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张培富

双月刊

1000-5935

xbw1@sxu.edu.cn;xbw2@sxu.edu.cn

0351-7018311

030006

太原坞城路92号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学术创新,质量第一”的原则,紧密追踪学术前沿,高度关注学术热点,对于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具体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成果,不受栏目限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斋藤幸平的"去增长"的共产主义理论

    王雨辰胡桁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斋藤幸平指认"帝国式生活方式"是"人类世"气候危机的根源,强调北方国家是通过技术性转嫁、空间性转嫁和时间性转嫁三种形式,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转嫁生态危机,以维系其"帝国式生活方式"的.他认为西方思想家提出的应对气候危机的"绿色新政"无法真正解决经济增长与"行星边界"的矛盾、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关系、降低自然资源的耗费这三个核心问题,因而不是应对气候危机的有效途径.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考察,斋藤幸平认为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信奉生产力至上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历史观的青年时期、生态学转向的《资本论》时期和晚年生态学笔记的生态学深化时期,指出马克思生态学的核心是提出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概念,指认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关系的中断,并运用他所理解的马克思的生态学,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生态批判,认为只有建立"去增长"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克服气候危机.斋藤幸平的理论具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共性,但他在对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的考察上,在对"去增长"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上又有其理论个性.斋藤幸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斋藤幸平帝国式生活方式马克思的生态学"去增长"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政治生态学"的确立及其当代价值

    叶立国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生态学正在成为一个令人兴奋和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马克思相关思想在其形成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从"非政治的"生态学转向"政治的"生态学,是突破传统学科局限、整体性地解决社会与环境危机问题的逻辑必然与切实需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作为理论诉求的马克思生态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政治生态学.确立"马克思政治生态学"的学科地位与思想体系,在理论层面上,有助于把生态学理论范式引入马克思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中,从而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发展;在实践层面上,有利于揭示当前生态危机的实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独特的理论视角.充分发挥马克思政治生态学"斧头"与"种子"的功能,能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提供政治生态学的理论智慧和方法论支撑.

    马克思政治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政治经济学实践

    从"欧化"到"中国化":茅盾论如何学习文学的"民族形式"

    朱军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形式"论争被视作"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之一,茅盾是其重要参与者,他的作品也是被公认的"民族形式"的代表.作为"同路人"的茅盾有关"如何学习文学的'民族形式'"的思考有误置更有调适,尤具历史价值.茅盾延续了鲁迅、瞿秋白的思考,但并不赞成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论争中对"五四"的极端否定,而能在检讨"欧化"中有力捍卫白话文运动与启蒙精神.茅盾在以"文艺复兴"和"宋代近世论"观照"五四"上与胡适等人有所共鸣,但主张立足于更广大的社会视野,从政治经济阶层的变迁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底层找寻文化生成基础,并据此反驳"民间形式"中心源泉论,更希望从不朽、古典的市民文学中学习"民族形式".在反思市民浪漫文艺的基础上,茅盾进而提出创造充实、壮健与美丽的民族文学形式,与1930-1940年代民族文艺复兴思潮相呼应,提倡理智与情感、理想与浪漫的统一,代表一种具有新古典风格的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兴起,推动了新文艺从"欧化"向"中国化"的转变.

    "民族形式"论争茅盾市民文学中国风格

    茅盾文学批评话语的历史生成——以新文学书评为视角

    陈树萍顾金春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9年之前,茅盾的文学实践主要有三种方式,即编辑活动、小说创作和文学批评,其新文学史观的建构与批评话语的生成皆有赖于此.作为及时性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书评清晰展现了茅盾文学观的动态生成.以新文学书评为视角,可见在从"沈雁冰"渐变为"茅盾"的过程中,有三个问题相互牵连映照,共同形塑其生动的文学批评.一是身处新文学诞生期的沈雁冰基于《小说月报》编辑而产生的责任意识与书评之初试."引导"与"初创"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二是茅盾作为"文学者"的特别之处:由文学批评而至小说创作.在其文学批评成熟过程中,处女作《蚀》三部曲让他从被评者的角度充分领会批评话语的威力与其内在新生力量;钱杏邨对茅盾的批评经历了由书评至作家论的过程,其不断增强的阶级话语对茅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评与被评的双重视域转换中,茅盾的文学观念与创作都得到了淬炼.三是1927年之后的茅盾先后以《文学》与《文艺阵地》为主要阵地,在"为时而作"的时代情绪驱动中,为大量新作尤其是左翼文学作品积极作评,其书评既具有鲜明的审美风格又彰显了强烈的民族、阶级抗争意识.作为一代文学巨匠,茅盾以大量的在场性书评砥砺着左翼文学的成长.

