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交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交通科技
交通科技

张谢东

双月刊

1671-7570

jtkjxx@263.net

027-86551251

430063

武汉市武昌和平大道1178号

交通科技/Journal Transport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科技部批准创办,由交通部主管,武汉理工大学主办的科学技术期刊。《交通科技》遵循“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水陆运输并举,路桥、航道建设兼顾,为交通运输全行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刊宗旨,全面、具体地反映交通动态、技术经验、科研成果,多视角地介绍国外交通科技、先进技术,全方位地传递交通待业产品的开发与市场信息。《交通科技》面向交通全行业服务,刊载的内容有: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综合运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基坑开挖对邻近轨道运营交通结构的影响分析

    安邦超姜波罗谢辉曹俊...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深大基坑开挖对邻近既有轨道结构及电塔的影响,针对性采取变形控制措施.文中依托工程实例,采用考虑土体双硬化特性的修正摩尔-库仑本构模型构建"基坑+路基+高架桥+电塔"三维动、静力精细化分析模型,揭示基坑在有、无支护条件下的开挖变形规律:提出邻近轨道深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为4倍的基坑开挖深度,建议类似工程的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范围为轨道结构外边线外侧4倍基坑开挖深度;基坑侧土体受桥梁桩基阻拦作用桩侧的土体变形小于桩间土,反之桥梁桩基受土体附加应力影响,需加强设计;基于邻近轨道基坑变形控制提出了"排桩+锚索"支护形式,能极大程度控制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扰动,确保轨道营运安全.

    深基坑开挖轨道交通数值仿真影响分析

    长江漫滩富水砂层悬挂式帷幕基坑变形控制研究

    赵阳建张宇轩
    116-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长江漫滩富水砂层悬挂式帷幕深基坑开挖与降水作用下的变形规律与控制措施,文中以南京地铁7号线某车站深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结合实测数据,对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变形控制方法.结果表明,地表沉降最大值大于地墙水平侧移最大值,加大地墙插入深度和坑外回灌均可减小地表沉降,后者更有效,对地表沉降的控制可达70%~80%,加大地墙插入深度对地墙自身的变形控制不利;基坑设计中宜将地墙插入比控制在1.5以内,基坑降水宜采取坑内降水与坑外回灌相结合的方式.

    悬挂式帷幕数值模拟地表沉降地墙插入深度坑外回灌

    浅埋岩溶段隧道开挖变形特征

    牟星宇李昌龙张剑锋
    12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隧道开挖过程中浅埋岩溶段围岩变形特征,对隧道地质情况进行有效辨识,结合隧道施工过程围岩监测数据,并依据地质雷达探测结果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并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隧道开挖中,单个尺寸较小但分布广泛的岩溶构造如溶槽、溶沟、裂隙使得围岩整体性差,导致围岩在长时间内发生一定程度的位移;同时,当岩溶构造达到一定尺寸后,如直径超过7 m的溶洞,对附近10 m内未支护的围岩变形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需要分别采取措施控制.

    浅埋隧道岩溶区域监控量测数值模拟

    《交通科技》投稿须知

    125页

    基于门控时空图网络和TCN的交通流预测方法

    黄河谢军义李志晖孙霞...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交通流预测研究普遍采用GCN学习空间图结构,但缺乏保留图中重要节点特征的能力,且忽略时间序列之间的长距离依赖关系.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结合门控时空图神经网络和TCN的交通流预测方法.首先该模型采用门控图神经网络GGNN学习空间图结构并保留关键节点特征信息,然后利用TCN捕获时间序列之间的长距离依赖关系.在PeMSD04和PeMSD08 2种公开的交通流数据集上进行对比实验、消融实验和超参数实验.实验表明,GGNN-TCN模型在MAE、RMSE和MAPE 3种指标上的整体性能明显优于基线模型,消融实验结果验证GGNN和TCN组件有利于提升模型整体性能,参数实验表明当GGNN层数为2模型整体性能最优.

