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癌症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黄欧平

双月刊

1001-5930

syazzz@163.net

0791-88329442

330029

江西省南昌市北京东路519号

实用癌症杂志/Journal The Practical Journal of Canc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凭着对杂志精品意识的执着追求,编辑出版了今天这样一本学术先进、编校规范、印刷装帧独具风格的精品杂志,使它能在广阔的医学期刊领域里,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特别是在肿瘤学期刊园地里,亨有较高的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术前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张磊米玉霞王建业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MLNM)中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SCT三期增强扫描,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使用Kappa 一致性检验评价MSCT三期增强扫描在术前诊断MLNM的诊断效能.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证实80例NSCLC患者中,N0期31例,N1期24例,N2期25例,其中MLNM 25例(31.25%);术前MSCT诊断N0期34例,N1期24例,N2期22例,术前MSCT对NSCLC患者N分期诊断与术后病理一致性一般(Kappa=0.735);25例合并MLNM患者中,术前MSCT确诊19例,其对NSCLC患者MLNM的诊断与病理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531),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00%、80.00%、78.75%、63.33%和88.00%;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在不同肿瘤直径、胸膜凹陷与否、不同肿大淋巴结位置、累及粗大肺静脉与否以及不同淋巴结短径的NSCLC患者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MS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NSCLC患者MLNM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结合原发病灶大小、胸膜凹陷、肿大淋巴结位置、累及粗大肺静脉等多方面信息可为淋巴结清扫提供重要参考.

    非小细胞肺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纵隔淋巴结转移

    安罗替尼联合多西他赛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诸葛雪朋王保收张浩业徐志巧...
    87-8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安罗替尼联合多西他赛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84例晚期NSCL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多西他赛治疗,观察组加用安罗替尼治疗,持续用药2个周期.比较2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水平、生存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癌胚抗原(CEA)[(7.15±1.03)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55.36±5.18)ng/L]、糖类抗原 50(CA50)[(10.29±1.29)U/ml]及细胞角质蛋白 19 片段抗原 21-1(CYFRA21-1)水平[(2.04±0.42)ng/ml]低于对照组[(9.28±1.24)μg/L、(64.15±6.27)ng/L、(12.02±2.05)U/ml、(2.58±0.44)ng/ml],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存质量中生理领域评分[(84.76±7.29)分]、心理领域评分[(82.58±7.14)分]、环境领域评分[(88.31±8.25)分]及社会领域评分[(86.65±7.29)分]高于对照组[(75.85± 7.15)分、(73.35±6.89)分、(81.64±8.15)分、(80.75±7.05)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安罗替尼联合多西他赛可增强晚期NSCLC控制效果,降低CEA、VEGF、CA50、CYFRA21-1水平,改善生存质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非小细胞肺癌安罗替尼多西他赛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生存质量

    老年晚期肺癌患者急性非大面积肺栓塞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素娥姚德胜赵国伟
    9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老年晚期肺癌(ALC)患者产生急性非大面积肺栓塞(PE)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145例老年ALC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住院时产生急性非大面积PE的48例患者划分成观察组,未产生急性非大面积PE的97例患者划分为对照组.统计2组性别、年龄、吸烟史等临床有关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老年ALC患者产生急性非大面积PE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手术史、PE史、高血压病史、血小板计数、病理类型与老年ALC患者产生急性非大面积PE无关(P>0.05);D-二聚体(D-D)、红细胞比容、TNM分期、纤维蛋白原(FIB)、吸烟史、血红蛋白与患者产生急性非大面积PE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500μg/L、红细胞比容<0.35%、TNM Ⅲ~Ⅳ期、FIB高、有吸烟史、血红蛋白>140 g/L为老年肺癌患者产生急性非大面积PE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ALC患者产生急性非大面积PE影响因素众多,与D-D≥500 μg/L、红细胞比容<0.35%、TNM Ⅲ~Ⅳ期、FIB高、有吸烟史、血红蛋白>140 g/L等相关,临床需予以积极重视.

    老年晚期肺癌急性非大面积肺栓塞影响因素

    通气序贯降级治疗对肺癌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张永力张春光关敬彬王博...
    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通气序贯降级治疗对肺癌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80例肺癌合并呼吸衰竭气管切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PIC)后,对照组患者进行有创机械通气,观察组接受通气序贯降级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主要指标、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和脱机成功率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均降低,PaO2均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压、pH值、PaCO2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入住时间缩短,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低,脱机成功率高(P<0.05).观察组成功脱机31例;再次行有创通气5例.4例患者继续予以改装后的无创正压呼吸机,实施降级治疗.对照组成功脱机22例;继续行有创通气18例,其中1例患者在ICU死于感染.结论 通气序贯降级治疗能改善肺癌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气管切开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氧合能力,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入住时间,显著降低VAP发生率,提高呼吸机脱机成功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肺癌呼吸衰竭气管切开有创机械通气通气序贯降级治疗

    肺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早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程冬艳程领薄霞
    98-1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肺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早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 选取72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肺癌根治术,根据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n=18)和未感染组(n=54).分析感染组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对比2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筛选出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创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列线图的预测性和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 72例患者出现了 18例肺部感染,感染率为25.00%.18例感染总共分离出3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62.85%),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9株(25.71%),以金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为主;真菌4株(11.42%),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与未感染组患者相比,感染组患者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术前FEV1≤80%、手术时间≥150 min、多叶切除以及术中出血量≥200 mL等占比更高(P<0.05);年龄、吸烟史、术前FEV1、手术时间、切除范围、术中出血量均是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结果提示,年龄≥60岁为52分、有吸烟史为65分、术前FEV1≤80%为68分、手术时间≥150 min为49分、多叶切除为78分、术中出血量≥200 mL为70分,经验证,其模型预测风险的精准性及区分度较高.结论 肺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吸烟史、术前FEV1、手术时间、切除范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基于此创建的预测模型,区分度和准确度较高.

