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数字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数字教育
数字教育

双月刊

数字教育/Journal Digital Educati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学教师课堂互动决策的伦理考量探析——基于眼动追踪的数据

    吴筱萌冷先狄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是极具伦理意义的专业实践,特别是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伦理性体现尤为重要.目前对教学过程中的伦理研究大多数仍停留在"应然"的层次,本研究以教师在真实课堂佩戴眼动仪所获得的眼动数据为基础,整合视频分析、教师课后访谈及教师评定学生表现的量表数据,对小学教师课堂视觉关注及互动决策的伦理性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视觉关注具有公平性,教师的互动决策与学生表现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这种相关性与教师的伦理考量关系密切.本研究从伦理理论之结果论的视角出发,发展出"教师利益—学生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体利益"的二维分析框架,并以此对教师课堂互动决策过程中的伦理考量进行了分析.

    互动决策眼动追踪伦理考量

    混合现实(MR)能提高学习成效吗?——基于23项实验与准实验的元分析

    杨馨宇黄斌向磊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混合现实(MR)能否切实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以及如何运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界尚未达成共识.鉴于此,本研究检索并筛选了近10年国内外23项相关(准)实验研究,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从综合影响看,MR对学习成效具有中等偏上的积极影响;②从学段看,MR对小学及以下的影响最大,对中学的影响最小;③从学科看,MR对医学护理类的影响最为显著;④从教学方法看,MR结合讲授法能大幅提高学习成效;⑤从教学目标看,MR对知识类和技能类教学目标的学习成效也产生了中等偏上的积极影响.

    混合现实学习成效元分析调节效应(准)实验研究

    面向城市薄弱校的专递课堂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基于支架式教学策略的视角

    刘清堂刘瑶瑶郑欣欣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薄弱校的课堂效果提升是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多采用专递课堂来提升其课堂效果,但是专递课堂存在学生的临场感和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构建了融合支架策略的专递课堂模式,通过支架来增强交互,通过交互来促进理解,进而实现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有效加工.实证结果表明:(1)融合支架策略的专递课堂班比常规专递课堂班学生的教学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更强,但两个班学生的社会临场感无显著差异.(2)融合支架策略的专递课堂班学生在学习动机的价值成分和期待成分上的得分比常规专递课堂班学生更高,而且他们对考试的焦虑感更低.(3)融合支架策略的专递课堂呈现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型的教学结构,其课堂氛围比较融洽,师生话语互动频率和节奏平稳有序.本研究结论对城市薄弱校课堂和专递课堂的教学设计与活动组织均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城市薄弱校专递课堂支架临场感学习动机

    国内教育数字化研究的演进脉络、热点分析及未来展望

    黄林超周锦程王丹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教育数字化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脉络,借助VOSviewer工具,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485篇CSSCI期刊教育数字化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文件的颁发,我国教育数字化领域研究规模不断扩大,发文量呈增长态势,形成了具有典型代表的科研团队,但领域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热点主题聚焦于教育信息化、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育数字化四大类;前沿热点主要有元宇宙、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及人机协同等.最后分析了国内教育数字化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教育数字化的深度融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教育数字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演进脉络知识图谱

    评价支架如何影响在线同伴互评交互质量?——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视角分析

    刘丹张柏钰李玉斌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者充足的交互是保证同伴互评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为解决当前在线同伴互评中缺乏对同伴之间深度交互的引导,导致学习者交互处于较浅层级等问题,以SOLO分类理论为指导,围绕 5 种不同的思维水平设计评价支架,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采用准实验研究法,对评价活动产生的交互文本进行量化内容分析,以及对学习者的作品改进情况进行分析,探究评价支架对在线同伴互评交互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评价支架能够显著提升学习者参与互评活动的交互结果质量;(2)评价支架促进学习者的交互深度由浅层级向更深层级转化;(3)学习者对评价支架持认可态度,评价支架作为一种评价工具,可以有效指导互评活动,促进学习者自身的课程学习.

    同伴互评SOLO分类理论评价支架交互深度

    小学人工智能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研究

    李晓敏郑友娴刘昊董一龙...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堂教学行为分析能有效帮助研究者、教学者了解课堂特征、发现教学问题,促进其进行教学反思并提升课堂质量.本研究以12节2022学年G市中小学人工智能优秀课例的教学视频为研究对象,采用滞后序列分析法,对所选取的优秀课例的教学视频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教学片段进行个案分析,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范式、教学设备等4个维度进行辨识,总结出优质小学人工智能课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提升人工智能教师的教学能力.

    小学人工智能课课堂教学行为滞后序列分析

    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构架和实践路径

    谢斌魏蓉蓉刘洨彤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规模语言模型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变革着语文教学方式,语文教学肩负文化传承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大使命.在快速迭代的数字科技革命浪潮下,语文教学要兼顾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映射到语文教学,引起了语文教学的数字化变革与转型.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数字技术赋能语文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变革,产生了多模态的学习方式和多元化的学习途径.数字技术融入语文教学全过程,让其更加复杂多变,在协调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人机协同的语文教学新生态.在对语文新课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聚焦当前语文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任务和现实问题,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和系统构架,并结合我国现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出了语文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

    核心素养语文教学数字化转型实践路径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微项目教学模式研究——以"认识大数据"为例

    孔安琪吴斓刘铭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 版 2020 修订)》指出,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的中心任务,并强调围绕核心素养展开项目式学习.但是,项目式学习因其周期长、任务多等客观特征,难以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落地,微项目学习作为它的延伸,凭借"微、小、精"的特点,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基于此,本文试图构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微项目教学模式,以"认识大数据"为例,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微项目教学模式的实践性研究,为落实新课标要求、培养符合数字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人才提供参考.

    高中信息技术微项目学习学科核心素养

    数据驱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以某区"数据管理与分析讲习班"开展为例

    李兆端李晓庆汪丹王梦瑶...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数据驱动教学改进逐渐受到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某区以"数据驱动"为切入口,以教育教学提升的需求为出发点,探索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实践路径.本研究结合该区开办的"数据管理与分析讲习班"的三期实践情况,围绕数据意识、数据技能、数据应用和实践迁移等模块,采用反应层即时评价和效果层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数字素养评估.本研究认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只有伴随长周期数据任务、追踪数据评价、契合常态教学业务方能得以持续.

    数字素养数据分析教师专业发展

    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与实践路径研究

    梁林梅王萌李珞珈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素养是数字素养的新发展.随着人类社会逐步迈进以人机协同为关键特征的智能时代,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得到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及学术界在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方面的已有成果,构建了面向中小学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接着,结合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智能教育实践及教育部正在实施的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项目,提出了"以人工智能思维为核心、以关键实践场景应用为切入、以评估为驱动、以伦理为底座、以智能教育环境为支撑"的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实践路径.

    生成式人工智能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人工智能素养智能教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