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体育研究与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体育研究与教育
体育研究与教育

常乃军

双月刊

2095-235X

tyxb1986@126.com

0357-2051625

041004

山西省临汾市贡院街1号

体育研究与教育/Journal Joru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体育研究与教育》是由山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体育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有: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体育教学与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中小学体育教学、高校体育教学与评价等。其中,尤为注重山西地方民族体育的研究。读者主要面向全国各级学校体育教师、体育工作者、体育科研人员等。本刊优先发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的科研成果,热忱欢迎校内外学者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依据、隐患与对策:职业体育领域中"道德条款"的应用研析

    王桢谭广鑫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受文娱产业的带动,"道德条款"被引入到职业体育领域,成为预防与惩罚职业运动员言行道德失范的重要手段.该条款所拥有的行为规训、责任切割、损害补救等多种机能,使其不仅在体育商业代言、赞助中得到应用,也在体育劳动合同、人才培养及其行业管理方面得到了推广.然而,该条款在职业体育领域中的应用时间较短,并且尚未与体育深度融合,以致出现了边界模糊、过度扩张、与隐私保护冲突等隐患.为了排除这些应用隐患、发挥其应有机能,应当在厘清道德失范行为边界的基础上,划定合理的适用范围,兼顾职业运动员个人隐私保护与权利保障,为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职业体育"道德条款"理论依据存在隐患排除对策

    规范与发展并重:我国新兴体育项目的多元共治

    李梓豪
    12-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顺应新兴体育项目的发展趋势,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指导下提升新兴体育项目治理效能是当前我国体育工作的关键议题.笔者使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建立了"体育项目行政管理+市场管理"复合分析框架,对我国新兴体育项目的发展和治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表明:新兴体育项目的兴起是我国体育发展从政府主导转向消费和产业驱动的必然结果,其发展离不开新兴体育项目自身的良好基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传媒平台的助力.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新兴体育项目的管理权责边界、标准体系建设、完善赛事活动乱象、衍生社会问题成为其主要风险.结合国内外相关实践,本研究认为应当将规范与发展并重作为其发展的基本理念,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新兴体育项目的多元共治模式,以此进一步推进我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新兴体育项目多元共治体育项目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山东省体育休闲街区夜间旅游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Kano模型的实证分析

    方逍飞马晓雪杨弢姜付高...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夜间经济的兴起,体育休闲街区夜间旅游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基于Kano模型,通过文献、调研与问卷等方法,构建了夜间旅游满意度体系,并对济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青岛奥帆中心休闲街区及曲阜明故城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体育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旅游群体倾向于年轻化、女性化与外地化;(2)非体育类因子中,卫生、餐饮、医疗、夜间装置为共同的期望因子,互动体验为魅力因子,照明、无障碍设施则为无差异因子;(3)体育类因子方面,济南与青岛两街区基本一致,期望因子与魅力因子占主导,而曲阜明故城中则是无差异因子占主导,其次为魅力因子,赛事参与是共同的逆向因子.期望通过此研究能为优化休闲街区夜间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体育休闲街区夜间旅游Kano模型满意度影响因素

    "U-S"合作培养体育教师的行动逻辑

    杨俊生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U-S"合作培养体育教师由三个现实条件所决定,即体育在"五育"之中的基础地位、实践性的体育课程以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U-S"合作培养体育教师具有政策优势、师资优势、文化优势与课程优势.基于三大条件与四大优势,"U-S"合作培养体育教师的行动逻辑在于大学与中小学之间构建稳态信任关系,形成互信合作的培养机制;大学与中小学从合作到共生,促进体育教师培养的知识流动;建立文化共同体,构建培养了体育教师的组织文化;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推行探究式教学;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中建立共通的评价机制,以绩效为导向增强合作力量.

    "U-S"合作体育教师行动逻辑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程新年
    38-4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环境质量问题不仅会危害学生身心健康,还会引发公民对于政府风险管理的质疑.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目的树分析法等构建了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认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环境是在学校空间范围内,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师生体育活动为中心,周围一切人为建造的体育场(馆)、器材、设备和设施等物质环境和保障这些体育场地设施充分使用的制度环境的总和;提升体育场地设施质量、塑造学校体育场所精神以及优化学校中"学生——设施——运动"的关系,体现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美观性和开放性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44个三级指标.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双减"政策下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美国经验及其借鉴

    杨叶繁徐正旭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者梳理了美国"放学后计划"七十余年的发展脉络及实践经验,探究了可供我国体育课后服务实践镜鉴的方法与路径.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体育课后服务普遍存在着设施不足、师资匮乏、内容单一及协同机制不畅等问题.在经验借鉴基础上,提出我国体育课后服务的家校社协同机制: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宏观指导,家、校、社三方发挥优势、积极配合,协力共促体育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并提出了家校社协同推进路径:(1)制定体育课后服务家校社协同政策;(2)构建体育课后服务的师资配备标准;(3)搭建体育课后服务家校社互通平台;(4)完善体育课后服务项目监管评估制度.

    "双减"政策体育课后服务家校社协同机制"放学后计划"

    "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机遇、挑战与路径

    张慧敏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出台"双减"政策是为了缓解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而采取的雷霆举措.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研究学校体育教育如何把握政策引导下的空间和时间机遇,剖析学生体质健康发展问题,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教育正本清源,以学生体质健康为引领,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固有思维,为促进学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找寻新路径.研究发现:现阶段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体育育人目标、体育教育过程、体育教育与学生体质健康等方面.解决路径:"双减"政策下完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引导模式,激发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内驱力,尊重学生健康成长规律;增强学校体育教育主体角色,课内课外双管齐下完善考评制度;完善学校体育教育的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保障学校体育教育落地生根,创新发展.

    "双减"学生体质健康机遇挑战

    我国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王明明张红娟
    62-6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运动康复专业课程开设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构想.研究发现,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学界对运动康复专业课程的设置形成了一定的共识:运动是一种康复手段;运动康复专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运动损伤的康复.在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推演过程中,笔者提出:(1)运动康复的概念,即运动康复是指以身体运动为手段的康复;(2)运动康复学科的逻辑起点为康复;(3)运动康复的学科范畴是研究以身体运动为手段的康复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对能够体现运动康复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论证,以期为进一步优化运动康复人才的培养提供思路与参考.

    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囿与路径选择

    刘子尧米雄辉谢亚平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方法,从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剖析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人口规模巨大化创造新机遇,顶层设计科学化布局新赛道,价值取向多元化丰富新内涵,业态结构关联化拓宽新空间,互利共赢国际化契合新需求.并从群众参与、资源整合、传承普及、文化传播等方面审思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囿,提出匹配群众需要,聚焦健康发展;发挥制度优势,推进共享发展;还原生态空间,践行绿色发展;唤醒文化记忆,扩大开放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期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贡献价值参照和实践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现代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群众体育

    传承场与新生代武术传习人的文化认同研究

    张予煊郭平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传承场"的研究与建构不可或缺.笔者结合"传承场"理论,通过田野调查法和文献资料研究,就"传承场"对传习人文化认同的作用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传承场"通过"具身认知"及"跨媒介叙事"两种传承策略,塑造了新生代传习人形象及传达了武术文化内涵,这样有利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场新生代传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