山湖雨前雨后浮游细菌群落存在显著差异(P<0.05,R=1).由此可见,降雨对水域中浮游细菌生长繁殖以及水体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当人类对城中湖泊进行规划时,应当考虑降雨因素对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

    浮游细菌青山湖高通量测序群落结构降雨影响环境因子

    中小城市游憩型绿道综合使用评价

    陈蕾如曹悦许克福
    114-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民众直观使用感受的公共环境综合使用评价对于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强调提高公众参与度,为完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可参考意见.以马鞍山市雨山湖环湖绿道为研究对象,结合绿道生态植被资源调查结果,整合发展潜力方向,对中小城市游憩型绿道的使用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FCE),从生态评价、景观评价、使用评价和综合管理评价四个维度构建综合使用评价体系,对游憩型城市绿道的使用后感受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绿道内植物资源调查结果,植被种类总数共计 94 种,隶属于 52 科83 属,使用频率较高的树种有木犀(Osmanthus fragrans(Thunb.)Lour.)、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Hook.)H.Wendl.)、鸡爪槭(Acer palmatum Thunb.)、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等.植被资源丰富,乡土树种为主,外来观赏树种为辅,自然景观效果良好.(2)雨山湖环湖绿道使用后评价加权综合得分为 3.8389,接近满意.生态功能综合得分(3.9656)最高,使用功能综合得分(3.7033)最低,绿道的生态效益较好.(3)指标层中,植被物种物种多样性综合评分(0.6760)最高,基础设施综合评分(0.0518)最低.绿道的自然资源保留程度完好,使用评价良好;基础设施完善是绿道建设工作中的短板,需尽快满足民众的使用需求.基于中小城市游憩型绿道综合使用评价研究结果,整合城市绿道现有的自然植被景观资源,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有助于提升城市游憩空间的实际使用效率,满足公众对生态型游憩空间的需求.

    游憩型城市绿道群落质量使用后评价(POE)层次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预测研究

    刘凤莲杨人懿杨磊彭海英...
    12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武汉市 2000-2015 年间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FLUS模型模拟 2020-2035 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估算同时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5 年建设用地的扩张挤占了耕地、林地、水域等其他生态空间.未来武汉市建设用地继续扩大,耕地、林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呈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多轴多心的开放式扩张格局,耕地渐趋破碎化.(2)水域、耕地和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了生态系统服务总值的主体,三者之和占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 90%以上.2000-2015 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下降 5.73 亿元,预测到 2035 年减少到 323.24 亿元,比 2000 年减少 32.22 亿元.

    土地利用变化FLUS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城市化武汉市

    青海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盛洲龙主多杰周宸宇胡娟...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保护区内 4 种植被类型:白刺地(Nitraria tangutorum)V1、柽柳地(Tamarix chinensis)V2、盐爪爪地(Kalidium foliatum)V3、芦苇地(Phragmites communis)V4 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4 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 17.41 g·kg-1、1.09 g·kg-1 和 1.40 g·kg-1,土层和植被类型对土壤SOC、TN、TP均有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SOC、TN、TP 均表现为芦苇地>盐爪爪地>白刺地>柽柳地,SOC 与 TN、TP 含量呈显著性相关(P<0.05).本研究样地C/N(8.90-19.73)<25,说明研究区有机质分解快,有利于 P 的有效性提高.在可鲁克湖-托素湖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土壤含水量和pH是影响 SOC、TN、TP含量以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湿地植被类型土壤SOC生态化学计量学

    基于生态足迹的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预测——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张晚军张海峰杨春月孙骜...
    14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属于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是维护青藏高原和黄河上游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屏障,其环境可持续发展状态对于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海南州 2008-2018 年统计数据,通过生态足迹相关模型对海南州环境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海南州环境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2008-2018 年海南州人均生态足迹逐年上升,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下降.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变大,生态安全状态不断恶化.(2)分地域类型,草地生态系统在海南州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占比高,水域可持续发展状态恶化明显.(3)根据模型预测,如果按照目前的生活生产方式,海南州环境可持续发展状态将由 2018 年的弱不可持续演变为 2025 年的中等不可持续.

