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段舜山 彭少麟

双月刊

1008-8873

ecosci@jnu.edu.cn

020-85228257

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生态科学/Journal Ecolog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省科协主管、广东省生态学会主办的中、高级的生态科学的学术刊物。《生态科学》杂志社设在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协机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雄安新区植被指数变化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廖要明黄大鹏肖风劲
    17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雄安新区是国家大事、千年大计.系统分析雄安新区植被指数变化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可以为雄安新区未来规划、生态修复和重建等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雄安新区及其所辖三县 2001-2020 年月、季、年不同时间尺度植被指数与气温、降水数据,通过算术平均法、最小二乘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雄安新区植被指数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001-2020 年,雄安新区植被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前 10 年平均植被指数相对较小但年际波动大,后 10 年平均植被指数较大但年际波动相对较小.雄安新区植被指数除夏季有下降趋势外,其余三个季节均有上升趋势,其中春季上升趋势相对最为明显.雄安新区植被指数与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但区域性差异明显,其中雄县相关性较差,安新相关性较好.春季和秋、冬季,植被指数与气温均呈正相关,其中春季相关系数相对最大;夏季平均气温与植被指数呈负相关,但与秋季植被指数呈正相关.雄安新区植被指数与年降水量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夏季降水与夏季、秋季和冬季植被指数均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影响的滞后效应可达半年以上,但春季和秋、冬季降水量与植被指数的相关系数相对较小.

    植被指数气温降水雄安新区

    基于MSPA分析绿地形态空间格局对PM2.5的消退作用——以广州市、深圳市为例

    刘迅廖珊慧李智恒林华威...
    186-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土地资源紧张的背景下,优化绿地形态空间格局对提升空气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相关研究多采用景观格局指数衡量绿地空间特征,据此研究不同的绿地景观形态对PM2.5 的消退作用,但景观格局指数只是反映绿地数量与结构的量化指标,无法落实到具体空间上.为了解决这一不足,以广州市、深圳市为例,基于 MSPA 探究不同的绿地形态空间格局对PM2.5 的消退作用.结果表明:21 个研究单元的PM2.5 值在时间上变化基本一致,在空间上的高低与附近是否有绿地具有紧密的关系;相关分析中,PM2.5 与建设用地面积、孤岛占比呈显著正相关,与核心区占比呈显著负相关;随机森林模型中,分支占比、孤岛占比、道路密度对PM2.5 浓度的影响效果较强;市区的PM2.5 受核心区占比、孤岛占比的影响较大,而郊区的PM2.5 受不同的绿地形态空间格局影响不大.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加强保护大型绿色开放空间;整合破碎化绿地,使孤岛绿地形态核心化;构建线状城市绿廊绿道的策略改善 PM2.5 的污染.基于MSPA揭示了不同绿地形态空间格局对PM2.5的消退作用的机制,所提出的相关策略可以为大气污染防治和城市绿地空间格局的规划管理提供新思路.

    MSPA绿地形态空间格局PM2.5广州市深圳市

    基于CLUE-S模型的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王萍林乐乐彭杨靖黄治昊...
    196-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未来发展情景对省域土地合理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东部典型区域浙江省为例,根据浙江省 2013 和 2018 年两期精度 500 m×500 m土地利用数据、浙江省陆地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据,分别设置了土地利用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速率维持现状的情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情景和城市扩张情景.选取高程、坡度、人口等 11 种影响因素作为驱动因子,采用CLUE-S模型拟合浙江省 2018 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并判断拟合精度,进而模拟出三种情景下研究区 2030 年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Logistic 二元回归分析结果ROC值均大于 0.699,表明所选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类型的解释能力较为准确.2)Kappa系数高达 0.9460,表明模型能够准确的模拟浙江省土地利用分布格局;3)与 2018 年浙江省土地利用情况相比,2030 年在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面积与空间分布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持现状情景下建设用地持续扩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6575 hm2,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杭州市郊和温州市郊.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情景下,林地、水域分别增加了15625、1600 hm2,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分别减少了 1550、1700 和 13975 hm2,空间上都呈现均匀变化.城市扩张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迅速增加 145800 hm2,增加部分多数位于原有建设用地的外围.三种情景对比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情景是浙江省 2030 年最适宜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格局.2030 年浙江省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情景下生态空间的面积最大,为 6741925 hm2,年均增加速度为 0.0192%.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驱动因子情景模拟CLUE-S模型

