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化工
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化工研究院 中国化工学会石油化工专业委员会
石油化工

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化工研究院 中国化工学会石油化工专业委员会

乔金樑

月刊

1000-8144

syhg.bjhy@sinopec.com

010-64295032

100013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4号(北京1442信箱)

石油化工/Journal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石油化工》为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科技期刊,1970年创刊,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和中国化工学会石油化工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主管单位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报道我国石油化学工业领域的科技成果,介绍石油化工的新技术、新进展及国内外科技、生产动态。本刊主要栏目有:特约述评、研究与开发、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环境与化工、工业技术、分析测试、进展与述评。文章发表时滞4~5个月。由于本刊刊登的文章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被选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核心期刊。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报道,2008年《石油化工》期刊评价指标为:总被引频次 1524,影响因子0.827,总被引频次在能源类期刊中名列第5位,影响因子名列第10位;总分在能源类期刊中排第4名,在统计源期刊中的总排名为220名。本刊自1986年向国外公开发行以来,已有19个编纂年度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千名表;2007年《石油化工》在千名表中位居第637位。1994年美国工程索引(EI)开始检索本刊的文章,摘录率为40%左右。2000年转入EI Page One 数据库,至2008年收录率一直为100%。2009年转入Elsevier 公司的Scopus数据库。由上述可见,《石油化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期刊,并且在国际化学化工期刊中具有一定的影响。1981年获化工部“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1986年获化工部“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1986年获国家科委“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1992年获北京市“全优期刊奖”;1992年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1年被科技部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并获得2001年中国石化集团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同年获得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组织委员会颁发的《CAJ-CD 规范》执行优秀奖;2002年获得中国信息研究所颁发的2001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以及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8年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获得“2008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在此,编辑部感谢作者、读者以及合作者多年来所给予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愿我们继续携手,再创辉煌。本刊承办国内外广告业务。本刊通过邮局发行,可在全国各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401。《石油化工》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4号北京化工研究院内通讯地址:北京1442信箱《石油化工》编辑部 邮编:100013主编:乔金樑 副主编:李小明 赵红雁 安 静电话: (010) 64295032 传真: (010) 64295032 电子信箱:syhg.bjhy@sinopec.co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复合脱酸剂清洁高效脱除减二线馏分油中环烷酸

    赵强汪鹏飞杨帅康张浩哲...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一种复合脱酸剂对减二线馏分油进行脱酸及回收环烷酸。利用酸值测定、黏度测试和FTIR等方法考察了反应工艺条件对脱酸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脱酸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0℃,剂油体积比 0。50,反应时间 15 min,相分离温度 25℃,相分离时间 60 min,在此条件下,脱酸率达到 92。70%,精制油酸值降为 0。33 mg/g,满足了工业上设备耐腐蚀的要求(酸值小于 0。50 mg/g),环烷酸在该复合脱酸剂相和油相的表观分配比达到了 24。79。与一级萃取相比,达到酸值小于 0。50 mg/g的标准时,三级萃取比一级萃取脱酸剂用量减少了40%以上。回收的环烷酸副产物品质较好,酸值为177。03 mg/g,达到了石油酸一级品55号酸值标准。

    减二线馏分油复合脱酸剂萃取分离回收

    微界面强化FCC油浆加氢生产低硫船用燃料油

    李鹏程谷峰李治宋军超...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生产符合要求的低硫船用燃料油,以硫含量为 1。2%(w)的FCC油浆为原料,采用催化剂装填量为 100 mL的上行固定床反应器开展了微界面强化FCC油浆加氢生产低硫船用燃料油工艺的研究。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体积空速和氢油体积比对微界面强化FCC油浆加氢反应的脱硫脱氮效率的影响,并与常规滴流床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工艺条件下,微界面强化FCC油浆加氢工艺的脱硫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滴流床加氢工艺,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加快了多环噻吩类硫化物加氢脱硫本征反应速率,有利于发挥微界面强化技术的优势;在反应温度为370℃、反应压力为 6 MPa、氢油体积比为400、体积空速为2。0 h-1 的优化条件下,微界面强化FCC油浆加氢工艺可生产出满足要求的低硫船用燃料油。

    微界面强化FCC油浆加氢处理低硫船用燃料油

    新型多通道扭带强化传热性能的数值模拟

    陆威熊松宁吴志根刘柏群...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内插具有交替顺、逆时针扭转方向(C-CC)结构的多通道扭带的换热管在Re=6 000~12 000范围内的流动传热特性。模拟结果表明,插有C-CC结构多通道扭带的换热管的Nu与通道数量(N)和Re呈正相关,与扭转比(TR)负相关,相对于经典扭带(N=2)最高提升了 30。7%;摩擦系数与N呈正相关,与Re和TR负相关,相对于经典扭带最高增加了 304%;综合换热因子与Re和N呈负相关,随TR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最高为 0。887。较小TR时,所研究的新型C-CC结构多通道扭带有着比常规多通道扭带更好的强化传热性能。

