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数字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数字教育
数字教育

双月刊

数字教育/Journal Digital Educati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学习情感计算研究——基于国际研究的系统性文献综述

    徐亚萍李艳燕李新郑雅倩...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感计算为感知与理解学习者情感、增强情感交互、促进人机协同提供了技术支撑.近年来,围绕学习情感计算的研究迅速增加,但缺乏对相关研究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和应用场景的系统梳理与总结.鉴于此,本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对国际上发表的该主题研究进行内容分析,旨在为我国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践参考.分析发现,学习情感计算研究以离散型情感理论为主,基本情感理论是研究焦点;情感测量的数据来源丰富,多模态情感识别成为研究趋势;情感测量方法以机器学习技术为主,支持向量机和卷积神经网络是应用最多的两种算法;学习情感计算的应用场景单一,以在线学习场景为主.今后我国学者在开展相关研究时,需要重视情感理论的情景化、数据的多源化、方法的多样化、应用场景的丰富化,拓展学习情感计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情感计算系统性文献综述情感测量方法

    如何支持慕课学习者合作学习?——活动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的视角

    张铭锐闫志明赵磊磊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作学习缺失或低水平是制约慕课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破解慕课学习者的合作学习困境、建设优质慕课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文章在借助活动理论和自组织理论深入剖析慕课学习者合作学习基本要素和基本过程的基础上,结合逻辑推理构建了支持慕课学习者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包括个性化分组策略、开放性学习空间营造策略、小组共同目标创设策略、精细化学习事件设计策略、交互内容引导策略、交互活动保障策略、交互行为督导策略、反思行为触发策略,并进行了实践应用.作品分析和访谈结果证实,文章构建的策略体系及据此开展的合作学习活动能产出更优质的学习成果、提升慕课学习质量.文章的研究可以为合作学习活动在慕课中落实提供依据,助力慕课设计者积极应对数字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变革.

    慕课学习者合作学习活动理论自组织理论策略体系

    数据驱动的自我调节学习动态评价模型研究

    孔维梁张俊凯韩淑云叶海智...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过程的准确评价,是实现教学干预的必要前提.然而,已有评价方法多为总结性评价,实时性不足.为此,本研究提出了数据驱动的自我调节学习动态评价模型.以学习任务为单位对学习过程进行时序化处理,并构建学习过程中生成性数据到自我调节学习状态的映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生成性数据是评价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状态的有力因素,模型具有较高的有效性.(2)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状态在不同评价维度呈现出差异性变化趋势,其中任务分析、自我激励的信念和自我观察维度趋于稳定,而自我控制、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3个维度呈现明显波动性变化.(3)高低绩效群体在自我激励的信念、自我控制和自我反应3个评价维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在任务分析、自我观察和自我判断有3个维度上没有统计学差异.

    自我调节学习生成性数据指标体系人工智能学习分析

    国际混合课程主题研究演进与热点可视化分析——基于WoS 2001-2023年期刊文章数据

    冯永华惠凯雯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混合课程作为一种新型课程形态,是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厘清国际混合课程的演进与热点有助于破解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混合课程质量发展问题.本研究以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1-2023年的2590篇混合课程主题研究论文为样本,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6.2.R4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混合课程经历了缓慢发展期、持续发展期与快速深度发展期三个阶段,从关注技术到关注课程理论、设计、实施与效果,再到深度关注混合学习设计、学习策略、影响因素、技术支持、实践挑战,实现了从技术到人本需求的转变,推动了混合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研究热点形成了以学生感知与体验为核心、重视知识达成与技能提升的混合课程研究网络,连接了混合课程设计、实施、评价以及探究社区、技术支持与环境支持等研究.最后,基于课程立场,对我国的混合课程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方法研究提出建议,以推动混合课程高质量发展.

    国际混合课程可视化分析高质量发展演进热点

    近20年VR在国内职业教育应用中的知识图谱分析

    何玲赖林阳曾颢朱昌盛...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VR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为了更好地掌握VR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研究重点与发展趋势.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分析法,对国内近20年VR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VR有助于职业院校教学模式转变,创新实训教学形式;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有助于促进教学内容智能化,加强教学内容的情境性与感染力.近年来,研究总体呈增长趋势,但研究者目前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为进一步优化未来VR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应用,须加强构建虚拟实训教学评价考核系统;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促进VR技术与职教专业更深层次的结合.

