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姜左

双月刊

1008-7931

xbsce@jssvc.edu.cn

0512-66503831

215104

江苏省苏州市致能大道106号(国际教育园)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通俗文学:金庸百年诞辰纪念专辑

    刘国辉
    1,29页

    金庸小说中的"坏"女人

    林保淳
    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庸小说中的"坏女人"相对较少,历来讨论也多集中于正面形象的女性角色.文章选取金庸小说中读者"公认"的8位"坏"女人,不仅从金庸正笔摹写的文字叙述中呈现其有意识地塑造的"坏"女人的心性与作为;更从金庸刻意回避不写、无意识不予呈现的"留白"处,与金庸笔下其他的女性、男性角色以及其他武侠小说所呈现的女性群像进行分析、对比,从而更精确地掌握金庸对女性的真正观点.

    金庸女性留白武侠小说

    论金庸小说主人公成长经历叙述及其意义

    罗立群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庸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有一段充满艰辛和磨难的成长经历,其叙写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以主人公的身世背景为写作基点的叙事模式;二是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为描述重心的叙事模式.在其成长过程中,女性角色的参与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金庸小说的主人公成长经历叙述对凸显人物品质、揭示作品主题、提升文学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庸武侠小说通俗小说成长经历

    东南亚金庸武侠小说翻译说略

    顾臻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庸武侠小说流行数十年,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流传,其中东南亚既是金庸小说传播的第一站,也是金庸小说译本最复杂、影响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域.虽有在华留学生和海外学者发表过一些论文或文章,但仅是介绍所在国的译本与翻译情况,而且不少地方存在语焉不详甚至误读之处.因此,文章尽力尝试全面梳理东南亚国家的金庸武侠小说的翻译情况,同时力求纠正已有文献中的误读与疏漏之处.

    金庸武侠小说翻译海外传播东南亚

    吴文化研究:苏作非遗与冷门绝技

    袁牧
    28-29页

    从"永庆神会"到"玉业公所"——苏州近古玉作行会与祖师探析

    袁牧袁野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祖师崇拜是手作业的传统,苏州玉作业却同时供奉着周王和丘处机两位祖师,在以往研究中并未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在提及早期苏州玉业行会时,也只谈到一个以"京帮"为主体的"玉业公所".实际上"京帮"的"玉业公所"供奉丘处机,而少为人知的"苏帮"的"永庆神会"供奉的是周王,其中显现了苏州近古玉作行会的变迁历史.

    苏州玉业行会玉业祖师神会公所

    苏州虎丘泥人"落膝骱"探析

    吴莹莹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落膝骱"为吴地方言,意为"活动的关节",其所代表的球形活动关节的运用是古代人偶制作技艺的一次飞跃."落膝骱"工艺复杂,涉及泥塑、木雕、缝纫、刺绣、纸扎、金工等不同技术领域,需要多工种协同合作,制作考究,成本高昂,是苏作工艺的集大成者."落膝骱"还需要根据生活场景搭配各类缩微家具和器物,置于几案盒龛中以供近距离观赏与把玩,反映了清代苏州地区人偶制作的世俗化.

    虎丘泥人捏相落膝骱关节人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苏州虎丘泥人的保护与发展

    王静娟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州虎丘泥人有着悠久历史、丰富而多元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但在当代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从空间、物、人三个非遗要素出发,探究苏州虎丘泥人保护与发展的重点、方向与途径,通过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创新制作技艺、拓展应用领域等措施,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推动虎丘泥人融合发展,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虎丘泥人保护发展融合

    重写经典,再造南洋——论黄锦树的小说创作

    骆江瑜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新生代作家中的异类,黄锦树始终站在传统马华文学的对立面,戏改文学经典,再造南洋侨乡.黄锦树从文学体制生成视域论述鲁迅、郁达夫从"经典化"对象到"反经典化"标的的身份转变.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上,黄锦树的再造经典表现为故事新编和逝者归来.黄锦树试图通过消解经典的文学实践夺回当代马华文学的发声权.

    马华文学经典黄锦树郁达夫鲁迅

    故乡记忆与文化认同:论哈金中国题材作品的地域色彩

    唐书哲姚可欣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哈金的中国题材作品有着明显的东北地域色彩,主要表现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地域景观的角度看,作家通过描写故乡景观为记忆搭建空间和社会参照框架,实现对故乡的记忆.从文化记忆的角度看,带有地域色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承载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记忆之场",是作家实现文化认同的表现和媒介.地域色彩既能够帮助作家在海外通过文学创作跨越国界,在精神上回归故乡,又生动具体地呈现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域外传播.

    哈金中国题材地域色彩故乡记忆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