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化工
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化工研究院 中国化工学会石油化工专业委员会
石油化工

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化工研究院 中国化工学会石油化工专业委员会

乔金樑

月刊

1000-8144

syhg.bjhy@sinopec.com

010-64295032

100013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4号(北京1442信箱)

石油化工/Journal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石油化工》为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科技期刊,1970年创刊,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和中国化工学会石油化工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主管单位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报道我国石油化学工业领域的科技成果,介绍石油化工的新技术、新进展及国内外科技、生产动态。本刊主要栏目有:特约述评、研究与开发、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环境与化工、工业技术、分析测试、进展与述评。文章发表时滞4~5个月。由于本刊刊登的文章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被选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核心期刊。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报道,2008年《石油化工》期刊评价指标为:总被引频次 1524,影响因子0.827,总被引频次在能源类期刊中名列第5位,影响因子名列第10位;总分在能源类期刊中排第4名,在统计源期刊中的总排名为220名。本刊自1986年向国外公开发行以来,已有19个编纂年度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千名表;2007年《石油化工》在千名表中位居第637位。1994年美国工程索引(EI)开始检索本刊的文章,摘录率为40%左右。2000年转入EI Page One 数据库,至2008年收录率一直为100%。2009年转入Elsevier 公司的Scopus数据库。由上述可见,《石油化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期刊,并且在国际化学化工期刊中具有一定的影响。1981年获化工部“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1986年获化工部“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1986年获国家科委“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1992年获北京市“全优期刊奖”;1992年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1年被科技部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并获得2001年中国石化集团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同年获得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组织委员会颁发的《CAJ-CD 规范》执行优秀奖;2002年获得中国信息研究所颁发的2001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以及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8年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获得“2008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在此,编辑部感谢作者、读者以及合作者多年来所给予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愿我们继续携手,再创辉煌。本刊承办国内外广告业务。本刊通过邮局发行,可在全国各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401。《石油化工》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4号北京化工研究院内通讯地址:北京1442信箱《石油化工》编辑部 邮编:100013主编:乔金樑 副主编:李小明 赵红雁 安 静电话: (010) 64295032 传真: (010) 64295032 电子信箱:syhg.bjhy@sinopec.co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改性赤泥吸附甲苯废气的性能

    梁文俊马琛杨晓彤朱玉雪...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赤泥材料进行酸改性,利用XRD、N2 吸附-脱附等方法对改性赤泥材料结构进行表征,通过DFT计算结果对赤泥材料表面的吸附行为进行分析,考察了赤泥用于甲苯氧化的吸附性能及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Pd负载量为0。3%(w)的改性赤泥对甲苯的吸附效果最优,饱和吸附容量为 18。4 mg/g。酸改性有效提高了赤泥的比表面积,有利于甲苯分子的吸附,负载Pd有助于提高赤泥的甲苯吸附性能,适量的Pd可增加赤泥材料的活性位点,有利于Pd在材料表面的附着和分散。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赤泥材料的甲苯催化效率基本稳定在90%左右,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甲苯赤泥吸附催化氧化

    纳米SiO2增强型清洁压裂液的制备及性能

    杨晓武李小斌鄢长灏刘笑春...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芥酸酰胺丙基二甲胺和H2O2 为原料制备了长碳链氧化胺表面活性剂(EDAAO),并以EDAAO为主剂构建压裂液体系,向体系中引入纳米SiO2 颗粒,制得纳米SiO2 增强型清洁压裂液,通过室内实验考察了该压裂液的流变性能、携砂性能及破胶性能等关键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纳米SiO2 增强型清洁压裂液的最优配方为:2。5%(w)EDAAO+0。8%(w)水杨酸钠+3。0%(w)KCl+0。1%(w)纳米SiO2,SiO2 粒径为 10 nm;该压裂液的耐温温度最高可达 120℃,相较于普通压裂液提升了20%;在90℃、剪切速率170 s-1 的条件下持续剪切1。5 h,纳米SiO2 增强型清洁压裂液的黏度能够稳定维持在85 mPa·s以上,较不含纳米颗粒的压裂液黏度高 2。43 倍;采用煤油作为破胶剂,当煤油用量超过2。0%(w)时,纳米SiO2 增强型清洁压裂液可在 60 min内实现破胶,黏度降至 5 mPa·s以下;该压裂液的破胶液具有低伤害特性,与地层水具有良好的配伍性,满足清洁压裂液的应用要求。

    纳米改性清洁压裂液黏弹性氧化胺表面活性剂

    稠油热采纳米降压增注体系的制备及性能

    赵臣康陆炫烽祖钰郭鸿宇...
    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备了一种稠油热采纳米降压增注体系,将其用于降低注汽压力及原油黏度,考察了纳米降压增注体系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降压增注体系最优配方为:49。75%(w)纳米复配单体+49。75%(w)溶剂油+0。50%(w)酚基聚氧乙烯醚。在纳米降压增注体系用量为 10%(w)时,350℃老化 2 h后对稠油的降黏率为 92。69%,具有较高的耐温性能,对沥青等大分子材料有较强的溶解性,当采用0。1 PV纳米降压增注体系为前置段塞时,纳米降压增注体系可降低注汽压力3。99 MPa,在多种温度及不同渗透率下降压增注性能优异。

