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理论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理论教育
思想理论教育

江彦桥

月刊

1007-192X

sxlljy@vip.163.com

021-64185958

200032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思想理论教育/Journal Ideological & Theoretical Education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思想理论教育》是由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主管,上海市科教系统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1月改为半月刊,上半月为综合版,下半月为行动版(面向中小学、幼儿园)。上半月(综合)版以“聚焦德育研究前沿,荟萃德育实践方略,展示学校办学理念,指导师生健康成长”为宗旨,努力推介加强与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的精品力作,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是一本集学术性、前瞻性、指导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党建与德育研究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国家认同的理论阐释和实践路径

    冯庆想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认同是主体对国家的积极情感与正向评价.近年来,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日趋错综复杂,影响国家认同的变量日益增多,主要表现为:一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结构性张力牵引国家认同程度波动;二是全球化与区域化同步重塑国家认同价值取向;三是数字技术与虚拟环境嵌入国家认同样态建构.增进国家认同不仅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价值诉求,也是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肩负的责任使命.增进国家认同,需要提升国家保障民众福祉的能力,发挥观念上层建筑对社会主体的教化效果,优化数字媒介承载国家认同的传播生态,促进个人日常生活中国家观念的微观建构.

    国家认同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培育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实践生成与价值实现

    周玉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理论、实践与价值的统一.从理论维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其本质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载体诸要素与其依赖的空间形态的互动关系,其特征体现为政治性和教化性的统一、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从实践维度来看,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网络空间等空间形态既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生成基础,也铸就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复杂多样的展开形态.要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理论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生产为着力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解释力、引领力和向心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空间样态空间生产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内容指向、规范构造和根本特质

    邵帅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自我革命战略进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的有机集合.就内容指向来说,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综合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四个自我"为功能导向,以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本质要求,以权力监督制约为治理主题,依托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战略布局,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为目标而结构性呈现的自我革命战略体系.就规范构造来看,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客观表现出以系列制度规范协同发力为基本要求,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主体任务,以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为显著标志,以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为发展导向的有机制度整体.就根本特质而言,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融合党的人民立场、讲政治要求、自我革命精神和自主创新品格于一体.

    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全面从严治党

    "数字思政"的作用机制及其实现路径

    温旭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形态."数字思政"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政治目标而借助数字空间有意识、有计划地把数据资源转化成智慧教育,从而改变和形塑数字个体的思想意识的数字教育行为,具有数实融合性、双向交互性和主客体转换性的特点."数字思政"作用机制的本质是数字公共领域的思想交互,遵循和呈现的是数字价值交锋活动的矛盾同一性.在数字空间的思想碰撞中,坚持以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多元主体的数字参与和价值共识."数字思政"的实现路径,要在数字空间批判中有效甄别、在数字主客体转换中有效把握、在数字价值交互中有效引领,构建"数字思政"高地.

    "数字思政"数字空间价值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生成逻辑、问题表征与路径优化

    宫长瑞张乃亮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宏阔背景下,数字技术已悄然进入叙事领域,成为一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内容、叙事情境、叙事传播发生深层次变革和系统性升级的根本力量.数以载事、数以载境、数以载情构筑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新形态得以形成的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算法偏好衍生的数字茧房销蚀叙事连贯性,资本逻辑衍生的数字异化遮蔽叙事价值性,拟态环境衍生的数字焦虑阻隔叙事认同性,这些问题表征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育人成效的整体提升.为此,要重视精准融合的前瞻性谋划,精进寓事于数程度,注重主流价值的全局性浸润,臻善叙事内容生产,统筹算法设计的整体性深耕,突破以数化人瓶颈,推进数字空间的科学性治理,重塑数字叙事生态,以充分释放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育人潜能.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数字技术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涵、结构要素与实践要求

    陶倩李云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社会道德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德、师德、素养和愿景是教育家精神的灵魂、核心、基石和动力,共同构成教育家精神的结构要素.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抓住教师这一核心力量,在强化价值引领、营造浓厚氛围、完善制度保障等方面落实好具体要求,增强广大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性、广泛性和实效性.

    教育家精神教育强国教师队伍建设

    数字社会转型中的青年焦虑探析

    解为瀚
    10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由此带来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重大变革.当代青年作为数字社会转型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在数字技术强化、社会加速侵蚀与资本逻辑影响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身体被"抽离"与属我单一化的身体焦虑、情感被"抽象"与需求两极化的情感焦虑、经验被"剥离"与生命空壳化的经验焦虑和价值被"粉碎"与意义虚无化的价值焦虑等问题.摆脱青年焦虑问题,既是青年个体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进步的现实要求.在实践中,可通过加强思想引领、提升个体素养、整合社会资源等途径,引导青年适应数字社会发展需求,彰显自身主体性,早日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青年焦虑数字社会转型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