    数值模拟多通道扭带强化传热场协同

    多甲基混合茂配体茂金属催化剂合成与应用

    许胜段文静史永森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成了一系列茂配体,在其中的一个茂环上引入多个甲基,制备了多甲基混合茂配体茂金属催化剂,以甲基铝氧烷为助催化剂,进行了烯烃聚合评价研究,并与市售的二氯二茂锆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多甲基混合茂配体茂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二氯二茂锆相当,最高可达 7 951 kg/(mol·h);可催化乙烯与 1-己烯共聚,共聚物中 1-己烯含量最高可达6。8%(x)。

    多甲基茂配体茂金属催化剂烯烃聚合

    不同拓扑结构聚(丁二酸丁二醇-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性能

    殷杰韩翎王珅贾雪飞...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溶液流延的方式制备了不同拓扑结构带支链的聚(丁二酸丁二醇-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Kx)薄膜,利用 1H NMR、GPC、TG、DSC、XRD、流变测试等方法对PBST-Kx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支化剂的引入不会影响PBST-Kx分子链的化学组成、热稳定性和结晶性能,但随支化剂官能度的增加,PBST-Kx的支链数增加,Mn呈减小的趋势,分子量分布变宽。支化结构的引入增加了PBST-Kx的熔体黏度,使其具有更高的弹性和更长的松弛时间,且随着支化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支化度的增加,PBST-Kx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降低。

    拓扑结构聚(丁二酸丁二醇-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支化剂熔体强度

    基于聚乙烯微孔膜的超滤膜制备与性能

    钟天赵国珂张杨潘国元...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滤膜能有效截留料液中的蛋白质、病毒、酶等大分子物质,在生物制药、食品工业、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为解决传统聚酯无纺布-亲水聚合物复合超滤膜成本昂贵、工艺复杂、国产化率不高的问题,探索以聚烯烃为原料制备超滤膜的潜在方法,通过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亲水改性和涂覆聚乙烯醇(PVA)开发了一种基于商品聚乙烯微孔膜的超滤膜。考察了亲水改性条件、PVA交联时间、PVA溶液含量对超滤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 0。30%(w)的EVOH改性 360 min的聚乙烯微孔膜为基膜,PVA含量为 2。5%(w)、交联时间为 5 min时制备的超滤膜性能最佳;该超滤膜对1 g/L牛血清白蛋白水溶液具有86。96 L/(m2·h·MPa)的渗透通量,同时牛血清白蛋白的截留率可达98。63%。

    膜分离超滤膜聚乙烯亲水改性聚乙烯醇

    L-谷氨酸修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IL-101对CO2的吸附

    陈波姜宁程建唐毅...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L-谷氨酸(L-Glu)作为第二配体一锅合成了MIL-101-xGlu,采用XRD、N2 吸附-脱附、SEM及TG等方法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用量的L-Glu对MIL-101 晶体生长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当L-Glu修饰比例为 6%(x)时,晶体呈正八面体分布规则,颗粒均匀,呈(113)晶面择优取向生长,接近MIL-101的理论模拟值;微孔体积高达1。65 cm3/g,比表面积高达3 679。51 m2/g,具有良好的N2 吸附-脱附性能和热稳定性。气体吸附测试表明,298 K及5 MPa下,MIL-101-6%Glu对CO2,CH4 的吸附量分别达22。94,7。10 mmol/g,对N2 的吸附量低至3。94 mmol/g,优于单一MIL-101。

    金属有机框架MIL-101吸附L-谷氨酸

    基于多巴胺改性的耐磨双疏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许春梅伊卓徐伟张增丽...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贻贝仿生学原理,以钢片为基材,利用多巴胺和硅氧烷的迈克尔加成反应,制备了双疏材料,利用SEM、FTIR、接触角测试等方法对双疏材料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它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双疏材料具有较高的疏水疏油性,水滴和油滴在该双疏材料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为158°,128°。双疏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磨擦性、机械耐久性能、化学稳定性以及在原油中的耐温性,在复杂原油管道运输环境中的应用前景较高。

    双疏耐磨擦机械耐久性化学稳定性

    特殊润湿性材料分离乳液的影响因素

    吴云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主研发了特殊润湿性不锈钢筛网,分别考察了温度、过滤压力、pH、水油比、乳化剂用量等因素对特殊润湿性材料分离油水乳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低的温度对单层和双层筛网分离油包水(W/O)型和水包油(O/W)型乳液均有利;较低的过滤压力对W/O型乳液有利,过高的压力会直接影响筛网的疏水阻隔作用,双层筛网的分离机理决定了低过滤压力下分离无法进行,而更高的压力对双层筛网分离O/W型乳液更有利;低pH对两种类型的乳液分离均有利,随着pH的增大,分离效果下降;随着W/O型乳液含水率增大,单层筛网的分离效果不断下降,水在疏水筛网表面的占据会导致油的通过阻力迅速增大,甚至无法通过,而随着O/W型乳液含油率增大,双层筛网的分离效果呈增大趋势,这与水量下降导致的油水二次混合几率减少有关;乳化剂用量增加导致乳液稳定性增强,对两种类型乳液的分离均不利。

    油水分离特殊润湿性筛网乳液影响因素

    2025年《石油化工》(月刊)征订启事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