    稠油纳米材料降黏率降压增注

    甲烷氧化菌利用不同氮源生产单细胞蛋白

    贺姣孙立瑞辛嘉英张卫丹...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甲烷为碳源和能源的甲烷氧化菌(MOB),在不同氮源下,通过金属Cu2+调控甲烷单加氧酶(MMO)的表达,探究不同MMO表达对MOB生产单细胞蛋白(SCP)产量的影响。采用在可溶性甲烷单加氧酶(sMMO)和颗粒性甲烷单加氧酶(pMMO)表达下以硝态氮、铵态氮和氮气为氮源对MOB进行培养,以细胞产率、SCP产量、特征性MMO活性和固氮酶活性为主要指标,观察不同MMO表达下氮源种类对MOB生长和SCP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硝态氮为氮源培养的MOB的SCP产量在pMMO表达时比sMMO表达高 9。2%,而以铵态氮为氮源培养的MOB在sMMO表达时SCP产量更高,以氮气为氮源培养的MOB生产SCP产量最低。

    甲烷氧化菌氮源单细胞蛋白颗粒性甲烷单加氧酶可溶性甲烷单加氧酶固氮酶

    2025年《化工环保》(双月刊)征订启事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91页

    再生器处理炼厂挥发性有机物模拟试验研究与技术特征分析

    杨玉敏杜延年时东兴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炼化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具有排放源多且分散、气量和组成波动大等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提出利用FCC再生器燃烧处理VOCs技术,并对不同组分和含量的VOCs进行再生器处理模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符合工业FCC装置工况条件下,不同类型的VOCs在再生器内燃烧后,再生烟气中非甲烷总烃含量或有机物含量均满足相关排放标准。催化剂对VOCs燃烧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VOCs在再生器内存在直接燃烧和催化燃烧两种模式。与其他处理技术相比,再生器燃烧处理VOCs技术可大大降低炼厂VOCs处理成本,具有高效、环境友好等特点。

    挥发性有机物再生器燃烧机理特征

    费托合成中活性碳化铁稳定策略的研究进展

    金科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费托合成(FTS)是将合成气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关键技术,对于缓解石油资源紧张、促进能源多样化具有显著作用。铁基催化剂是工业应用的首选,但活性碳化铁易相变的问题限制了它的商业应用。助剂改性、表面疏水改性和石墨烯包覆的策略可有效增强活性碳化铁的抗相变能力。综述了不同铁相在FTS反应中的性能、相变原因、活性碳化铁稳定策略及其作用机制,为开发更高效、更稳定的铁基FTS催化剂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费托合成碳化铁铁基催化剂活性相稳定化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与电解池中的甲烷氧化偶联研究进展

    李春松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相比于传统制烯烃工艺的经济性与环保性,甲烷氧化偶联(OCM)制乙烯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产物选择性偏低及甲烷与氧气混合的安全风险限制了它的商业应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及电解池因易于电化学调控且具备氧离子膜结构可以解决这两项难题,并可耦合发电或者电解水和二氧化碳带来额外的商业价值。综述了利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及电解池进行OCM反应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不同类型催化剂的优缺点,并讨论了电化学OCM的反应机理。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发具备甲烷活化能力的离子电子混合导体材料作为催化剂,并辅以高温原位的检测技术与结合模拟计算来探究反应过程。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电解池甲烷氧化偶联

    血液灌流用高分子微球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赵晓欢侯丹丹祁丽亚邓静倩...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除过量的毒素对于相关疾病的缓解与治疗至关重要。血液灌流技术是清除毒素的有效方式之一,清除效果主要取决于灌流器中填充的吸附剂。高分子微球吸附剂是血液灌流吸附剂的一大主流。传统吸附剂存在吸附效率不足、安全性有待提升等问题,迫切需要开发兼具良好血液相容性、高吸附性与选择性的吸附剂。重点总结了当前高分子微球吸附剂对不同毒素(胆红素、低密度脂蛋白、蛋白结合类毒素、炎症因子)分子的清除进展,同时对血液灌流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血液净化血液灌流吸附高分子微球

    废旧聚烯烃中挥发性有机物溯源及处理技术研究

    郑宇琨康鹏辛琦高达利...
    124-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聚乙烯和聚丙烯为代表的聚烯烃为目前使用量最大的通用塑料之一,在其制品加工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烷烃、烯烃、醛、酮、醇、醚和苯系物等多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溯源并脱除VOCs已成为废旧聚烯烃高值化利用的关键前提。综述了聚烯烃制品中VOCs的组成及精准评价方法,详细介绍了聚烯烃材料及(再)加工过程中产生的VOCs脱除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VOCs处理工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聚烯烃聚乙烯聚丙烯挥发性有机物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