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继洲

双月刊

1673-5595

skxb@upc.edu.cn

0546-8392386 86983493

257061

山东省东营市北二路271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贯彻宗旨与突出石油和地域特色,重点刊登石油经济、石油文化、高校师生关注的理论热点和有关黄河三角洲开发研究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美加油气管道安全监管法律制度考察及对中国的启示

    孙增芹李梦瑶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保障能源安全,需要在安全监管工作上久久为功.随着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储运量日益增加,油气管道行业的规模日益扩大,管道安全监管问题也日渐突出,现阶段完善中国油气管道安全监管法律制度是保障油气管道安全的必要之举.美国和加拿大的油气管道安全监管法律制度较为成熟,在对其进行考察分析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完善中国油气管道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议.建议增设油气管道安全监管专章,推动《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更名,设立专门的油气管道安全监管部门并明确该部门分工,推动完整性管理纳入《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提升完整性管理标准水平,规范应急预案制度,健全应急信息化制度,以此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油气管道安全监管制度,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

    油气管道安全监管完整性管理应急管理

    环境修复责任司法裁判中行政主体的配合义务

    徐欢忠徐本鑫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应对环境司法在证据获取、事实认定和判决执行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我国司法制度要求环境行政主体在环境修复责任司法裁判以及判决执行过程中配合司法机关,并形成直接判决式、自愿承担式、征求意见式和参与协商式等多种实践模式.要求环境行政主体在环境修复责任司法裁判中承担一定的配合义务,既有正当性和必要性,又具有一定的规范支撑,但也存在环境行政主体配合义务缺乏明确法律依据和实现过程受阻等问题.鉴于此,有必要合理改善制度设计,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妥当安排,以避免因错误处理环境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而引发理论误读与实践错乱.

    环境损害环境修复环境司法行政主体配合义务

    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中的概念隐喻及其功能研究

    杜永欣陈汝东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话语是新时代中国国家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主流话语表达.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中国国家领导人生态文明话语表达的分析发现,借助于隐喻的话语表达机制,中国以"重返自然"的现代性反思,建构了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科学性内涵;通过激发社会的"共同体"想象,凝聚了环境治理共识;并以全球环境危机语境下的"英雄主义"叙事,进行了环境治理的情感动员.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隐喻建构,在诠释中国的生态价值理念、促进绿色发展共识、倡导社会环保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话语功能.

    生态文明概念隐喻话语建构国家话语环境治理

    习近平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的三维价值向度

    胡淑芬郭亚亭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包含丰富且深厚的价值意蕴.这集中体现为:以深化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必然逻辑导向的理论创新价值;以统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应然逻辑导向的行动指南价值;以调整重塑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实然逻辑导向的世界引领价值.在全球碳减排进程中,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为我国完成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还为促进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国内国际双重意义.

    习近平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文明价值意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维度——基于主客体双向化运动的视角

    李桂花邹宝鑫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一条殊于西方的现代化路径,其中一个重要维度便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态维度.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发展模式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处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条人民主体与优美生态和谐共处的模式,具有清晰的历史脉络;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上,中国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实现了对"资本宰制自然"式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超越,既扬弃了"资本宰制自然"式人类中心主义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双重异化问题,也克服了生态中心主义下主体缺位的环境保护模式之局限.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和生态永续并举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维度的独特优越性.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维度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资本宰制自然"式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客户治理与企业绿色创新——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

    王勇郭佳王凤龙
    98-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12-2021 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以及关系客户对此的治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私利行为显著降低了企业绿色创新水平,而客户的治理能力能有效弱化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对企业绿色创新的负面影响,揭示了客户治理效应的存在.基于影响机理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客户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治理效应在低现金持有水平、过度投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基于企业外部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在影响控股股东私利行为与企业绿色创新关系的过程中,客户治理与产品市场竞争治理、机构投资者持股治理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对此,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治理与监督机制,加强客户资源管理.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客户治理企业绿色创新外部治理机制

    旅游者风险感知对目的地信任影响研究——政府信任的中介作用

    蔡礼彬程晓盈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者风险感知与信任密切相关,各种风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会改变社会互动并造成信任危机,而旅游者目的地信任是影响旅游者满意度与忠诚度的重要因素.以安东尼·吉登斯关于风险感知和信任的论述为理论依据建立分析框架,通过网络问卷对 326 名风险经历者进行调查,并以政府信任为中介变量,以风险沟通、应急处置为调节变量,重点探讨了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旅游者风险感知对其目的地信任的作用机制与效应.结果显示:风险感知对旅游者政府信任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风险感知对旅游者目的地信任无显著影响;政府信任对旅游者目的地信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风险沟通在风险感知与政府信任中不存在调节作用,应急处置在风险感知与政府信任中存在调节作用.

    旅游者目的地信任风险感知政府信任公共卫生风险

    《诗经·邶风·谷风》"伊余来塈"释义考辨

    彭慧曹瑞杰
    11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邶风·谷风》是《诗经》中一首极富代表性的弃妇诗,作者以真实感人、凄凉哀婉的笔触叙写了自己被弃的孤独无助和悲痛欲绝,同时也侧面反映了丈夫的喜新厌旧和冷漠无情.然而,对于诗末"不念昔者,伊余来塈"一句中"塈"的释义,前贤时修却有不同见解.其中,以毛亨、王夫之、王引之、马瑞辰、于省吾、高亨、向熹等为代表,先后出现了"息也""涂也""怒也""爱""语词""除去""忌恨"等几种不同观点.对比众说,并结合诗文通篇的内容情感和前言后语的语义逻辑、相关诗篇的情感对比和"塈"字的具体用法来看,释"塈"为"爱"更契合诗意、允当可信.

    《诗经》《邶风·谷风》"塈"释义

    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下鲁西南民间舞蹈的发展对策——基于SWOT分析法

    李佩珊
    124-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西南民间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蕴含着文化、社会、经济等多重价值,但目前存在传承人缺失、创新和发展乏力、社会价值难以发挥等问题,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推动其健康发展已成当务之急.借助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发现,鲁西南民间舞蹈既具有区域发展的众多优势,同时其本身也存在较多劣势;既面对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重大发展机遇,又面临诸多与其本身发展不相适应的挑战.据此,提出应重点强化民间舞蹈传承创新、民间舞蹈精品建设、文旅深度融合、表演队伍建设、网络空间建设以及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等对策,以期促进民间舞蹈繁荣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鲁西南民间舞蹈SWOT分析发展对策

    恶意爬取数据行为的刑法规制边界——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为视角

    曹岚欣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爬取数据行为的刑事风险逐渐扩张,根本原因在于未厘清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法益的实质内涵.考虑到作为本罪行为对象的"数据"所具有的动态流转功能及其背后的重要利益价值,应将本罪保护的法益界定为"数据的控制与操作自由—传统信息内容安全".这一阶层式法益成功跨越事实和规范之间的"鸿沟",保证了刑法罪名体系之间的协调与功能上的合理配置.在厘清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法益内涵的基础上,能够为恶意爬取数据的行为划定合理的刑法边界.爬取开放数据一律不构罪;恶意爬取半开放数据不构成本罪,但不排除构成传统信息类犯罪的可能性;恶意爬取不开放数据,若其无法被还原为刑法类型化保护的传统信息,则不构罪;如果能够被还原,根据刑法类型化保护的信息内容是否公开再次判断,若公开则不构罪,反之则构罪,并且可能与传统信息类犯罪发生法条竞合.

    网络爬虫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法益刑法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