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教育研究
思想教育研究

陈曦

月刊

1002-5707

sx@ustb.edu.cn

010-62332831 62334268

100083

北京科技大学内

思想教育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会刊。经过2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核心期刊,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世界向度

    曾令辉卜路平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更大的新作为,培养出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守正创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40年来学科体系日益完善,学术体系日益健全,基础理论日益扎实,话语体系日益丰富.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不仅要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继续发挥"生命线"作用和凸显在治党治国中的价值,也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和合共生力、叙事传播力、话语阐释力和自信力.和合共生力、叙事传播力、话语阐释力和自信力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世界向度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和合共生力叙事传播力话语阐释力自信力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意蕴与范式革命

    卢岚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转型是由数字技术驱动,数据要素赋能而引发的系统性创变.由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互建构形成的关系维度,成为解析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始于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嵌与共生,延展于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链解析,最终指向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与范式革命之目标.其理论日益走向精细,其阐释也不断深化:一是阐释由数字系统贯通跨主体、跨领域的教育过程中利用传统优势延链、升链,形成"全链条"数字育人的新形态;二是勘察数字孪生映射思想政治教育"全场域"时,依靠盘活存量、涌现增量来建链与补链,进而系统性呈现与考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变革.

    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逻辑链研究范式

    困境与纾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进程中的风险防范研究

    吴满意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正在加速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嬗变.在这种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元素在裂变生成新质中呈现出不少隐忧,诸如因技术介入带来的主体认知困惑、场域的边界模糊、信息内容供给的爆裂等,特别是人机关系、人技关系和人际关系中主体性偏移突出,而技术带来的困扰、主观创设引发的困境、场景供给不足遭遇的尴尬,成为主体性危机的主要原因.因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未来发展的数字化理念、完善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优化全链路场景演示系统的主流价值观引导,有助于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进程中的风险,开拓出崭新局面.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风险防范

    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遵循

    王天民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迅猛发展、全面渗透的数字化潮流,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加快数字化进程,是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的内在要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对于拓展理论视野,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对象化存在"入学思想,创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具有重大深远意义.数字技术和数字信息作为人的对象化存在,能够全面、生动、鲜活地呈现人的本真生命生活样态,充分赋能以人为本教育实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把作为时代变量的数字化技术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增量,需要明确数字技术参与科学研究的流程范式,形构融数字逻辑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于一体的实践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进程.

    以人文本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

    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价值

    李俊王贝宁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是运用调查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大的历史价值:一是前提性价值,推进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接受和对中国实际的准确把握,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条件;二是过程性价值,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三是结果性价值,实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从毛泽东的调查研究中汲取理论智慧和工作方法,对于怎样认识和如何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中的调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启示.

    毛泽东的调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提性价值过程性价值结果性价值

    数字资本主义的微观政治哲学批判及其超越前景

    王玉坤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以数据和数字平台为抓手,数字资本日益控制个体的社会生活,表征出隐蔽的微观权力面相.其中,涉及彼此相关的3个层面:一是资本的数字化扩张,导致个体生活沦为资本微观权力的作用对象,致使社会生活发生普遍异化;二是通过资本权力对劳动过程的零分碎切,数字资本入侵并篡改物质劳动,抽离了劳动的社会意义,造成了劳动生产过程的虚拟化和劳动产品的抽象化;三是服膺资本权力的数字技术强势介入消费领域,致使消费形式和消费内容发生倒错,造成了社会消费的符号化和虚无化.鉴于此,超越数字资本主义必须把握好3个关键环节:一是要发展数字技术,以发展数字生产力破解数字资本逻辑的历史局限,赋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二是要坚持数字技术应用的社会性、人民性,以数字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数字资本主义私有制;三是要把握好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即数字资本主义必然以共产主义对资本逻辑的全面超越为旨归.

    数字资本主义微观政治哲学资本权力共产主义

    网络"泛娱乐化"消解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方式、内在机理和应对策略

    董卓宁于鹏飞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泛娱乐化"消解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通常以单向接收、圈群互动、群体对立3种方式体现.其内在逻辑是在转移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注意力的过程中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在沉浸网络娱乐圈群的"狂欢"中消融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并在遭遇多种思潮的"冲突"中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认同.要持续巩固青少年在网络"泛娱乐化"背景下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就必须以抢占青少年意识形态注意力为起点,以构建网络空间情感认同共同体为关键,以培养青少年自我实践教育能力为归宿,全方位、多层次地为青少年构筑起抵抗网络"泛娱乐化"的"思想大坝".

    网络"泛娱乐化"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审美消费主义的生成逻辑、异化之维及破解理路

    王宇婷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审美消费主义是消费主义在资本逻辑作用下向审美领域不断渗透的新形态.审美消费主义刻意将审美贬损为资本增殖的工具,致使消费的目的不再指向人的实际物质需求而是虚假的审美欲望.在审美消费主义的不断冲击下,同质化的消费景观导致审美感受麻木,狂欢式的消费场域诱使审美认知退化,纵欲式的消费理念引发审美价值观扭曲,资本操纵的消费关系致使审美自由受限.对此,必须超越审美消费主义的资本逻辑运演机制,在戳穿意识形态迷雾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不断塑造和提升审美主体的价值理性,最终构建审美与消费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审美消费资本逻辑审美消费主义

    数智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

    田永静李潇涵
    11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时代,借助技术进步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提质增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基于"大思政课"实践课程建设规律,发挥数智技术沟通虚拟与现实、人机共享智慧、数据与智慧结合的优势,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精准化、教学内容聚显化、教学主客体交互化,通过"教育与技术互构""价值与数据互构""现实与虚拟互构"重塑课程形态,可以达成"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数智形态.

    数智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内涵、实践探索与路径优化

    吕鹏林晶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技术的移植和复制,也不是数字化学习取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是要在厘清"技术与人"的关系基础上通过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教学要素和教学评价,深入探索大数据、知识图谱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何助力构建个性化、结构化和智能化的教学体系,同时也要注意到数字化赋能进程中存在技术辅助不足、数据壁垒尚未突破以及教师数字素养差异等问题,并从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搭建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和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三方面寻求路径优化,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数字化赋能下的创新发展,真正实现铸魂育人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赋能数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