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技术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技术进展
生物技术进展

林敏

双月刊

2095-2341

curr_biotech@163.com;prog_biotech@caas.net.cn prog_biotech@163.com

0571-86651497

310008

浙江省杭州市梅灵南路9号

生物技术进展/Journal CURRENT BIO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生物技术进展》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以传播生物技术前沿科学,引领生物技术发展潮流为目标的学术期刊。月刊,国内统一刊号为CN 33-1375/Q,国际统一刊号ISSN2095-2341,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围绕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刊载生物技术在农、林、畜牧、兽医、食品、工业、医药、生态与生物安全等领域的应用进展和研究成果。主要设置进展评述、研究论文、技术与方法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生物技术及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相关企业研发人员、海外留学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业生物防治技术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吴焕振杨野崔秀明刘源...
    697-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的双重压力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生物防治通过利用天敌、微生物等有益生物抑制害虫和病原体,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是现代农业病虫害防治的有效途径.概述了生物防治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中的积极作用,详述了害虫天敌的应用、有益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拮抗菌筛选技术的发展,以及组学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应用.最后,提出若干改进策略,旨在为生物防治相关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从而提高对生物防治技术的认识和应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物防治农业可持续发展防治方法动物微生物

    农业基因编辑产品检测动态及发展趋势

    王晶关海涛张晓磊王堡槐...
    712-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因编辑技术是重要的生物育种技术之一.随着生物育种产业化的高速发展,农业基因编辑产品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然而其标识溯源检测技术的研发速度难以匹配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监管的需求,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亟需研发与现行检测体系相适应的基因编辑产品检测技术与方法.从主要的基因编辑系统和技术优势、靶点编辑类型着手,分析了不同类型基因编辑产品检测技术的特征和优缺点,提出了检测技术创新、检测与评价技术融合、监管技术体系细化三方面建议,以期为农业基因编辑产品标识、溯源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为完善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监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基因编辑CRISPR/Cas技术生物育种基因编辑产品检测技术

    近40年云南普通野生稻优异特性及有利基因的发掘与利用

    姜浩杨和生王波程在全...
    724-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稻种资源是栽培稻育种的物质基础,也是研究栽培稻起源、进化、发育和基因功能的重要对象.在众多野生稻中,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亲缘关系最近,是培育栽培稻新品种的优异基因供体,因此了解清楚其遗传背景尤为重要.以云南普通野生稻为对象,对其遗传背景的研究和有利基因的运用进行总结和分析,首先详细梳理了近年来从云南普通野生稻资源中发掘出的优异特性,阐述了其各种优良性状;其次系统总结了云南普通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发掘现状,囊括了目前从中发掘出来的重要功能基因;然后综述了云南普通野生稻优异特性在创制新种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包括滇9型籼型不育系的育成及大量育种中间材料的获得;最后针对云南普通野生稻开发研究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以及有利基因发掘利用的建议,并对其利用的潜力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云南普通野生稻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普通野生稻优异特性基因发掘种质创新

    禾谷镰孢的致病机制及其与小麦的分子互作

    杨青牛刚康建刚王晨芳...
    738-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作为小麦上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其能够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等真菌毒素,不仅影响小麦的品质,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还严重威胁人畜健康.研究表明,在禾谷镰孢侵染小麦早期,效应蛋白以及DON毒素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总结了禾谷镰孢的致病机制、与小麦互作过程中效应蛋白和DON毒素的分子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致病基因的有效利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禾谷镰孢-小麦的互作机制研究以及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小麦赤霉病禾谷镰孢分泌蛋白DON毒素

