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郝临山

双月刊

1674-0882

dtxbsk@163.com

0352-7158321 7563252

037009

山西省大同市御河桥东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流动、传承、变革:"跨大西洋"关系的文学重构

    谭源星王影君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大西洋文学研究经历了从关注英美两国文学的矛盾、冲突、融合,到聚焦英国文学对北美和南美文学的多重影响力,再到研究欧美(洲)、非美(洲)文学在政治、国家和民族身份、商业印刷、生态环境等不同主题下的交互过程,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流动性.目前,跨大西洋文学研究重点突出小说这一文学体裁,而跨大西洋诗歌在这一语境下的地位有些尴尬.同时,文学似乎总是在回应政治问题,导致"文学性"本身被大量削弱.新的跨大西洋文学研究需要在平衡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下功夫,丰富研究的文学体裁,更加关注传递的、循环的、偶然的文学经历.

    跨大西洋身份殖民生态重构

    西方现代人格理想的追寻与构建——从哈姆雷特到浮士德

    刘志强鲍俊琴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发现,人的个性发展与完善一直是西方文学关注的话题.从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到18世纪启蒙时代主体性的人的觉醒和探索实践无不是伟大的文学家们对时代做出的回应和反思.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歌德笔下的人物形象以及歌德本人一生的追求,展示了西方文学人性理想在精神发展脉络上的某些联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西方人在自我认识的漫长历程中逐渐由审美的人性理想转向了更具扩张性的实践体验.浮士德的形象作为现代早期主体性人格理想的实践者,同时也引发了对现代性问题的警惕与反思.

    人的发现主体意识的觉醒审美主体现代冒险主体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人画换脸的悲剧新解

    赵嘉琦高超
    11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对肖像画的艺术处理和情节设定更加复杂和成熟,他以肖像画为核心构建了一场人画换脸的悲剧,设定了三个与肖像画相关的三个谜题,这表明王尔德已认识到肖像画的独特意义,而肖像画也成为他表达唯美主义理念的常用媒介和解读作品的关键.《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以肖像画为核心串联起与身体、道德和自我相关的议题,肖像画对模特的相似性再现和肖像画具有的典范性和相对独立性使小说中人画换脸的情节设定成为可能,人画换脸的实质是主体脸的置换、感官的丧失和身体的缺席,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生命力和可能性的丧失.同时,道林对肖像画的刺杀从根本上源于本就不甚稳固的认知基础和价值建构的坍塌.

    《道林·格雷的画像》肖像画身体自我道德面具

    山西榆社方言中情态副词"害怕"的语法功能与情态特征

    梁永红
    11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害怕"在普通话中只作动词使用,而在榆社方言中却有情态副词的用法:既可以表示说话人对事物或事件的推测或估计,也可以表达否定的态度;而且具有委婉功能和非现实性的特征.近代汉语中的"害怕"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心中慌乱"与"担心";在结构上主要有"S+(状语)害怕+(N)"和"S1+[害怕]+(S2)V"两种类型,而后者也为"害怕"的语法化提供了可能.在语法化过程中,榆社方言中的"害怕"在结构上经历了"S1+(状语)害怕+(S2)V"→"S1+[害怕]+(S2)V"的变化;在意义上也有发展,即"心中慌乱→担心→担心+判断→判断",最终有了表达个人判断或观点的情态用法.

    山西榆社方言情态副词"害怕"

    大同方言古语词例释

    曹婷婷郭端平
    124-12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言是语言演化的活化石,一个地区的方言积累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有一些词汇是古代汉语的留存.大同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反映了大同悠久的历史文化.基于这一认识,对大同方言中的"敧、齈带、央及、业已、懆"五个古语词进行分析阐释,并借助工具书和古籍进行考证,以期为方言研究提供材料.

    大同方言古语词考释

    中国符号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陈千里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符号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相对西方起步较晚,但在五十余年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发展.我国符号学发展分为三个关键阶段:依附"西方学派"主导时期的起步阶段(1981-1986年)、中西方符号学学派开始融合的平稳发展阶段(1987-1993年)和建立中国化符号学体系的全面展开阶段(1994年至今).目前,我国符号学理论研究和符号学的应用研究取得了国际的认可,正在积极构建承载中国文化的中国符号学派.我国符号学研究虽仍然面临着专著量不足、专业刊物较少、学术定义尚未明晰统一等困境,但中国符号学研究正克服困难,稳步前进.

    符号学回顾展望

    我国奥林匹克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王鑫吴祥如
    13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质就是对青少年身体素质、心理能力、审美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不同方面的综合教育,包括奥林匹克知识教育、奥林匹克理想教育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三个层面.推动奥林匹克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新时期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呼唤.当前我国奥林匹克教育高质量发展存在的普及程度较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内容陈旧以及媒体传播不规范性等问题与短板,解决问题的对策有进一步完善奥林匹克教育发展规划,大力开展农村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奥林匹克教育师资水平,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

    奥林匹克教育时代价值困惑驱动路径

    中国青春电影中"萌"元素对大学生的美育影响

    杨伟祺
    13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萌"元素在中国青春电影中的发展呈现出本土化的流变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它的表现形式主要可以概括为"萌"元素的硬植入、"萌"元素的内化和"萌"元素的本土化三个基本特征.青年大学生群体作为以"萌"元素为代表的二次元文化和青春电影的重要欣赏群体,二者的结合演绎既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的美育价值,同时也存在负面的消极影响.应该辩证性地看待青春电影中"萌"元素对大学生美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严肃对待这一文化现象的美育影响的同时也无需过度焦虑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全方位多途径的美育教育下,"萌"文化难以撼动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认知.

    中国青春电影"萌"元素二次元文化大学生美育

    文化导入式的俄语教学模式建构

    李敏
    143-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俄语教学中系统地引入文化导入教学模式,能优化学生的俄语知识结构,改善学生的语言能力结构,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激发.因此在开展俄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能发挥文化导入教学的价值和作用,应通过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支持,促进文化导入教学的高效化开展,并通过筛选丰富文化资源、设置专门导入教学课程、充分发挥外籍教师优势等保障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的稳定实施,切实支持俄语人才的有效培养.

    文化导入式俄语教学教学模式

    医校协同促进见习实习医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路径探析

    蔡占玲
    148-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校协同对见实习医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具备的合作基础是目标相同、精神相通、组织相亲、经验相补、政策相关,双方合作对见实习医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对医院、学校、学生三者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见实习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不强、管理工作机制不健全、考察监督难度大等问题,医校协同对见实习医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可供借鉴的路径为建立医校多维对话平台、理顺合作交流机制,构建医校双重考核模式、实施全员全过程评估,推进医校党建融合共建、深化医教文化融合,促进医校党建业务深度融合、赋能医校高质量发展.

    医校协同见实习医学生党员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