    空间图结构长距离依赖交通流预测时间序列

    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缓坡可靠性设计

    贺辉宇丁文霞常福宽
    13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连续下坡路段中设计缓坡可以降低车辆行驶速度,减少制动毂的使用频率,恢复其一定的制动性能,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文中以六轴铰接列车为主导车型,通过分析车辆下坡时受力状态,建立车辆在下坡路段速度位移模型,以5~10 km/h速度折减量为标准,引入可靠度理论,通过蒙特卡罗法计算,给出不同设计速度下,不同坡度所对应的一般坡长和安全坡长,最后利用TruckSim仿真,验证其结果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在连续下坡路段中合理设置缓坡,使车辆可在不使用主制动器情况下控制车辆运行速度,从而减少制动器使用频率,有效减缓制动毂升温速率,提升连续下坡路段安全水平.

    交通安全连续下坡路段缓坡设计可靠度理论TruckSim仿真

    带模注浆材料关键参数数值分析

    任明吴海平伍毅敏
    137-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合理分析带模注浆材料参数对拱顶脱空衬砌的补强效果,建立考虑注浆层与混凝土层间黏结力的隧道数值模型,针对注浆层厚度、材料强度及黏结强度3种关键参数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带模注浆能有效改善衬砌受力,减少拱顶沉降;材料强度越高,注浆效果越好,但提升效率递减;黏结强度良好但材料强度不足时,注浆效果随材料强度增大和层厚减小而提升;材料强度合适时,注浆层厚对衬砌受力影响较小.

    山岭隧道拱顶脱空带模注浆数值模拟

    水胶比对低水胶比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探究

    李晨刘开志高立强鄢亦斌...
    142-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水胶比对低水胶比水泥基复合材料(low water/binder cementitious composites,LWBCC)的性能影响不明确的问题,文中对具有0.16~0.22水胶比的4组LWBCC样品进行宏观性能与水化产物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水胶比上升,LWBCC样品的流动度从71.5 mm上升到150.3 mm,而湿堆积密实度从0.691下降到0.572 3,抗压强度从81.25 MPa下降到68.64 MPa;X射线衍射与红外吸收光谱的结果表明,LWBCC样品的物相主要有硅酸三钙、硅酸二钙、氢氧化钙和钙矾石,水胶比的改变对水化产物的相组成并无明显影响;而29Si谱固体核磁的结果表明,水胶比的提高会使水化程度上升.

    低水胶比水泥基复合材料(LWBCC)水胶比水化产物

    废橡胶绿色透水混凝土力学特性及热性能研究

    郭浩然
    147-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弥补对废旧橡胶绿色透水混凝土研究的不足,文中以透水混凝土为研究对象,进行基本物理力学实验及热性能测试,探究废旧橡胶0%~30%等不同骨料取代率对透水混凝土透水性能、力学特性及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透水混凝土强度随废旧橡胶掺入量增加而逐渐降低,当废橡胶掺量为30%时,其抗压、抗折和劈裂拉伸强度分别降低了 71%,65%,51%.掺加10%废橡胶的试样抗压强度约为30 MPa,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废旧橡胶的加入会降低透水混凝土的渗透系数和孔隙率,其中30%取代率的透水混凝土渗透系数为4.39 mm/s,孔隙率为13.5%.此外,弹性模量随着废旧橡胶含量增加而降低,当废橡胶含量为30%时,弹性模量降低约90%.普通透水混凝土的温度平均比掺加废旧橡胶的绿色透水混凝土高1.3 ℃,这表明使用废旧橡胶可有效降低透水混凝土的热导率.

    废旧橡胶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热性能

    基于不同评价方法的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尹涛
    152-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沥青路面的抗疲劳性能已被大多数国家列为路面结构失效的判别标准,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种沥青混合料疲劳评价方法.为探究在不同评价方法下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的差异,选用不同类型的集料与沥青制备6种沥青混合料,然后进行四点弯曲小梁疲劳试验,最后采用耗散能比法、累计耗散能比法及模量比法计算疲劳寿命,并与规范方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评价方法所得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有所不同,规范方法所得结果比耗散能比法、累积耗散能比法及模量比控制法得到的结果高13%,9%,17%,基于模量比的疲劳寿命结果波动性大,而基于能量学的计算方法由于考虑了耗散能的缘故,结果更具可靠性,且耗散能比法计算效率更高.因此,推荐使用耗散能比法计算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并综合各类评价方法对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沥青混合料评价方法疲劳寿命抗疲劳性能四点弯曲