    茅盾文学批评话语历史生成新文学书评

    关于《清忠谱》"事俱按实"的历史书写

    张涛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忠谱》是明末清初戏曲家李玉的一部传奇名剧,该剧改变了明初十部传奇九相思的、以曲词绮靡为审美的"才子佳人"喜剧窠臼.经过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传奇作家的不断书写,明末清初戏曲在风格上逐渐由"绮靡"转向"雅驯",由"才子爱情"剧转向了"政治现实"剧.这也是以李玉为代表的由明入清的遗民作家经历"国破"之后"实学"思潮在文学上的思考.吴梅村特别指出其价值在于"事俱按实".但后来学者根据《曲海总目提要》所载《清忠谱》乃"补史传之阙",认为该剧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显然,这是对吴梅村"事俱按实"的误读.因为,传奇毕竟不同于史书,从某种意义而言,李玉的《清忠谱》所叙事件、人物皆为真实记载,细节上也以生活真实为原则.《清忠谱》并非第一部叙述"苏州民变"的历史剧,而是对此前十几部剧作的"再创作",在历史事件的细节上进行了创造性"改编".

    《清忠谱》事俱按实改编再创作

    论《清忠谱》的叙事艺术与悲剧精神

    侯文宜赵玲丽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李玉所作《清忠谱》是一部经典戏剧,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真实的维度.其实,作为明清之际苏州派舞台创作,《清忠谱》的成功除了"事俱按实"之外,尚取决于作者精心结撰的叙事结构和由此生发的艺术张力,故其叙事艺术尤藏蕴奥.剧中独特的"四线"叙事巧妙地暗合于"忠孝节义"伦理观,达到了"有美斯彰"的教化效果;其梦幻叙事运用梦境、鬼魂构建了虚实相生的审美情境;其"戏中戏"叙事则让历史映照现实,预示了主线发展.此外,作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清忠谱》通过周顺昌、颜佩韦等悲剧人物的塑造,写出"忠奸之斗"的历史之殇,突显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崇高悲剧精神.

    《清忠谱》"忠孝节义"四线叙事梦幻叙事戏中戏悲剧精神

    互联网公益传播:基于DART价值共创模型的策略分析

    张殿元王佳玫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基于技术赋能的网络公益传播呈现出时空一体的全场景渗透、多元主体的超议程设置、公开透明的公益话语交互等鲜明特征,同时也存在作秀性质的"闪客公益"以及伦理失范、信息失真和公信力缺失等现象.针对影响互联网公益传播的问题,文章基于顾客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DART模型,提出建设多交互、易获取、低风险、高透明的价值共创环境,探讨价值共创视角下网络公益传播策略,分析科技赋能视域下的网络传播趋势.

    互联网公益传播DART模型策略

    从忽视到行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广告认知的变迁

    秦雪冰姜智彬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农村居民的广告认知发生了重大转变,体现在接触渠道、功能认知和观点态度三个方面.在广告接触渠道方面,农村居民从城乡差异走向移动融合,对广告信息有了全方面和多角度的认知;在广告功能认知方面,农村居民从自卖自夸的自然认知转向传播助农的正向认知,身体力行开展广告活动的趋势日益明显;在广告观点态度方面,农村居民从农本经营的传统商品意识发展为多维乡村价值激活的新型商品观,展现了农村居民从忽视到行动的广告认知变迁过程.农村居民广告认知的变迁过程,反映出乡村社会开始走向广告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开放与融合、农村居民开始实现广告知识和乡村环境的同化与平衡、农村居民开始提升广告素养与收入增长的协同与互促、直播广告开始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生产与共创等新特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广告认知的变迁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重要成果,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助力,与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互构关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乡村振兴农村居民广告认知

    "教育性教学"的现时代内涵

    刘庆昌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们通常会把"教育性教学"理解为道德教育性的教学,这无疑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从"教学的教育性"人手探讨,可知"教育性"这一概念的内涵已经不再是赫尔巴特意义上的纯粹道德教育性,而是道德追求和智慧追求共同构成的、不可拆分的教育意义整体.面对教育现实且为了支持"教育性教学"的新内涵,分析教学的教育潜力就成为必要.在这一方面,"课程思政"理念和"发展性教学"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具体而言,"课程思政"增益了知识教学的道德教育力;"发展性教学"倒逼出"教育力量"的新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教育性教学",其时代性的内涵自然得以显现.在强调"教育性"须是一个全称概念的前提下,可以作出以下判断:"教育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教育性教学"的最终追求是一个有机的素养结构.

    教育性教学教学的教育性教育性

    劳动教育乃"五育"之一的学理澄明

    李润洲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学术界,劳动教育能否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列,如何定位劳动教育存在着争议.回应这些争议,则需从学理上证成劳动教育乃"五育"之一.从学理上看,人的三元结构是劳动教育乃"五育"之一的学理起点,劳动的二重性是劳动教育乃"五育"之一的学理展开,而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则是劳动教育乃"五育"之一的学理证成.

    劳动教育人的三元结构劳动的二重性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