    水产品腥味来源、检测及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魏来王芳谭嘉慧陈熹燚...
    74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产品含有大量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其他重要的营养物质,是人类健康食品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水产品的腥味限制了它的生产和消费.了解腥味物质的组成及其产生途径,对抑制腥味、提高水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水产品腥味来源包括吸收环境中挥发性物质、脂类氧化及氧化三甲胺分解等,主要有醇类、醛类、胺类等物质;腥味物质检测技术以色谱技术和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为主;水产品去腥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去腥、化学去腥和生物去腥三类.通过综述水产品腥味物质产生机制、检测技术和去除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水产品品质的提升和脱腥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水产品腥味物质腥味形成机理腥味检测技术脱腥技术

    工作犬基因与主要行为性状关联性研究进展

    赵文昊翟翯
    761-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作犬和相应工作用途的匹配性与其行为性状密切相关,犬的行为性状受到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且遗传因素对犬的行为性状起到决定性作用,是犬种繁育的重点内容.已有研究发现一些犬基因的多态位点,如MAOB、COMT、TH、5-HTR2C、DRD2、GLT-1和GLAST等与犬的特定性情及行为性状显著相关,但仍有已被发现基因的具体功能及对犬行为性状的具体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综述对已有犬基因与犬主要工作性状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整合了分散性的研究论点,以期为后续从业人员的理论研究及进一步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工作犬基因多态性遗传行为性状

    微塑料及其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吕家硕任衍棋徐湘敏张译文...
    768-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通常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其遍布于海洋和陆地的各个环境介质中,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污染物,可被生物吸收,产生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由于生物法降解MPs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特点,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未来MPs降解的总发展趋势.综述了MPs对环境和生物造成的影响,并详细介绍了MPs对人体的潜在毒性,讨论了多种降解MPs的方式(细菌、真菌、生物膜)和机制,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微塑料的生态风险和高效降解策略提供科学参考.

    微塑料污染细胞毒性生物降解

    病毒样颗粒疫苗研究进展

    赵尉吏吕娜李会强何亚辉...
    776-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是含有某种病毒一个或多个结构蛋白的空心颗粒形态,结构上类似完整病毒,具有与完整病毒相似的免疫原性并通过激活抗原提呈细胞诱导免疫应答,由于不含有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因此适合用于开发更安全、成本更低的候选疫苗.系统阐述了VLPs的分类、表征、优势及表达系统,回顾了VLPs疫苗的发展历程,并汇总了已上市的疫苗品种.同时,介绍了部分在研的预防性或治疗性VLPs疫苗,并探讨了新的开发策略,进一步拓宽了VLPs疫苗的研发领域,为未来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病毒样颗粒VLPs疫苗表征工具表达系统

    氘及其标记化合物在生物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唐金格任巍蒋晴晴于宁...
    785-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稳定同位素因具有无放射性、稳定性好等特点,在医药、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应用广泛.氘作为氢元素的一种稳定同位素,氘元素标记法具有简单、快捷、价格低等优点.研究发现,氘同位素标记在机体代谢机制、疾病预防及治疗靶点、药理学等生命科学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综述从氘标记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检测技术、氘及其化合物在生物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同位素生物医药临床研究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万令飞潘文婷雍雨婷李元帅...
    793-8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纤维化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为揭示其复杂的病理机制提供了全新途径.传统的研究方法在识别肝纤维化中不同细胞亚群及其基因表达变化方面存在局限,难以深入理解疾病机制.概述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肝纤维化过程中对不同细胞亚群类型的研究进展,单细胞RNA测序技术能够精确地解析不同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及异质性,揭示肝纤维化过程中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有助于理解各类细胞亚型在肝纤维化中的功能、相互作用及其对疾病进展的贡献.进一步探讨了该技术在肝纤维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与应用前景,通过这一技术,可以鉴定出与纤维化相关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为早期诊断、治疗靶点的发现以及新疗法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此外,结合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者可以在空间维度上观察细胞在组织中的分布,进一步提升对肝纤维化微环境的理解.该技术有助于深入理解肝纤维化的病理机制,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制定早期诊断及治疗策略提供了创新思路.

    肝纤维化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纤维化机制细胞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