    西南地区桫椤潜在适生区影响因素及分布

    许斌孙玥毛旭锋
    207-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对研究物种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古气候和物种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依据西南地区 68 个桫椤分布样点和 21 个环境数据,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预测当代以及未来(2050 年)气候条件下桫椤潜在适生区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不同气候条件,影响桫椤潜在适生区分布的环境因素及贡献不同,在当代气候下,桫椤潜在适生概率(p)高于 0.5 的环境条件为:最干季降水量 50-68 mm,最暖季降水量480-1000 mm,降水量变化方差 65-82 范围,最湿季平均温度 23-26.5℃,昼夜温差月均值<7.2℃,年温变化范围<27.5℃;(2)当代至 2050 年,四川盆地桫椤潜在适生区明显向南移动,云南南部向北移动,贵州中部向东扩展;Ⅲ(0.5<p<0.7)—IV(>0.7)级潜在适生区在四川盆地明显向南收缩,云南南部向东南方向退缩,云南东南至贵州西南部向北扩展;(3)当代至 2050 年,西南地区各等级桫椤潜在适生区海拔均增加、高差增大、不同海拔梯度内适生区面积总体减少,Ⅱ(0.3<p<0.5)级潜在适生区增加、Ⅲ、Ⅳ级减少、总面积减少;(4)最干季降水量和最湿季平均温度是潜在适生区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可为保护中国西南地区桫椤应对气候变暖和保护区选址提供参考.

    气候变化潜在适生区影响因素桫椤西南地区

    老工业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沈阳市为例

    任婉侠李京忠董书恒肖骁...
    218-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是保障老工业城市可持续转型的重要基础.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改进当量因子法,定量分析沈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结果表明:(1)沈阳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水域呈增加趋势,而草地、林地等重要生态用地逐渐减少;2005-2010 年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最为显著.(2)生态系统服务主要以调节服务为主,耕地和水域贡献超八成的生态系统服务,而草地、林地仅贡献约两成,且逐年减少;空间分布上呈中心低外围高的圈层结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年均增加 0.66 亿元,人均价值年均降低 47.95 元.建议系统管理城乡土地资源,加强林地、草地等保护和质量提升,控制新城区和工业园区扩张,提升单位土地资源产出率.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生态系统服务老工业城市可持续城市

    塘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进展与展望

    陈广亮张棋斐吴志峰黄晓峻...
    232-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塘属于湿地地物类型的一种,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对改善人居环境有促进作用,同时还能保护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为了完善湿地监测体系与分类系统,为了保护我们所处的人居环境,文章收集整理已有的国内外研究,对塘这类长期被忽视的小型水体景观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总结描述,基于对塘景观的定义及其相关理论,分别对塘的生态与生物多样性功能进行论述,最后对塘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文章提倡相关部门应该要重视和保护塘这类特殊的湿地资源,使得塘能成为区域的"近自然"景观之一,促进人居环境建设的同时也促进人与生态和谐共存.

    湿地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

    沉水植物腐解的生态学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郭质彬周昕彦曹玉成
    243-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水植物的生长具有周期性,其衰亡腐败会释放大量营养元素引发水体污染.结合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沉水植物腐解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沉水植物腐解程度较高,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碳、氮、磷,并在植物体、上覆水和底泥当中迁移转化,改变水体营养环境,引起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影响沉水植物腐解的因素主要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前者包括沉水植物的生物量、碳氮比、底栖动物扰动和微生物作用,其中微生物是影响腐解进程的主控因子;后者包括温度、溶解氧、酸碱度、盐度等.同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沉水植物修复技术的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沉水植物腐解营养元素影响因素微生物

    番茄连作障碍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郭佳瑶龙健李娟廖洪凯...
    251-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番茄连作障碍是制约番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起因多而复杂,给番茄障碍的防治带来极大的困难.土壤微生物是导致番茄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其群落结构变化影响着土壤质量与作物生长.因此,文章从土壤微生物的角度,结合国内外番茄连作障碍研究进展,概述病原菌对番茄生长的危害,并结合当前农艺措施、施肥措施、杀菌剂、熏蒸及厌氧措施、微生物措施、拮抗育种措施、综合治理措施等防治手段,概述了上述措施在缓解番茄连作障碍过程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为未来番茄连作障碍的进一步研究及防治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与展望.

    番茄土壤微生物措施

    人工草地种间竞争研究进展

    孙建财邓得婷史惠兰
    260-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植混播人工草地是退化草地恢复的有效措施,混播牧草品种之间对资源竞争使一方占据群落优势地位,另一方逐渐消退,导致人工草地群落结构不稳定,最终退化.开展人工草地种间竞争研究对草地生态恢复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综述人工草地种间竞争的研究方法、评价体系、竞争模型以及研究现状,综述草地竞争国际研究现状、知识图谱、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归纳了人工草地从建植到稳定的影响因素以及人工混播牧草对生态因子的竞争强度,展开人工草地种间竞争研究展望.

    种间竞争人工草地混播竞争力CiteSpace

    气候变化对上海城市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史军崔林丽沈钟平
    268-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和人类活动的显著支配.聚焦上海城市生态系统,评估了历史气候变化对城市气候生产潜力、植被活动、湿地面积及生物多样性、近海生态环境、城市水资源安全等的影响,指出了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生态将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以及存在的知识差距,并对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进行展望,包括科学评估区域气候容量阈值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改善城市微气候的研究和应用示范,实现气候模式和城市生态过程模式的深度耦合,提高近海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和对海洋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气候变化城市生态影响适应对策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