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叶飞帆

月刊

1008-293X

xuebao@zscas.edu.cn

0575-88341516

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教学等基础学科和技术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成果,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重视“特色”建设,以“特色”立刊,以“思想性、学术性、地方性”为办刊宗旨。社会科学所设“越文化研究”、“鲁迅研究”、“绍兴发展战略论坛”等专题栏目反映了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本刊已被中国科学院《中国数学文摘》、德国《数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新华文摘》、《高校文摘学报文摘》等权威杂志收为论文统计数据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理水》怪诞书写的"木刻感"——论鲁迅对珂勒惠支木刻艺术的审美选择

    张建芳周怡佳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文章为美术之一"的文艺观指导下,鲁迅在《故事新编》的创作过程中受到珂勒惠支木刻艺术怪诞风格的影响.在鲁迅的图像认知艺术观的生成途中,"语—图"处于关联阶段,图像媒介与文字媒介的交互行为表现为怪诞书写的"木刻感",此种美学指向在《理水》中有集中且突出的表现.内生的怪诞审美贯穿于《理水》的人物形象、场域、情节、体裁的艺术建构中.《理水》文本暗含鲁迅因个人追求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而形成的"负重者"人格,是对其"肩住黑暗的闸门"之精神形象的隐喻,沉郁苦闷的艺术特质对应着此一时期鲁迅思想观念与艺术观念矛盾变化的内在统一.

    鲁迅《理水》珂勒惠支木刻感怪诞书写

    陆燕生《故事新编》插画的发展历程与美学演进——以《奔月》插画为中心的考察

    刘德胜
    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鲁迅博物馆工作人员的陆燕生,将他对鲁迅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融入了跨越 26 年的心血之作——《故事新编》插画中.其《故事新编》插画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 1970 年代末至 1980年代初的单幅插画阶段,通过内容并置和形式匹配的方式,创造性地完成了《奔月》的图像转译;二是1980 年代中后期的连续插画阶段,通过单一性构图方式对《起死》《出关》《奔月》等文章进行场景分解,为下一阶段插画创作作了图式准备;三是 21 世纪初的整体插画阶段,采取"一节一图"策略和情节堆叠方式,将鲁迅作品插画创作推向新高度.从陆燕生三个阶段插画创作可以看出美术家主体的发展衍化,包括自我延续、自我修正、自我调整和自我回归.

    鲁迅《故事新编》陆燕生插画

    《百喻经》与鲁迅写作的对话关系

    李丽冬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鲁迅辑校过的古籍中,《百喻经》是唯一的佛经典籍,有着特别的分量.《百喻经》由寓言故事和佛理两部分构成,1926 年王品青和鲁迅共同辑校完成并恢复原名《痴华鬘》,此版本"独留寓言其中",更突出了故事性和寓言性.周作人追忆说,鲁迅读佛经重在读文章,《百喻经》有其特别的结构布局和写法.以《百喻经》与鲁迅的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对读,可以发现二者在"帮闲"的寓言式书写、"奔逐"的小说笔法与国民性批判等方面的互文关系.

    鲁迅《百喻经》互文性

    从阳明心学理路透视儒家关系伦理

    殷筱农卫敢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关系伦理一直面临着"孔子困难"的挑战,即其关系伦理是以自我为中心,缺少普遍维度,致使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关系伦理.从阳明"致知格物"的心学资源中,或许可以找到破解儒家关系伦理"孔子困难"的路径."良知"是自我和他人道德关系的基点,道德主体在澄明本有"良知"之后,以"格物"对关系世界中尚未澄明"良知"的他人进行解蔽,进而促成自我与他人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至善".

    阳明心学儒家明德亲民至善

    方以智对王阳明"三间喻"的重构

    吴卿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由重构王阳明的"三间喻",方以智扭转了王阳明以"圣学之全"由上而下贯彻释、道的模式.他通过主张"小道"即"大道"之全、"小道"即"大道"之用,从事用层面肯定了儒、释、道门户之别的合理性,由此消除了"小道"和"大道"之间的紧张对立,维护了阳明心学"体用一源"对主客分裂的消解作用.通过主张百家即大全的相通,以"尊孔"为前提的诸家互用,方以智试图在事用层面矫正儒家的支离和释、道的不足,重新诠释王阳明"三教道儒"的合理性,由此为明末"实学"和"虚学"的对立提供解决方法,展现了他的儒家情怀和作为阳明后学的学术担当.