    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指数灰色预测模型

    1956-2016年祁连山南坡河流径流变化特征研究

    陈治荣陈克龙曹广超马元希...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1956-2016 年祁连山南坡扎马什克、祁连、尕日得、青石嘴 4 个水文站的径流量数据,利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 检验等方法,探讨了祁连山南坡 4 个水文站径流量的季节、多年平均以及 Mann-Kendall 突变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扎马什克、祁连、尕日得和青石嘴 4 个水文站径流量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 0.337亿 m3·(10a)-1、0.18 亿 m3·(10a)-1、0.103 亿 m3·(10a)-1 和 0.295 亿 m3·(10a)-1,其中青石嘴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较高,为 16.39 亿 m3,祁连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较低,为 4.57 亿 m3.(2)从季节(由于尕日得站数据缺失,仅分析夏季)变化特征来看,61a 来春季扎马什克和青石嘴水文站呈略微减少的趋势,减少倾向率分别为 0.005·(10a)-1、0.007·(10a)-1,祁连水文站呈略微增加的趋势,增加倾向率为 0.016·(10a)-1;夏季扎马什克、祁连、尕日得和青石嘴 4 个水文站增加倾向率分为 0.202·(10a)-1、0.055·(10a)-1、0.112·(10a)-1、0.064·(10a)-1;秋季扎马什克、祁连和青石嘴 3 个水文站增加倾向率分为0.134·(10a)-1、0.08·(10a)-1、0.155·(10a)-1;冬季扎马什克、祁连和青石嘴3个水文站增加倾向率为0.007·(10a)-1、0.027·(10a)-1、0.087·(10a)-1.(3)Mann-Kendall 突变检验曲线来看,马什克、祁连和青石嘴 3 个水文站在 UF 和 UB 两条统计量在 0.05 显著性临界值直线之间径流量均发生突变,突变年份分别为 2010 年、1995 年和 2014 年.

    径流量多年平均季节变化Mann-Kendall突变检验

    紫云英与油菜混播对水稻产量、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胡启良杨滨娟黄国勤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肥-双季稻"是一种绿色高产高效、培肥地力的种植模式,绿肥具有提供养分、改善生态环境以及节能减排等作用.研究紫云英与油菜混播对水稻产量、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碳素有效率、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并筛选最佳的混播比例,为我国南方地区推广绿肥种植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以紫云英、油菜单播为对照,共设计 5 个处理(单播紫云英-早稻-晚稻;3/4 紫云英+1/4 油菜-早稻-晚稻;1/2 紫云英+1/2 油菜-早稻-晚稻;1/4 紫云英+3/4 油菜-早稻-晚稻;单播油菜-早稻-晚稻).研究结果表明:紫云英与油菜混播处理的水稻产量和有效穗数均高于两个对照,且处理 1/2 紫云英+1/2 油菜最高,有效穗数与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混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较对照处理高,其中微生物量碳含量差异最为显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碳库管理指数、碳素与碳素有效率间和各碳库管理指数间的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紫云英与油菜不同比例混播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影响显著.紫云英、油菜混播可以显著提高早稻产量和提升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含量,其中以处理1/2 紫云英+1/2 油菜-早稻-晚稻效果最好.

    混播紫云英与油菜产量有机碳库

    不同种稻年限苏打盐碱土剖面性状及有机碳分布特征

    臧金宇刘金华刘胜楠王楠...
    169-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不同种稻年限苏打盐碱土为研究对象,开展种稻年限对苏打盐碱土剖面形态及有机碳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通过田间试验,以未开垦盐碱地、分别种植水稻 1 年、5 年、10 年、15 年、20 年、40 年的苏打盐碱土为研究对象,对其剖面性状、pH值、微团聚体含量及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特征、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结果表明:与未开垦盐碱地相比,种稻后苏打盐碱土耕作层的颜色暗度随年限增加而加深,各剖面土壤大多呈粒状和棱柱状,土壤的结持性均变疏松.未开垦盐碱地与种稻后苏打盐碱土的碳酸盐含量均较高,各剖面中石灰反应程度不同.种稻后,苏打盐碱土各土层的p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土壤微团聚体中,0.05-0.25 mm的大微团聚体含量最高,种稻使该粒级团聚体分解成<0.05 mm 的小微团聚体.种稻 1-5 年,小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有所增加;种稻10-40 年,有机碳富集在大微团聚体中.种稻后,土壤各层次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逐年增加,氧化稳定系数值均低于未开垦盐碱地的.耕作层、亚表层及渗育层中氧化稳定系数分别在种稻 40 年、种稻 15 年、及种稻 10 年达到最小值.总之,长期种稻不仅改良了苏打盐碱土结构,降低其 pH 值及有机碳的稳定性,还使土壤小微团聚体含量及大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

    种稻年限苏打盐碱土剖面形态易氧化有机碳微团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