    职业教育VR教学模式校企合作

    项目式多粒度协作学习模型促进工程教育中高阶认知参与的实证研究

    吴林静马鑫倩李雨欣高喻...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知参与是协作学习中小组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项目式多粒度协作学习模型,将项目式学习与多粒度协作学习策略结合起来,以提高工程教育中设计类课程的认知参与和学习绩效.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从一门工程设计类课程中采集了学习者进行数据库系统设计时的协作会话数据.数据分析显示,在基于项目式多粒度协作学习模型的小组合作过程中,学习者的高阶认知参与被不断提升.其中,反思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高阶认知参与.此外,个体准备和同伴评估中的高阶认知参与可以极大地提高协作中的小组表现.这些发现对协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具有参考价值.项目式多粒度协作学习策略可以提升工程设计类课程中学习者的高阶认知参与和小组绩效.教师应重点关注个体准备和同伴评估活动,激发学习者在这两类活动中的高阶认知参与,这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小组协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高阶认知参与项目式学习多粒度协作协作学习工程教育

    学习者在两种VR环境中的接受度——基于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证研究

    邓贵斌郑雪薇陈云红李冰楠...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现实技术的技术优势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度契合,可以作为载体有效帮助高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本研究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构建高校VR思政课程学生接受度模型,探究在沉浸式VR和交互式VR中,高校VR思政课程学生接受度的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偏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两种VR环境的思政课中,感知有用性与想用态度有显著差异,感知易用性与认知负荷对技术接受度均无显著正向影响,成就目标对技术接受均有显著正向影响.高校在以虚拟现实技术支撑课程的建设中应注意:剖析课程内容归属,合理选择技术类别;提升环境资源设计,契合学生能力水平;强化内在动机培养,优化教学课程设计.

    VR技术接受模型虚拟现实影响因素

    我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展望

    李保臻张苗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选取 2001-2023 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 6.1.R2,从总体发文量、研究作者、研究机构和研究热点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领域研究总体发文量呈波浪式动态分布,近4 年发文量有下降的趋势;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均较为分散;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应用研究、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模式研究和资源开发研究等5 个领域.基于此,未来该领域研究应开展和促进协同研究,拓展和凝练研究内容,拓宽和整合研究视角,规范和创新研究方法.

    信息技术数学教学现状热点展望

    初中STEM课程中元认知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王洪江廖晓玲庄财滨马桂秋...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STEM教育具有多学科整合、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和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等学科特征.然而,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系统的认知能力和调节能力,容易导致STEM教育的教学效果不佳.元认知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元认知知识和情感的基础上,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高级能力.有研究表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可以提高其在STEM教育中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然而,现有研究大多将某个策略应用到STEM教育中培养元认知能力,或者聚焦于元认知能力某一维度的培养,缺乏系统全面的元认知能力培养策略.因此,本研究根据元认知的结构和STEM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在STEM教育中全面系统地培养元认知能力的策略模型.而后,本研究通过准实验研究法验证以上策略的应用效果,在STEM课程中,实验组采用元认知培养策略,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根据问卷数据的ANCOVA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①元认知培养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经验和元认知监控;②元认知培养策略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获取.

    元认知元认知技能STEM培养策略初中

    系统论视域下的AR教材画面设计研究

    刘潇王志军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AR教材面临着实际效用与教育潜力不相匹配的现实问题,大大制约了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大规模普及.该问题根源在于画面设计不规范.本研究将AR教材画面视为一种"画面系统",从"老三论"与"新三论"的系统方法特征出发,探讨了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最优化、开放性、协同性、非线性、涨落性对AR教材画面设计的启示,指出具体的设计实践应遵循"画面语义融合设计→画面语用融合设计→画面语构融合设计"的路径,并将"设计规则的提炼"作为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

    AR教材多媒体画面系统方法设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