    方以智王阳明三间喻尊孔

    格物以致其良知——王阳明的格物论及其致思理路

    郭羽楠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阳明格物论的建构始终伴随着对朱熹格物之法的质疑与回应.与朱熹讲求"即物穷理"不同,阳明格物论所观照的是人的主体性及其道德意志,提倡在心上做工夫的新进路.这重塑了格物论的基础,激起了对程朱理学的全面反思.阳明新诠"格物"的重心,以"致良知"的提出为界线,经历了由"诚意"到"致良知"的转移.不过,二者在逻辑上存在关联,致知、诚意、格物被相互贯通.阳明格物论的建构和变化体现出阳明学的宗旨与形成过程.

    阳明学格物良知诚意

    论阳明记体文的教育功能

    周丹烁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阳明理论具有实践性品格,他所作的一系列记体文,注重对孔孟宗旨的阐发和对世道人心的补正,意欲教化民众、士子和官员,有着敦风化俗、风励士习和学为圣贤三方面的教育功能.记体文写作贯串阳明整个仕途历程和心学形成过程,体现出阳明的人格形象,包含心学的诸多义蕴,也留有阳明事功之痕.

    王阳明记体文实践性教育功能

    论陈代初年对三吴的稳定——以吴姓士族为中心

    李浩搏
    61-6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代建国初期,侨姓士族与吴姓士族均对陈政权态度疏离,但吴姓士族与陈廷关系更具对抗性成分.侯景之乱后,以吴兴沈氏为代表的吴姓士族仍具备乡里号召力,有着招聚流民进行叛乱的可能,陈廷亦更为重视与吴姓士族关系的处理.为取得吴姓士族的合法性认同并稳定三吴,陈廷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均采取应对措施.政治方面,陈廷拓展疆域以获取粮食等资源供给三吴,解决吴姓士族的生存危机,塑造其对政权的认同;军事方面,陈廷以陈蒨镇于会稽,控制苕溪以切断天目山与会稽之间的通道,瓦解了潜在的安吉—武康防线,将叛乱防患于未然.

    吴姓士族吴兴沈氏天目山武康

    明遗民黄景昉"旦气之学"解读

    张小琴罗晓荣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遗民黄景昉从隆武朝致仕后,拒不仕清,隐居泉州故宅,以著述为业.其在《屏居十二课》中所倡导的"旦气之学",注重节律操守,倡导清心寡念,勤俭节约,以培养浩然之气相砥砺;以清晨空气清新怡人、新鲜别致的特点,寓意人们立志宜早,积极追求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审美理想.清晨之朝气,也是昼夜交替的时间节点,黄景昉以此寓意实现理想志气应具有焚膏继晷、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旦气之学"的深刻内涵与遗民文人坚守节操、超脱凡俗的精神气质相呼应.黄景昉文如其人,其文章著述即是其人格品行的体现,其高尚的遗民品质为后代知识分子培养高洁的人格精神提供了典范.

    黄景昉遗民品质《屏居十二课》旦气之学

    宅基地所有权、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冲突及其解决——以实现宅基地"三权分置"目标为切入点

    严照良
    7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三权分置"目标下,宅基地制度改革应当实现宅基地及地上房屋"动态"式流转,以充分释放宅基地财产权利属性.受限于"静态"式保障功能目标,宅基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会因农村房屋的买卖、继承、赠与、租赁、抵押或其他经营行为而发生权利冲突.解决该等冲突的关键在于"宅基地资格权"的创设.宅基地资格权因宅基地资格权人身份改变,或因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流转、退还等发生变化.可在宅基地初始分配保障农民居住利益功能不变的情况下,突破宅基地使用权身份限制并设定宅基地使用期限,以实现宅基地及地上房屋的有序流转.

    宅基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宅基地"三权分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