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郝临山

双月刊

1674-0882

dtxbsk@163.com

0352-7158321 7563252

037009

山西省大同市御河桥东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模态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实证分析

    赵永琴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多模态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模式可以打破单一传统语言模态,而形成多模态协同效应.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巧妙的课堂设计,多种模态方式的课堂输入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中,建设生动且具有课程思政特色的大学英语课堂.

    多模态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思政教学协同效应

    智能时代人的学习活动的演变

    常科伟王俊斐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人类的生产生活呈现出互联互通、复杂高效、劳动解放等特点,同时也引发了人的学习活动的双重变革.随着智能技术进入人的学习活动领域,学习时空的扩展、学习内容的丰富、学习工具的革新表现为学习活动的正向演变;与此同时,人的学习活动也出现了一些负向演变,包括学习内容真伪难辨以及人的理性思维的退化.因此,如何引导人的学习活动健康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习活动智能时代双重演变

    梁晋争衡时期河北"衢地"考论

    屈卡乐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唐五代梁晋争衡时期,河北方镇拥有较强的政治军事实力,且掌握着由河北进出河东的主要交通路线,成为影响梁晋力量平衡的"衢地".在梁晋争衡前期,朱温采用军事威慑和政治笼络双重手段,将魏博、成德、义武等镇拉入梁军阵营.但是,朱梁集团对河北方镇更多地采用军事威慑,试图实现对成德、义武等镇的实质控制.这种高压的举措遭到河北方镇的抵制,使得后梁失去了对河北"衢地"的控制,在梁晋争衡中渐落下风.

    梁晋争衡河北方镇衢地

    辽金时期西京大同府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秦豪冉肖忠纯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京大同府是辽金王朝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同时也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沟通交流的重要门户,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西京大同府成为周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辽金西京大同府的设置,为各民族的互动交融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在经济贸易方面,各民族积极参与商业活动;在文化教育方面,受到中原传统文化教育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双重影响;在社会生活习俗方面,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因此,通过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使西京大同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文化,成为反映辽金时期民族关系的一个缩影.

    西京大同府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国时期遗产税制度的构建与运作

    陈雪菲黄爱军
    66-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遗产税制度经过各方的讨论和推动,最终在抗战时期迈向实践.但是,作为西方世界的舶来品,遗产税制度与中国社会现实存在着巨大龃龉.由于户口统计和财产登记工作的疏漏,加之权贵阶层的逃税,导致大量税源游离于征管之列.在这种情况下,遗产税制度不仅未能发挥调剂贫富的作用,也没有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成为中国财政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缺憾.这一史实表明,税制改革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只有在配套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积极作用.

    遗产税财政收入税收体系

    北魏王朝推广佛教音乐的作用与影响

    赵烨詹林平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魏王朝大力推广佛教音乐,彰显出兼容并蓄的文化理念.佛教音乐在北魏获得广泛传播,成为北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魏统治者通过营建佛寺、举办法会、派遣使节等措施,促进了佛教音乐与本土音乐的融合,丰富了民众的音乐生活.佛教音乐的传播为民族大一统奠定了文化基础,形成于北魏时期的佛教音乐体系为后世佛乐发展奠定了艺术根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北魏王朝佛教音乐民族融合文化交流

    从北魏毛德祖妻张智朗墓石椁羽人像看南北朝文化融合问题

    张伟艺
    77-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羽人题材源于上古先民对鸟的崇拜,自商代起,人们受"升天"思想的影响,羽人形象作为一种装饰题材已广泛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尤其常见于墓葬壁画中.张智朗墓石椁门上的羽人画像,绘制得极为生动精美,尽管它出土于北魏都城平城地区,绘画技法也是北朝风格,但羽人画像所蕴含的寓意则与南朝其他墓中的羽人题材相同,是南北朝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交流交往融合的必然产物.

    毛德祖石椁羽人

    安大《诗》简之《侯》《魏》改置考论

    梁利栋
    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大《诗》简为抄写于战国后期楚国的《诗》选本,其原本为战国初年魏国所改编的《诗》文本.基于战国前期魏国强大的实力,善《诗》之魏国君臣遂改《魏》为《侯》;唐、魏二地位置相近、风俗趋同,部分风诗的思想倾向相同,魏国又为晋之后继者,改《唐》为《魏》亦顺理成章.

    安大《诗》简《侯》《魏》

    以气论重审"建安七子"及其文学创作

    刘伟
    88-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气论文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最具特色的理论,它源自古老的气学思辨传统和知识谱系,脱胎于先秦两汉气论哲学范畴,而其中承担关键作用的是曹丕的《典论·论文》及其"文气说"的提出.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以高度概括的笔法言说了"七子"的各自文学特色,其中以气而论的评价尤为值得注意.以《典论·论文》为根源,结合历家评论以及"七子"创作实际,重审七人的文章之气除了轩轾有别,还各显异彩,呈现出不同的"作者之气"与"文本之气",这与其家世背景、学术渊源、个性气质等息息相关.此外,因受政治格局、时代风气和个人际遇的影响,"七子"之气又都具有共同特征——饱含慷慨之音.

    《典论·论文》建安七子文学创作

    《宋文鉴》选奏疏考论

    邹阳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文鉴》选入奏疏数量最多,内容约占全书的五分之一.在裁选上有名臣倾向、名家倾向和类群倾向.在具体做法上,《宋文鉴》将"弹文"纳入"奏疏"一类,实际上是沿袭《唐文粹》的做法,此外,《宋文鉴》将"奏疏"中的"弹文"与"启"作了区分,在名称上已有明显区别.就内容而言,《宋文鉴》奏疏构造了务实、典雅、严谨、简洁的文章范式,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亦参考和借鉴了《宋文鉴》对奏疏一体的编选.

    《宋文鉴》奏疏选编范式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