    肺癌根治术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两种不同剂量碘-131对非远处转移性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全切术后患者DTC的应用效果

    闫志华程兵李祥周陈伟娜...
    10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剂量碘-131对非远处转移性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全切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非远处转移性高危DT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DTC全切术,并按照碘-131治疗剂量的不同分成低剂量组(100~150 mCi)和高剂量组(150~200 mCi),前者为45例,后者为41例,治疗3个月,随访1年.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治疗指标(清甲成功率、无病生存率、住院隔离时间)、甲状腺癌特异性生命质量量表(THYCA-QoL)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治疗及随访结束后,两组的清甲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低剂量组的无病生存率(95.56%)高于高剂量组(80.49%),且住院隔离时间短于高剂量组(P<0.05);两组生理功能和活动、心理功能、症状或对生活影响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且低剂量组THYCA-QoL评分均高于高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89%)低于高剂量组(29.27%)(P<0.05).结论 低剂量和高剂量碘-131对于非远处转移性高危DTC全切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当,但前者更有利于缩短住院隔离时间,提高无病生存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而提高生存质量.

    碘-131不同剂量非远处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全切术

    不同浓度顺式阿曲库铵对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维持肌松的效果观察

    甄万里魏金聚宋磊军
    10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接受不同浓度顺式阿曲库铵维持肌松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舒芬太尼+依托咪酯+顺式阿曲库铵+咪达唑仑麻醉,顺式阿曲库铵+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随后行甲状腺癌根治术.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各38例.低浓度组顺式阿曲库铵剂量为0.15 mg/kg,高浓度组剂量为0.2 mg/kg.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插管前1 min、拔管后1 min,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药物作用状况(起效时间、作用时间、睁眼时间、肌松恢复指数)、肌电图水平[0%twiwch(TW)时间、药物注射30 min后TW值、药物注射30 min肌电图(EMG)阳性率]、术后3 d内不良反应(肌肉颤抖、恶心、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结果 插管前1 min较麻醉前,两组患者HR、MAP水平均有下降(P<0.05),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插管后1 min较麻醉前,两组患者HR、MA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浓度组患者起效时间长于高浓度组,睁眼时间短于高浓度组(P<0.05),两组患者作用时间、恢复指数、0%TW时间、注射药物30 min后TW值、EMG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 d内,低浓度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高浓度组(P<0.05).结论 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使用0.15 mg/kg浓度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肌松,可在保证较好作用效果的情况下,帮助患者快速复苏,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顺式阿曲库铵丙泊酚甲状腺癌根治术肌电图肌松麻醉质量

    老年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

    许文婧张淋王文义
    110-112,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老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施行手术的89例老年DTC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获1年随访,将11例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设定为复发转移组,78例术后未复发转移的患者设定为未复发转移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DT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体重指数(BMI)与老年DT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无关(P>0.05);而年龄、肿瘤直径、病理类型、TNM分期、病灶类型、术后碘治疗、术前淋巴结转移与老年DT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滤泡状瘤、肿瘤直径≥5 cm、术后未进行碘治疗、多发病灶、术前有淋巴结转移、TNM Ⅲ~Ⅵ期为老年DTC患者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75岁、滤泡状瘤、肿瘤直径≥5 cm、术后未进行碘治疗、多发病灶、术前有淋巴结转移、TNM Ⅲ~Ⅵ期等与老年DT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联系紧密,临床对于存有上述影响因素的患者需予以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最大程度减少术后复发转移,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转移影响因素

    铅门跟随技术在食管癌调强放疗中的应用研究

    黄玉玲袁星星张云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食管癌静态调强和动态调强放疗中两种不同铅门模式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随机选择25例食管癌放疗患者,分别以铅门跟随模式设计静态和动态调强放疗计划,基于相同的通量按固定铅门模式重新计算剂量.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和特定的剂量参数用于评估靶区和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电子射野成像系统(PD)用于测量两种不同铅门模式的计划的二维剂量分布.结果 无论是静态调强还是动态调强计划,铅门跟随和固定铅门模式在靶区上无明显的剂量学差异,但铅门跟随技术降低了肺和心脏的受照剂量,尤其是在动态调强计划中,其中肺和心脏的V5 Gy,V10 Gy,V20 Gy,V30 Gy,V40 Gy 和平均剂量分别降低了 3.22%,1.48%,1.18%,2.12%,0.74%,1.78%,和 0.67%,0.90%,2.65%,2.23%,1.43%,1.22%.按3 mm/3%和2 mm/2%标准,固定铅门模式和铅门跟随模式在静态调强计划伽马通过率分别是(98.19±1.17)%、(93.33±3.45)%和(98.56±0.64)%、(94.30±2.44)%;在动态调强计划中分别为(98.36±0.84)%、(91.77±2.83)%和(98.62±0.71)%、(93.31±2.35)%,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铅门跟随模式的调强计划具有临床优势,应推广使用.

    铅门跟随调强放疗食管癌剂量学伽马通过率

    保留远端残胃联合双通道吻合术治疗胃上部癌的临床效果

    蒙锦莹牛云霞陈治许诚...
    11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保留远端残胃联合双通道吻合术治疗胃上部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胃上部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组单双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胃全切术联合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保留远端残胃联合双通道吻合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营养指标、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肛门排气、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8/40),低于对照组的60.00%(24/40),P<0.05.术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保留远端残胃结合双通道吻合术用于胃上部癌治疗,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促进患者快速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保留远端残胃双通道吻合术胃上部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